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占東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優秀燦爛文化的民族,文化的誕生既來源于傳統文明,又扎根于肥沃的土地,如《詩經》中展現的就是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碩鼠》是一首名篇,“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展現的就是勞動人民既愛惜勞動成果,又反對朝廷的剝削壓榨,傳唱至今。可見,真正的文化根植于勞動人民。白居易的作品《觀刈麥》,也是詩人同情農民群眾的艱難處境從而創作出來的。如今,對于農村文化的構建,也一定要扎根于農民生活,依托于農村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的和諧文明。
現代農村,需要的是環境的美化,更需要文化的豐富。現代農村要想獲得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文化事業。什么是農村文化構建的主體?答案一定是廣大的農民。構建良好的農村文化,就是要讓廣大農民在參與文化活動的同時,不僅滿足其自身娛樂的需求,而且要通過一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他們獲得、了解和掌握更多文化、科技信息的機會,以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要讓更多的農民群眾主動參與進來,增強文化活動的廣度。農村文化是廣大老百姓熱愛生活、歌唱生活的具體表現,更是建設農村精神文明、謳歌正能量的平臺和陣地。文化建設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作用。通過文化建設,能夠培養新型農民,促進農村和諧,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一、要培訓優化,建立農村文化工作的隊伍
加強培訓,特別是在文化隊伍、文藝團體等方面,我們需要培養出一批有涵養、有文化、有理想的文藝專職隊伍。他們將在農村文化的提升方面產生重要影響,能為農村群文事業的發展注入鮮活的力量。在各個村屯,都應配有一支熱愛文藝且活躍的村文化隊伍,要有一個獨具特色的文藝團隊,在培訓之后,能夠為群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文藝表演。效仿“吉林鄉村電視臺”深受廣大農民熱愛的一檔“二人轉”文藝節目的舉行方式,在廣大的農村也積極開展這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體節目,通過積極舉辦這些文體活動,激發農民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情,既能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又能凝聚文化骨干,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二、農村文化的構建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道德素質
從現實中來看,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與之協調的精神文明發展還有待提高。廣大農民受教育的人數和文化水平與城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那么,文化的宣傳普及,就可以使農民有正確的價值觀,促進農民之間情感的交流、信息的溝通,減少矛盾、促進和諧,還可以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睦鄰友好的優良傳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都知道,農民是農村的主體,新農村建設要依靠廣大農民來添磚加瓦。只有充分調動他們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讓廣農民真正提高文化生活的水平,從而生活得更加幸福,社會主義的發展才會更加健康、穩定。
三、利用多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一方面,加大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組織文藝演出、燈會、花會、猜燈謎、唱大戲、扭秧歌等文化活動,積極弘揚傳統文化,使廣大農民通過活動了解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農閑時節、鄉間集市等各種機會,進行文藝匯演或者競賽,形成農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樹立良好的農村文化風尚,增進農民之間的交流。使村村有文藝,月月有活動。激勵農民展示自我,贊美家園,勇于表現,樂于分享,從而借助文化的平臺,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農村的這片土地,這處家園。
不能回避的是,當前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問題,如形式過于單調,內容陳舊,并且自發的農民活動在表演的內容、形式方面還急需指導,也呈現了自發活動的無序性等,而且可能受困于經費緊張等因素。因此,僅僅依靠“文藝下鄉”和“自發組織”難以向百姓傳送優秀的文化節目。況且當前,農村年輕人都爭著往城里跑,青年群體同中老年群體分層明顯,參與農村節日文化活動積極性不平衡,嚴重影響了農村文化的進一步傳播。當然,這也不能構成阻礙農村文化宣揚的借口。
因此,文化活動更要符合老中青層次的興趣和需要。也應該充分挖掘農村現有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發掘農村“文化能人”,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創作出反映農村生活的文化作品,利用網絡聚合農民團體開展農民社區共建,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發揮其內因的作用,讓農村文化變成人人自覺的行動。傳統文化的“根”在農村,所以,發展農村先進文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其“內在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構建和諧社會、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增添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