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巧稚
事實回放
北京市民高女士反映自己居住的某小區某號樓系錯層結構,該樓共17層,高女士居住在15層,16層、17層的雨水經她家房頂下瀉。2016年8月14日,天氣下雨,屋面雨水口被雜物堵塞,雨水經樓頂設備層灌入高女士家房屋內,導致屋內的裝修被破壞,家具被浸泡變形,電器損壞。高女士當時給物業公司打電話,無人到現場解決問題。為此,高女士只能自己先行處理,然后將物業公司訴至法院,要求判令物業公司賠償經濟損失30000元;案件受理費由物業公司承擔。
物業公司辯稱:高女士居住的樓房頂部已經使用數年,屋頂出現老化現象,屋頂滲水的修復費用應從維修基金中支付,該小區情況較復雜,許多業主沒有繳納維修基金,甚至沒有辦理房屋所有權證,不能啟動維修基金,無法對樓房進行修復,故不應承擔賠償責任。另外,高女士房屋被浸泡一周后才告知物業,且當時高女士房屋已經清理完畢,無法得知漏水的情況和原因。高女士沒有證據證明其房屋被浸泡是由于物業疏于管理所致,故不應承擔任何責任,不同意高女士的訴訟請求。物業同時向法院提出鑒定申請,要求對高女士房屋頂層的屋面排水是否能滿足使用要求進行鑒定。
司法鑒定
法院委托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建設工程質量司法鑒定中心對高女士房屋頂層排水是否能滿足使用要求進行鑒定。鑒定中心在法院的安排下對涉案房屋進行了勘驗,對15、16、17層屋面,以及水落口尺寸和雨水立管直徑進行了測量。
該工程竣工時間為2002年,漏水發生在2016年,此期間內,相關標準規范已進行更新,因此,涉案工程根據現場勘驗情況分別以《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J—15—88)和《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5—2009)為依據分別進行計算分析。
根據計算分析結果,鑒定中心給出如下鑒定意見:“根據涉案工程竣工時適用的標準規范,管徑100mm雨水管符合規定;根據最新標準規范中重要公共建筑屋面設計重現期≥10年計算分析,公稱直徑100mm雨水管符合規范要求;以《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9)為依據進行計算,15層B水落口處雨水立管采用DN100的鑄鐵管排水,側入式雨水斗選用大于100mm雨水斗即可滿足使用需求。涉案工程雨水管為鐵皮制作雨水管,直徑約為100mm,基本滿足使用要求?!?/p>
法院判決
法院認為: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他人財產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損壞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本案中,高女士的房屋屋頂因漏水造成損失,對于此次訴訟的漏水成因,物業公司提出對高女士頂層屋面排水是否能滿足使用要求進行鑒定,鑒定結論為涉案工程雨水管基本滿足使用要求。根據該鑒定結論,排除物業公司所述雨水管不符合規范標準要求的問題,結合高女士前二次房屋屋頂漏水的實際情況及鑒定結論,足以推定高女士房屋屋頂漏水系物業公司疏于管理所致,對高女士房屋因此次漏水造成的經濟損失,物業公司應予賠償。對物業公司稱高女士居住的樓房使用多年,頂部有老化、滲水現象,由于其他原因無法啟動大修維修基金,故無法進行修復的抗辯,理由不充分,法院不予采信。物業公司應及時與有關部門進行溝通,盡快對樓房頂部進行修復,以避免損失擴大。
綜上,法院判決:自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物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賠償高女士經濟損失一萬五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