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惠州綠之園生態建設有限公司 廣東惠州 516006)
淺談惠州市居住區園林植物的配置
張小燕
(惠州綠之園生態建設有限公司 廣東惠州 516006)
本文結合惠州市的實際情況,分析惠州居住區植物的配置特點,指出其存在的問題,闡述居住區綠化植物的配置原則,提出在植物配置時應注意的問題和建議。
居住區;惠州;園林植物;配置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態環保意識和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不斷提升,居住區綠地逐步成為了市居民使用頻率最高的活動空間,植物景觀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說園林綠化被稱作“城市之肺”,那么居住區綠化就是“居民家園的自然”。合理選擇與配置植物,能夠與當地立地條件相適應,符合綠化功能要求,確保人工城市植被景觀更加穩定,真正創造一個舒適的人環境。
惠州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優美,有很多特有的城市景觀。惠州市有著豐富的城市園林景觀,通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讓居住區綠地的質量與數量了獲得了極大提升,且發展也日益加快。
惠州市居住區綠地主要包括以下特征:居住區綠化面積不斷擴大,設計藝術水平也更高。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惠州市就開展了市區住宅規劃與建設,那個時候居住區房子層數較少,通常不超過7層,綠地非常分散,樹種也很單一,配置比例不合理,常綠喬木樹種、觀葉樹種、觀果類鄉土樹種等很少,一般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配置植物。房屋周圍、道路兩旁以及公共場所綠地很少,立體綠化手段少,多年生花卉和水生植物應用較少,惠州鄉土樹種,如楓樹、荷木、紅錐、火力楠等應用少,多集中種植樟樹、陰香等,生態作用不太明顯。
2.1 遵循生態性原則,合理配置群落植物
在綠化建設中必須合理配置植物,這是園林規劃與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在配置植物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各種植物的特性,結合當地生態環境,尤其是在居住區植物配置中,要形成喬、灌、草復層結構植物群落,確保單位面積綠量得到提升,這樣才能將生態效益與功能體現出來。此外,配置植物時還要注意其生態性,模擬自然群落結構,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居住區環境。
除了正確的植物選擇,合理配置群落也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居住區環境的重要內容。植物配置要充分運用植物生態位互補、互惠共生的原理,因地制宜地配植人工生態植物群落,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多樣性、豐富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上盡可能提高生態效能,改善居住環境。
2.2 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原則,創造以人為本的環境
“以人為本”,以人為立足點,從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讓人與自然保持和諧。在城市發展中,應與場地設計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植物的各種功能,創造以人為本的環境。
在居住區配置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群落是體現“以人為本”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不同的植物群落有著不一樣的保健功能,如銀杏、米蘭以及含笑等香花植物群落有益于消除疲勞;松柏林、銀杏林、杜仲林、枇杷林等,可釋放負離子及抗生素,還能緩解人的身心壓力,提高免疫力,有益于身心健康;不同保健功能的植物講求安排在不同的綠地當中,一些具有殺菌作用的植物如合歡、側柏等可以在居住區公園、小區游園等開敞空間里種植,香花植物群落或松柏類植物則適合環境相對封閉的安靜休息區以及晨練場所,形成不同的宜人空間。
2.3 借助植物觀賞特點,與景觀主題結合起來,讓居住環境更具特色
每個居住區都有自己相對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色,同一居住區中的各個小區、組團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要發揮出植物觀賞特點,充分利用植物葉、花、果實以及枝條等色、姿在不同季節的變化情況,形成充分特色的季相景觀,如由連翹、迎春、榆葉梅、碧桃、紫荊、玉蘭等構成的春季景觀,由黃槐、紫薇、珍珠梅、木芙蓉等構成的夏季景觀,由銀杏、紅楓、桂花等構成秋季景觀,由南天竹、忍冬、臘梅等構成的冬季景觀。將以上植物特點全面呈現出來,讓居住區綠地空間更具特色,有鮮明的主題,營造穩定的植物群落。
3.1 選擇以常綠喬灌木為主,抗污染性較強的植物,植物選擇要豐富多樣
惠州市光照時間較長,雨水充沛,人工植被結構主要選擇常綠喬灌木,讓城市綠化整體功能得到提升,讓園林景觀更加豐富,有著鮮艷的色彩與明顯的特色。同時在植物配置與選擇過程中,要有益于人體健康,能夠改善生態環境。居住區應選擇無飛絮、無毒、無刺激性以及無污染物樹種,特別是對于兒童聚集的場所,不能選擇有刺、有毒的樹種。選用抗污染性較強的能防風、降噪、抗污染、吸收有毒物質等具有多種效益的樹種。如女貞、廣玉蘭、蘇鐵、龍柏、黃楊、木槿、側柏、合歡、紫薇等。每個居住區綠地都可以看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為確保系統的穩定性,要盡量選擇多樣化的植物種類,可以選用具有不同香型的植物給人獨特的嗅覺感受,如臘梅、桂花、梔子花等。
3.2 以鄉土樹種為主,結合當地實際,盡量選擇傳統植物
惠州市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可以選擇的樹種種類較多。在配置植物的過程中,要讓植物生態要求得到滿足,確保植物可以正常生長,主要選擇白玉蘭、木棉、雞蛋花、勒杜鵑等鄉土樹種,確保配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這樣才能提升園林景觀的效果,實現效益的提升。其次應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合理配置,充分考慮到植物的耐蔭、喜光等特性,合理搭配深根性和淺根性植物,盡量選擇傳統植物,如梅、蘭、竹、菊等傳統植物以突出居住區的個性與象征意義。
3.3 加強立體綠化,以開辟更多的綠量空間
居住區因為建筑比較密集,地面綠地十分有限,為綠量的擴大造成了限制。對居住區綠化來說,需要重視立體綠化,增加綠空間,如建筑層數較少,要采用屋頂綠化的方法,圍墻和山墻等選擇垂直綠化,小路與活動場所等多選擇棚架綠化,陽臺和窗臺擺放花木等。這樣能夠提升綠化面積,獲得更大的生態效益。
總之,在惠州市綠化樹種的選擇中,不僅要遵循上述原則,還要考慮到園林美學原則與功能性要求,實行孤植、對植、叢植、群植以及混植等措施,確保配置的合理性,將樹木個體美與群體美都體現出來,使居住區的綠化更貼近居民生活,以期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劉建福.植物構成空間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廣東園林,2004(4).
[2]楊瑞卿,陳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重慶大學出版社.
[3]林秀蓮,賴鐘雄.熱帶亞熱帶果樹在園林中的應用[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6.
[4]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S731.5
A
1005-7897(2017)08-0051-02
201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