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馮春久
閱讀故鄉最親近的時刻
本刊記者馮春久
事實上,靜下心來走走,認真看看,仔細想想,鄉村自生向上的力量依然是支撐農村發展的最強動力。
春節回鄉,是每一個游子閱讀故鄉最親近的時刻。那里的一山一水,一物一景,都讓人有無數的遐思和記憶。盡管,綠水不再那么清澈,青山也有創傷,兒時爬上爬下的石榴樹也沒了蹤影,但夢境中屢次出現的故鄉場景依然無比清晰。
這幾年,似乎很是流行“回鄉筆記”,各種文體充斥微信朋友圈。有識之士面對鄉村巨變,發出了許多只見衰落、不見圖騰的哀怨,破敗、失序、混沌每年都是“回鄉筆記”的主題。
也許,正如一位大家所言,“生活中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美似乎就少了很多”。事實上,靜下心來走走,認真看看,仔細想想,鄉村自生向上的力量依然是支撐農村發展的最強動力。
因為沒有做廣泛的調查,所以不敢妄言,也寫不出膾炙人口的“回鄉筆記”,這里僅以本村兩三個好故事,來對那些抹黑鄉村的說法進行一些澄清。
先講一個孝的故事。這個話題在諸多“回鄉筆記”中都被談到,內容大多是虐待或者不贍養老人。鄰居耀忠的故事雖然不能說催人淚下,但其善待老人的一點一滴,正是中國孝道文化的傳承,也是廣大鄉村縫合力量的呈現。
鄰居老哥今年80多歲,早年身體硬朗,獨自生活在村南一水庫邊,種果樹、養雞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星月相伴,逍遙自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尤其是一場大病過后,常常丟東忘西,有時候還走失。正在南方開診所的兒子耀忠趕緊回來,紅紅火火的生意也不要了,就為了能夠緊跟著老父親。父親去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上山,他就跟著上山;逛街,他就陪著上街;看戲,他就隨著看戲。為了方便,他還專門買了一輛QQ小汽車,時刻陪伴著老父親。再到后來,父親只能臥床,吃飯也成了問題,耀忠就把大米、饅頭、牛奶、雞蛋、蔬菜等做成糊狀,一口一口地喂;怕父親夏天熱冬天冷,他就專門在房間里裝了一臺空調。此外,他還在父親的病床前加了一個床鋪,一年四季守候在身邊。
其實,耀忠并不是老哥的親兒子,是從本家另一個老哥那里過繼來的。但是,耀忠所做的一切,已經遠遠勝過親兒子。加之耀忠人厚道、會說話、腿腳勤快,自然成了鄉鄰們心中的五好村民,更是鄰居們教育兒孫的楷模。
也許是有了這樣一個楷模的帶動,本村很少有不孝順的兒孫,特別是本家兒孫們,一個個都以耀忠為榜樣,盡心盡力侍奉老人。這不能不說是本家的一個美談。
除夕下午,步入老家祠堂的那一刻,一種難以言說的感情油然而生。腦海中,頓時涌現出一幕場景。
去年清明節,在父親等族人的張羅下,老家馮氏祠堂正式落成。在拜祖儀式中,有一項議程是青少年族人代表共同宣誓。幾十名年輕人面向祖先,舉手宣誓,表示要孝敬父母、遵紀守法、愛國敬業、勤勞致富、勵志圖強。
此時,心頭再次閃現出了“耕讀傳家久”這句話,這也是我們馮氏家風家訓祖規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回想起來,我第一次看見這句話,還是在念小學的時候。有一天,我在家里翻看父親的書書本本,一本發黃的本子上寫著“耕讀傳家”幾個字,怎么看也不明白,就去問父親這是什么意思。父親好像給出的解釋就是“耕可致富,讀可容身”,盡管懵懵的還不是很明白,但也似乎懂得了一點什么東西。從此,這句話就刻在了我的心里。


一直以來,有事沒事,心里就愛琢磨這句話,慢慢地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要靠勞動去獲取幸福的果實,要靠學習去提升自身素養。不管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好,取得成績的時候也罷,我都會想到這句話。由此可以看出來,家風家訓對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的影響有多么重要。
家訓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最核心的價值觀,而家風則是沉淀在血液中立世做人的風范。可以說,家風好,則族風好、民風好、國風好。家風純正,雨潤萬物;家風一破,污穢盡來。好的家風如同無聲的教誨,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讓后人銘刻在心、代代受益。優良的家風傳承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燦爛不熄的重要原因。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想到此,再次把目光聚焦到“馮氏家訓”牌匾上來:為人須修德,修德首行仁,善小也要為,切勿欺凌人……
除夕上午,本村在外打工的、創業的、上班的族人陸陸續續回到村里。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一個個都走出家門,三五一群、兩人一伙地串門嘮嗑。今年的話題似乎有點讓人意外,既不是比誰掙的錢多,也不是比誰的工作好,大家似乎都在說一個話題——鄉村文化生活如何活躍起來。
一個說,咱村也沒集體經濟,村里也沒有錢,我出2萬元,村里請臺大戲唱幾天吧;另一個說,咱村老少爺們也沒個玩的地方,把咱馮家祠堂附近的空地建一個文化廣場吧;還有的說,既然要建,咱就好好規劃一下,再建一個議事堂,村里有啥事,大家坐到一起好商量,誰家有個紅白喜事,也好有個置辦的地方,移風易俗就從這里開始。
七言八語中,新一代鄉賢的文化自覺情懷讓人欽佩。鄉賢文化,向來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她扎根于中國鄉村的母土文化之中,在鄉村建設、風習教化、鄉里公共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此想到,重構鄉村文化,確實需要一批有奉獻和犧牲精神的鄉賢。這些從鄉村走出來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學,或經商,以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財富以及文化修養參與到鄉村建設和治理中,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力量,一定能夠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大有裨益。
過年的鞭炮聲愈加密集和熱鬧,故鄉的情懷也更加暖心和讓人不舍。雖然又要別離故鄉,但仍然牽掛在心,祝福她,期待她,故鄉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