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神經學家戴維·劉易斯博士做了個實驗,讓26個人邊完成任務邊聽音樂。和不聽音樂時相比,聽流行樂的人輸入數據的速度快了58%,錯誤率下降了14%;可能是節奏的功勞,聽舞曲的人校對拼寫的速度提升了20%。而聽古典樂的優勢則體現在更復雜的思維活動上,受試者解數學題的正確率提高了12%。劉易斯說,十人里有九人的工作效率能通過聽音樂來提升。
但我偏巧是那十里挑一。有一陣子,我熱衷于搜各種提升效率的背景樂,什么“自習專用歌單”“高效編程神曲”“專注記憶純音樂”“設計師工作用歌”,循環播放下來發現沒一個管用的!慢歌催眠,快歌分神,好聽的忍不住被吸引,難聽的煩得靜不下心。就算研究認證過的莫扎特,在我身上也不奏效。
這可能是因為,音樂最能提升的是那種“高專注、高重復性、低創造性”的工作效率。早在1972年,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研究者就在《實用人類工效學》上發文說,在機器噪音較大的工廠里,播放快節奏、曲調歡快的歌曲能大大提升工人的手速。然而,對于創作者而言,邊寫邊聽歌相當于多線程工作,尤其是有歌詞的那種。大腦一直被打斷,結果就是效率下降。
聽歌有一點好——調節情緒。聽對了歌,焦躁能緩解,低落能消除。可就算一整天情緒穩中有升,到了晚上,正事進度條一點沒動,那也不成啊。
于是我丟下各式歌單,轉向工程界黑科技——主動降噪耳機。傳說1978年,MIT教授阿馬爾·博斯從蘇黎世飛往波士頓,航路漫長,他試圖聽點音樂,卻被飛機引擎的巨大轟鳴聲掃了興致。11年后,博斯造出了能根據環境噪音放出反向聲波、讓聲波疊加抵消的主動降噪耳機。它過濾的主要是環境低頻音,對高頻人聲則用處不大。因為這類耳機主要用于旅途中,讓人既能享受靜謐,又不會錯過人聲報站提示。但從“提升工作效率”的角度,最令人心煩而難以忽略的,就是周圍人時高時低的談話聲。2011年,佛羅里達中央大學的研究者綜合了242項研究發現,如果想保持專注、理解文件、計算數字,那么最糟糕的背景音就是時隱時現的人聲,這種噪音會讓工作效率下降最多。相比起來,非談話的噪音或者連續的談話聲,其負面影響還相對小些。
研究還發現,帶著筆記本找個咖啡館工作雖然時髦,但基本不能提升效率。專注力和記憶力超群的人確實能哼著歌高效工作,但在安靜的環境中,他們的效率只會更高。對絕大部分人來說,無論是咖啡館里的人聲,還是流行過一陣的白噪聲,都不如絕對安靜的環境來得好。內向者受干擾的程度更是遠大于外向者,原因可能是內向者本就更不適應外來刺激。
也有例外。2010年,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假如你的分心問題特別嚴重,那么白噪音可能比安靜更好,因為安靜時你的思維放飛得太高太遠,而白噪音則提供了適度的刺激。
(司南薦自《人物周刊》)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