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顯耀
百年老店
◎ 龔顯耀

近十年來旅居京城,我發現京城的每家餐廳但凡有點名氣的,就好似大江南北八大菜系什么都能做,一上桌就是七大件八大盤,生怕桌子擺不滿,當年在臺南可不是這樣。
在臺南外出吃飯不流行吃大餐,都是找個小攤進去吃一道小吃,吃完了點點頭拍拍屁股出門,往下一家再吃一道小吃,一個晚上走上三五家小攤也就對付著過去了。這些小攤日復一日撐下來就成了百年老店。
我高中時有一位同學,他是臺灣萬川包子鋪的少東家,祖上是同治十年(1871年)開的包子鋪,就這么傳下來。一個牌子在一個家族里代代相傳下來,賣擔仔面的,賣包子的,做蝦卷的,做香腸的,他們各自只專注地做一樣,百年傳承就只做那么一樣,這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文化。
到了現在,這些百年老店已經開始有連鎖店了,也賣別的東西,但是他們都保持臺南人的一個習慣,比如賣蝦卷,就要標明是誰家的蝦卷,賣可以,但要標明對方的名稱。
有一次,我帶老婆回臺北,去百貨中心星光天地坐電梯,有四五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突然擠進來,在那兒聊天,說:“我們快趕火車去臺南吃那個小吃。”那是臺北晚上八點多,我猜想他們或許是幾個人聚了個餐,然后坐火車去臺南,到臺南就趕得上吃小吃。很多臺南小吃是定點開的,時間不到不開門。
臺南人在吃的方面極其固執,除了味道百年不變外,連蘸料也講究得很,吃豬腳要配蒜蓉醬,吃肉粽得配甜辣醬,吃蝦卷需上芥末油膏,吃西瓜得撒細鹽,吃菠蘿得抹點梅子粉,吃番石榴得蘸甘草鹽。去水果店叫盤西紅柿切片,一定得附上一碟以醬油膏、白砂糖、老姜末、甘草粉調和成的蘸料。
這些零零碎碎累積起來,就是“傳統”兩字,文化就是靠這些傳統才能串聯起上下數百年。
(摘自《我在寶島長大》九州出版社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