◎土豆同學/ 譯
能自動修復的褲子
◎土豆同學/ 譯

也許有一天,你刮破了自己最喜歡的一條褲子,于是不得不花時間用針線縫縫補補——當然,你首先要擅長這些“手藝活”。然而,只要我們使用一些特殊的材料來制作衣物,它們就可能獲得“自愈”的新技能——只要往這種布料上灑一點水,破了的地方就能自動復原。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美國海軍研究所的研究者們發現,使用從魷魚觸角上取下的蛋白質能夠研發出自愈性的面料。
最近,許多團隊都在研究魷魚角質齒環上那些有趣的蛋白質。為了鑒別這些蛋白質的機理,研究者們用歐洲魷魚的角質齒環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它們的角質齒環上只有為數不多蛋白質——5kg的魷魚上只能取到1g——所以,為了完成這項研究,許多魷魚已“英勇就義”。當然,得益于它們的“貢獻”,研究人員已得出結論:LvSRT就是魷魚角質齒環上擁有自愈性質的蛋白質的主要成分。
當魷魚身處于水下時,這些蛋白質讓它們具有柔韌的身軀,也因此在對魷魚施加壓力時,它們能因氫鍵的作用而互相黏在一起。然而,脫離水下環境后,這些蛋白質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除非我們再次把它們浸入水中。
研究者們設計了一個系統,使紡織布料被該種蛋白質的薄層所覆蓋:首先,他們將布料浸入聚苯乙烯磺酸鹽負電解質溶液中;接著,加入LvSRT正電解質溶液。這兩種帶有相反電性的電解質建立了一個薄層的基礎,于是我們便能將其他蛋白質加到其頂部,使材料具有自動修復的功能。研究人員將布料剪碎,然后灑上水,這些碎布料便能通過自我修復恢復到原先的結實、柔韌。
截至目前,這種魷魚蛋白質已經通過了不同材質的布料試驗,如棉、羊毛以及亞麻布料。研究人員相信,只要布料的復原過程能夠加快,這項技術在不遠的將來將帶來很實際的經濟效益。不過,為了不“犧牲”那么多無辜的魷魚,研究人員還在尋找一個能夠獲取人工合成LvSRT蛋白質的好方法。
(摘自《羊城晚報》 圖/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