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有效保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

插圖/沈欣
近年來,利用通訊工具、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實施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持續高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等上下游關聯犯罪不斷蔓延。此類犯罪嚴重侵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嚴重干擾電信網絡秩序,嚴重破壞社會誠信,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和社會和諧穩定,社會危害性大,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工信部、人民銀行、銀監會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據公安部統計,自2015年11月部署開展全國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以來,截至2016年12月20日,全國共破獲各類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1.5萬起,查處違法犯罪人員5.5萬名,打掉犯罪團伙7700個,搗毀詐騙窩點8200個,收繳贓款贓物價值23.8億元。為依法懲治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活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2016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公布了《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16】32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為司法機關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提供了明確遵循,也有利于司法機關形成打擊合力、提高打擊效能。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要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特點,堅持全鏈條全方位打擊,堅持依法從嚴從快懲處,堅持最大力度最大限度追贓挽損,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協作配合,堅決有效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
@牧羊人:實踐中,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手段五花八門,形式不斷翻新。請問,公安機關對哪些電信網絡詐騙行為要依法立案偵查、追究刑事責任?
劉警官:《意見》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性質和特點,實行全國統一數額標準和數額幅度底線標準。按照《意見》第一條,利用電信網絡技術手段實施詐騙,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以上的,應認定為刑法第266條規定的“數額較大”,依法立案偵查。兩年內多次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未經處理,詐騙數額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依法定罪處罰。
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達到相應數額標準,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酌情從重處罰:造成被害人或其近親屬自殺、死亡或精神失常等嚴重后果的;冒充司法機關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詐騙的;組織、指揮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團伙的;在境外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曾因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受過刑事處罰或兩年內曾因電信網絡詐騙受過行政處罰的;詐騙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學生、喪失勞動能力人的財物,或詐騙重病患者及其親屬財物的;詐騙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醫療等款物的;以賑災、募捐等社會公益、慈善名義實施詐騙的;利用電話追呼系統等技術手段嚴重干擾公安機關等部門工作的;利用“釣魚網站”鏈接、“木馬”程序鏈接、網絡滲透等隱蔽技術手段實施詐騙的。
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犯罪嫌疑人實際騙得財物的,以詐騙罪(既遂)定罪處罰。詐騙數額難以查證,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認定為刑法第266條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以詐騙罪(未遂)定罪處罰:發送詐騙信息五千條以上的,或撥打詐騙電話五百人次以上的;在互聯網上發布詐騙信息,頁面瀏覽量累計五千次以上的。上述“撥打詐騙電話”,包括撥出詐騙電話和接聽被害人回撥電話。反復撥打、接聽同一電話號碼以及反復向同一被害人發送詐騙信息的,撥打、接聽電話次數、發送信息條數累計計算。因犯罪嫌疑人故意隱匿、毀滅證據等原因,致撥打電話次數、發送信息條數的證據難以收集的,可根據經查證屬實的日撥打人次數、日發送信息條數,結合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的時間、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等相關證據,綜合予以認定。
@亂刀客:電信網絡犯罪往往牽涉其他相關犯罪,實踐中有時也難以區分。請問,《意見》對電信網絡詐騙上下游關聯犯罪的數罪并罰問題有明確規定嗎?
劉警官:《意見》第三條明確要求全面懲處關聯犯罪:(一)在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活動中,非法使用“偽基站”“黑廣播”,干擾無線電通訊秩序,符合刑法第288條規定的,以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構成詐騙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二)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竊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符合刑法第253條之一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追究刑事責任。使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行為,構成數罪的,應依法予以并罰。(三)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同時構成詐騙罪和招搖撞騙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四)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沒有證據證明從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符合刑法第177條之一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追究刑事責任。(五)明知是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以下列方式之一予以轉賬、套現、取現的,依照刑法第312條第一款的規定,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責任。但有證據證明確實不知道的除外:通過使用銷售點終端機具(POS機)刷卡套現等非法途徑,協助轉換或轉移財物的;幫助他人將巨額現金散存于多個銀行賬戶,或在不同銀行賬戶之間頻繁劃轉的;多次使用或使用多個非本人身份證明開設的信用卡、資金支付結算賬戶或多次采用遮蔽攝像頭、偽裝等異常手段,幫助他人轉賬、套現、取現的;為他人提供非本人身份證明開設的信用卡、資金支付結算賬戶后,又幫助他人轉賬、套現、取現的;以明顯異于市場的價格,通過手機充值、交易游戲點卡等方式套現的。實施上述行為,事前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實施上述行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尚未到案或案件尚未依法裁判,但現有證據足以證明該犯罪行為確實存在的,不影響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認定。實施上述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六)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詐騙信息大量傳播,或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286條之一的規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構成詐騙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七)實施刑法第287條之一、第287條之二規定之行為,構成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同時構成詐騙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八)金融機構、網絡服務提供者、電信業務經營者等在經營活動中,違反國家有關規定,被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子利用,使他人遭受財產損失的,依法承擔相應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苦行僧:電信網絡犯罪往往是團伙作案,團伙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復雜,有時主觀故意還不明顯。請問,《意見》對如何認定共同犯罪與主觀故意有規定嗎?
劉警官:根據《意見》第四條的規定:(一)3人以上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應依法認定為詐騙犯罪集團。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犯罪集團中組織、指揮、策劃者和骨干分子依法從嚴懲處。對犯罪集團中起次要、輔助作用的從犯,特別是在規定期限內投案自首、積極協助抓獲主犯、積極協助追贓的,依法從輕或減輕處罰。對犯罪集團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全部犯罪包括能夠查明具體詐騙數額的事實和能夠查明發送詐騙信息條數、撥打詐騙電話人次數、詐騙信息網頁瀏覽次數的事實。(二)多人共同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應對其參與期間該詐騙團伙實施的全部詐騙行為承擔責任。在其所參與的犯罪環節中起主要作用的,可以認定為主犯;起次要作用的,可以認定為從犯。上述規定的“參與期間”,從犯罪嫌疑人著手實施詐騙行為開始起算。(三)明知他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提供信用卡、資金支付結算賬戶、手機卡、通訊工具的;非法獲取、出售、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制作、銷售、提供“木馬”程序和“釣魚軟件”等惡意程序的;提供“偽基站”設備或相關服務的;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提供支付結算等幫助的;在提供改號軟件、通話線路等技術服務時,發現主叫號碼被修改為國內黨政機關、司法機關、公共服務部門號碼,或境外用戶改為境內號碼,仍提供服務的;提供資金、場所、交通、生活保障等幫助的;幫助轉移詐騙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套現、取現的。上述規定的“明知他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應結合犯罪嫌疑人的認知能力,既往經歷,行為次數和手段,與他人關系,獲利情況,是否曾因電信網絡詐騙受過處罰,是否故意規避調查等主客觀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認定。(四)負責招募他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或制作、提供詐騙方案、術語清單、語音包、信息等的,以詐騙共同犯罪論處。(五)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但不影響對已到案共同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認定的,可依法先行追究已到案共同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