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維君 廣春勇 莫周衛
(都勻市國有馬鞍山林場 貴州都勻 558000)
馬尾松輕型基質容器苗培育技術
田維君 廣春勇 莫周衛
(都勻市國有馬鞍山林場 貴州都勻 558000)
馬尾松是我國西南地區常用的造林樹種,憑借該樹種作為植物群落中的先鋒樹種,具備速生豐產的特性和廣泛的商業用途,加上廣闊的地域分布和近年來各地推廣選用鄉土樹種作為園林綠化樹種,使得研究馬尾松育苗技術具有較大的前景。傳統的營養袋裝袋育苗對于基質的要求不高,管理措施和技術手段相對落后,造成苗木病蟲害危害嚴重,苗木出圃率和合格苗產量較低,達不到預定標準,營養基質普遍偏重,增加了運輸成本。通過比較,選用輕基質無紡布營養袋育苗能夠有效地提高馬尾松苗木的出圃率和合格苗產量,取苗時能有效減少對馬尾松根部的機械損傷,提高取苗速度,降低運輸成本,同時有利于提高馬尾松造林存活率,且不受造林季節限制而廣泛運用,成為現代林業規劃的新技術、新方法。據此,本文介紹了馬尾松輕型基質容器苗培育技術。
馬尾松;輕型基質;容器苗;技術
在全省號召生態環境改良的建設背景下,植樹造林工程、植被恢復項目、退耕還林等項目使得造林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推動區域生態環境發展的關鍵措施。面對傳統林業育苗造林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要敢于采用新技術實現綠化改造,構建符合區域發展標準的植樹造林模式。馬尾松是現代林業種植的主要對象,憑借其獨特的植物特性成為造林綠化的首先植物。因此,要大力推廣容器苗技術,在節約種植成本條件下實現產量與質量提升,滿足了現代林業規劃發展需求。
馬尾松在區域綠化改造中是常見樹種,以適應性強、生長快、用途廣等為特點,成為地區種植項目不可缺少的。按照區域種植改造表現,選擇輕基質無紡布營養袋培育的馬尾松容器育苗能夠更好地避免在取苗和運輸過程中對苗木造成機械損傷,從而提高造林存活率。輕型基質是育苗過程中對營養基質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手段,利用發酵、炭化等技術手段處理農林廢棄物與其它礦物質(包括:泥炭、珍珠巖、蛭石等輕體礦物質)并按比例進行搭配,構成相對輕質的混合物作為培育條件。期間利用高溫發酵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并根據基質肥力大小和氮、磷、鉀和必須礦物質元素的缺失選用肥料。輕基質營養袋育苗作為現代工廠化育苗的新技術,以其高效、快速、便捷、生產成本低等特點將成為一個技術創新點,在農業生產、種植、培育中得到普及推廣,為生態林業建設提供了綜合性保障。
容器育苗能夠減少對苗木根系的損傷,同時,在一定范圍和時間上不改變根系周圍的土壤環境,能夠使培育移植后的苗木一個緩沖階段,盡快地適應新的生境。馬尾松以其自身的生物學特性不適宜在造林時采用裸根苗,由于馬尾松苗木造林時一般采用0.5~0或1~0年生苗木,木質化程度低,根系不夠發達,造林時容易造成植株迅速缺水萎蔫,降低造林存活率。因此,容器育苗針對馬尾松幼苗來說具有較好的保水性,可提高了馬尾松幼苗培育造林移植時的質量水平,具有損耗小、成活率高、發育快、生長旺盛等特點,且基質可隨根系入土栽種,能夠給根系適應新的生境的一個緩沖期,成為現階段馬尾松苗木培育的最佳方式。
3.1 播種前準備工作
3.1.1 營養土及容器袋
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馬尾松良種的選育必須依賴于科技創新,依托創新理念大膽假設,細心求證,敢于打破常規,探討一條如何解決馬尾松生長周期長的致命弱點,種子園生產建設中林分老化、種子園母樹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更新換代等系列問題,從而提高種子園種子產量,加強良種選育推廣使用。主要采用自備火燒土、向農戶收集松林菌根土(松林地下5~30cm之間的地表土)、腐熟鋸末、磷肥尿素等。將篩好的火燒土、松林菌根土、鋸末和磷肥、尿素按營配比(火燒土40%+松林菌根土40%+腐熟鋸末15%+磷肥4%+尿素1%)配置成營養土,然后按100g/m3五氯硝基苯混拌均勻并用薄膜蓋好,堆漚7~10d裝袋前用先pH試紙測定并將土壤pH值控制在6。
