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行為什么要打傘
說到傘,有一個歇后語最為流行,叫“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除了僧人不蓄發和打傘會遮住天空的客觀事實外,就是因為古代用傘有規制,包括和尚在內,是不能隨便打傘的,稱為“華蓋”的傘曾是中國帝王和貴族的御用品。
這個制度的出現,與一個傳說有很大的關系。西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華蓋”條中有這樣的說法:“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p>
《古今注》里所說的“華蓋”,實際上是一種傘狀的吉祥云。傘狀的五色祥云被認為是上蒼顯靈,護佑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正因為這一傳說,后來作為天子的封建帝王,出行要乘華蓋車,撐華蓋,類似的“翠蓋”“芝蓋”“鳳蓋”“鶴蓋”“羅蓋”等,也都是高貴者的專用傘。但到先秦時還未出現“傘”這個字,傘具在當時多稱為“蓋”。
歷代用傘有何特殊規定
歷朝歷代對用傘都有嚴格規定,傘的質料、色彩、尺寸等,就像頭上戴的烏紗、身上穿的朝服一樣,要區分官職大小和身份尊卑。
《周禮·春官》中“巾車”條規定,王及王后的車輦用“羽蓋”,即用漂亮的鳥羽裝飾的傘,罩在車上。漢代規定二千石以上的“三公九卿”可以用“皂蓋”,即用黑傘。
南北朝時,官儀用傘已有規定,帝王、貴族出行用“羅傘”;皇帝所用羅傘,都是黃色的,俗稱“黃羅傘”。
在隋代,“紫蓋”是皇帝及三司以上官員的專用傘,三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用“青蓋”;官大的最多可撐8把,級別低的只能撐1把。
宋代天子用傘是紅、黃二色,臣僚的傘是青色。宋真宗趙恒在位時曾禁止民間用布帛傘。據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記載,當時京城汴梁有點身份的人都使用“青涼傘”,難分上下尊卑。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九月,趙恒規定:“惟許親王用之,余并禁止?!?/p>
在明代,知府級別的官員才有資格使用“青涼傘”。明太祖朱元璋雖出身貧寒,稱帝后卻極講等級,曾下旨禁止民間使用上好絹帛做的“羅絹傘”。
“青涼傘”曾是明代官場中人的追求。明《解慍編·諷諫》“青涼傘”條記載了當時發生的一則冷笑話:有個叫劉子儀的人,因得不到提拔重用,稱病不出。有同僚前來看望他,他自稱是“虛熱上攻”。一名叫石文定的在座者戲稱:“只消一服清涼散即愈矣。”清涼散諧音“青涼傘”,一語雙關。
傘何時走入尋常百姓家的
傘在先秦時期是一種貴重用具,孔子當年就為沒傘而尷尬。據《孔子家語·致思》記載,“孔子將行,雨,無蓋?!弊鳛楫敃r有名的大學者,連把雨傘也沒有,門人建議孔子去向其弟子卜商(子夏)借把傘,但孔子擔心弟子不借,就拒絕了,因為子夏太吝嗇。
在傘沒有普及的年代,古人擋風避雨使用什么物件?更多的是蓑衣、斗笠(斗篷)一類的雨具。
一直到唐宋時,蓑衣和斗笠仍是古人防風避雨的主要用品。唐柳宗元《江雪》一詩中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的就是柳宗元當年被貶到永州后,看到漁民穿蓑戴笠于下雪天在江中釣魚的情景。
唐宋時期民間用傘逐漸放開,但只能使用紙傘。制作紙傘成為民間一種新興的手工業,傘的一個別稱“高密侯”,就是指因制傘而發家。
據宋陶《清異錄》記載,南唐時,有個叫周則的人,以制造雨傘為業。他早年貧賤,后來卻大富大貴起來,南唐后主李煜戲問他怎么發達起來的,周則說,當年為了有口飯吃,每天制兩把傘來賣。當時正遇連月陰天,傘特別好賣,慢慢地日子就好過了。李煜聽罷說:“非我用卿而富貴,乃高密侯提攜而起家也?!币馑际牵瓉聿皇俏姨岚文悴鸥毁F的,是傘讓你發家的。
民間制傘所用紙,可不是普通的紙,而是一種“油紙”,就是涂抹上防水油脂的厚紙,“油蓋”“油傘”等別稱皆因使用油紙而來。
宋代民間制傘水平已很高,到明代更形成一門獨特的手藝。明代紙傘多使用“小皮紙”,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造紙皮”條曾提到了這種紙:“芙蓉等皮造者,稱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當時,民間最時尚的紙傘是一種用綠油紙制作的傘,亦稱“青涼傘”。
選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