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國慶
畫竹的將軍
文/程國慶

賀晉年
在眾多的畫竹名家當中,祖籍陜北的賀晉年是少有的將軍畫家。
1980年,年屆七旬的將軍從第一線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他沒有釣魚打獵,也沒有下棋打牌,而是拜劉繼卣、董壽平、張立辰等著名畫家為師,認認真真地學起畫竹來。將軍青年時代擔任紅軍軍長時,喜歡打硬仗、惡仗。遇到攻不下的陣地,他常常是大吼一聲,端著機槍沖在前面。這位叱咤風云的虎將,在作畫上,似乎仍保持了那么一種“猛”勁。他畫的竹子動靜結合、虛實聯璧,有一種獨特的風韻,一種力透紙背的氣勢,故人稱他的作品為“將軍竹”。
將軍作畫的秘訣有三。首先是手勤,除去開會及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他把全部時間都用在了繪畫上。手執畫筆,每天至少要畫七八個小時。他常說:“仗越打越精,畫也是越畫越好。”不管是赤日炎炎的夏季,還是滴水成冰的嚴冬,不管是在醫院、療養院,還是在賓館、招待所,他都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畫具,終日筆耕不輟。連保健醫生都知道,巡診打針要避開將軍作畫的時間。
其二是腦勤。將軍在作畫前都要經過認真的構思,調度章法布局,并不隨意下筆,一招一式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做到“胸有成竹”。有時為了一個新的章法,他竟要冥思苦索一兩個星期。每當有了一種新的構思,他常常欣喜若狂,立即潑墨作畫,一氣呵成。正因為如此,他畫竹的藝術水平不斷提高,畫法風格也多種多樣,竹有粗細老嫩之分,景有風雪雨霧之別,但又都那么巧妙地糅和在一起,給人以美的感受。
其三是眼勤。熟悉將軍的人都知道,他最愛去的地方就是畫展。徜徉在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之間,可以啟迪靈感,開拓思路,陶冶情操。在他的案頭,擺放著許多畫冊、碑帖,作畫間隙,茶余飯后,信手拈來瀏覽一番,既是休息,更是學習。他善取百家之長,而又為己所用。外出開會,他常常在會場內外懸掛的一些書畫佳作前面駐足停留,凝神觀賞,心中細細品味。久而久之,鑒賞水平、藝術修養都有了很大提高。
將軍畫竹,神情專注,時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排遣雜念,似乎喜怒哀樂全都凝聚在手中的那支筆上,在那躍然紙上的竹叢之中。將軍常說:我畫竹并非為了消遣時光,而是當正事來辦的。是的,將軍戎馬一生,是閑不下來的。握慣了槍桿的手如今握起了畫筆,將軍不敢有絲毫懈怠,終日勤奮作畫,他那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在繪畫上得到了延續。在他的筆下,那歷經風雪、傷痕斑斑的老竹,那郁郁蔥蔥的新篁,那破土而出的竹筍,不正是喻示革命成果的來之不易和革命事業后繼有人嗎?不正是歌頌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我們的軍隊、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嗎?
先有將軍,而后有“將軍竹”。“將軍竹”是屬于人民的。他的作品,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家中有,豪華的賓館殿堂中有,普通的西北農民家中也有;紅軍師的榮譽室里高懸著他的作品,復員戰士珍藏著他“自強不息”的題詞。1990年年初,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了《將軍竹——賀晉年畫集》,詳細介紹了他的作品。同年10月,他在香港藝術中心畫廊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獲得了圓滿的成功。香港同胞看到了我軍高級將領高超的文化素養和深厚的藝術功底,無不驚嘆稱奇。將軍又先后在北京、福州、廣州等地舉辦了個人畫展,均獲成功。
賀晉年將軍雖然辭世了,但他的精神和品格不會被世人遺忘,“將軍竹”永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