3.1.2 種子處理
采用上年真空冷藏種子或今年1月份左右處理的種子。根據當年氣候條件選擇在3月中下旬或4月上旬開始播種,最遲不得超過5月中旬,馬尾松每斤種子約培育2~2.5萬袋(株),1畝地需備種子4斤。因此,需要更好地依托技術指導,對苗期的病理和蟲害特征能夠及時了解,并找準防治措施和手段,掌握苗期水肥管理的適宜時期,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不斷交流和總結經驗,從而改進培育優質馬尾松良種容器苗的新技術,對地區馬尾松容器苗培育,提高優質合格苗木具有深遠意義。
3.2 播種
3.2.1 種子消毒浸種
浸種時采用0.3~0.5%高錳酸鉀溶液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也可選用0.3%福爾馬林噴灑種子后悶半小時,或用0.5%硫酸銅溶液浸種 4~6h),在 25~37℃的溫水中浸種 30~60min,使種子吸水膨脹后下沉,濾除漂浮于水面的空、敗種,對種子進行一次水選。馬尾松經消毒后用清水洗凈,用30℃溫水浸種24h(12h換一次水),將種子稍微涼干即可播種。
3.2.2 播種
(1)容器袋點播:將經過消毒和浸種的種子,根據播種量用常規方法催芽至種子露白,點播到每一個容器袋中,為保證成苗率可在每個袋中點播兩粒種子,然后在營養袋上使用過篩后的松林菌根土覆蓋,厚度以不見種粒為宜,一般為0.5cm,最后噴灑驅蟲、驅鼠、驅鳥的化學藥劑。以此點種的苗木對種子的用量較多,出苗后苗木的整齊度和均一性不夠。
(2)沙床催芽、移芽上袋:①根據點種速度和人力分期分批浸種,將種子消毒浸種并水選后放置沙床;②催芽:催芽用的砂床要在苗圃地附近便于管理,砂床寬1m,長度不限,高度約2cm(床高10~12cm+砂厚5~8cm),砂要選用新鮮河沙(即長流水砂、中砂粗0.2~0.5mm),將上述處理過的種子均勻撒在苗床上,每平方米播種0.5~1市斤,用中砂或細砂覆蓋,期間需要控制好催芽的環境溫度和濕度。
3.3 水肥管理
苗木培育的好壞主要還是取決于種子的品質,為了更好地提高苗木的品質和質量,要始終堅持以優質技術推廣和支撐為中心,全面拓寬科學技術在品種選育上的應用研究。但是,馬尾松的生長周期較長,要充分實現馬尾松林木的品種選育需要長期的連續觀察和數據測量分析。當幼苗長出針葉約10~30d左右,側根形成,將尿素、磷酸二氫鉀、水按1:0.5:1000比例配置成營養液隔5d對幼苗施肥1次;45d后,將尿素、磷酸二氫鉀、硼肥按3:1:0.5:1000比例配置成營養液每隔2周對幼苗施肥2次。施肥應在傍晚進行,施后次日清晨用清水洗苗。
總之,我國造林綠化工程不斷發展,新育苗技術在植樹造林培育中取得了先進成果,為植樹造林綠化提供了技術支撐。馬尾松采用輕型基質容器苗培育技術,實現了綠化種植行業快速發展,對林業規劃改造提供技術保障,從品種選擇、基質配置、容器選擇、種苗培育、苗期管理等工作,均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培育體系。據此,馬尾松培育及種植行業取得了先進發展成效,為園林綠化提供綜合性保障。
[1]林瑞榮.輕型基質馬尾松容器苗生長進程試驗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5(03).
[2]魯敏,姜鳳岐,宋軒.容器苗質量評定指標的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2(06).
[3]鄒誠.淺析育苗容器及其制作機械的國內外發展概況[J].林業機械與木工設備,2001(12).
[4]宋軍,劉惠民,馬廣東.容器苗在補植造林上的應用[J].遼寧林業科技,2001(03).
[5]陳輝,洪偉,林光先,蔡啟運.馬尾松輕型基質容器苗造林初效的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1999(02).
S791.248
A
1005-7897(2017)08-0123-02
2017-4-6
田維君(1987-),漢族,遵義人,助理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