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趙紅利 楊曉利 何菁 楊子芬
(大理市種子管理站 云南大理 671003)
大理市雜交粳稻品種推廣現狀與對策
楊艷 趙紅利 楊曉利 何菁 楊子芬
(大理市種子管理站 云南大理 671003)
總結大理市當前生產上雜交粳稻品種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導致其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闡明影響雜交粳稻推廣的關鍵因素,提出解決方法和切實可行的對策。
大理市;雜交粳稻;推廣;種子;農民
雜交粳稻在大理市的推廣主要有滇雜31號,滇雜37號、滇優35號、滇優38號、滇雜46、滇禾優34號等品種。在面積分布上,在面積分布上仍以常規粳稻為主占95%左右,而雜交粳稻只占5%左右。這說明整個大理市還是以常規粳稻為主,而雜交粳稻為輔的局面。由于我市十多年來推廣雜交粳稻品種范圍有些局限,作為“綠色魔稻”的雜交稻未能大面積推廣,雜交粳稻在農業生產上的增產增效作用不能充分體現。
2.1 雜交粳稻自身特性帶來的問題
雜交粳稻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因為粳稻有較強的感光、感溫特性,具有其特有的地域適應性,因受光溫條件的限制,決定了不同的雜交粳稻組合只能引種到與之適應性相符的海拔和緯度地區[2]。雜交粳稻種子具有特殊性,與一般常規水稻不同,需要每年重新生產種子,而雜交粳稻種子的生產需要一定的隔離條件和專門的技術,導致種子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情況發生。
2.2 農民自身因素帶來問題
2.2.1 品種來源多,老品種退出市場難
目前大理市種子市場上銷售的種子品種五花八門,在面對種類繁多的種子品種,農民會感到無所適從,在眾多新品種面前難以進行選擇,從而使新品種在推廣上受到了若多的限制。致使農民只能選擇一些種植過的,沒有太大風險的老品種,所以也導致退出難。
2.2.2 農民種植習慣帶來的問題
為了取得雜交粳稻的高產,首先必須適時播種時間。大理地區最適宜的播種時間為3月15~25日;然后必須因品種進行合理密植,整個大理是地區雜交粳稻的栽插密度最佳為3~3.5萬叢。常規粳稻一般在5~6萬叢左右,兩者存在較大差異;最后雜交粳稻有較強的雜種優勢,是比較省的品種,與常規粳稻在肥料的用量上也差別較大。種種的差異農民會感到不習慣。
2.3 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2.3.1 技術缺位、“良種良法”不配套
在種子購銷環節,不少種子經營者沒有按照《種子法》規定向購種者提供種子的簡要性狀、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條件說明與有關咨詢等服務,且由于經營推廣者限于自身素質或因缺乏技術力量,對新品種特征特性掌握不好,技術指導不到位,農戶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栽培技術方面的指導和服務,且經銷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配套技術措施跟不上,嚴重制約著雜交粳稻優勢發揮[3~5]。
2.3.2 農業技術推廣作用發揮不充分,新品種示范推廣力度不夠大
近些年來,各級部門農技人員在從事農作物的推廣工作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使得許多優良品種無法得以推廣開來,一部分雜交粳稻新成果不能夠快速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雜交粳稻的推廣主要是項目推廣和項目示范輻射,一些單位出于種種原因,推廣范圍小,使得雜交粳稻不能夠快速在大面積范圍內推廣[3~5]。
2.3.3 培訓不足
農民對雜交粳稻認識不全面,對雜交粳稻這個概念也很模糊,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部分雜交粳稻沒有得以進行全面的使用和推廣。還有雜交粳稻栽培技術與常規粳稻栽培技術存在差異等等現象的發生都是培訓不足引起。
2.4 種子市場行業存在的問題
2.4.1 制種純度和產量不高
由于目前生產上應用的雜交粳稻,其不育系多為BT型或滇型不育系,屬于配子體不育,一旦防雜保純措施不得力,極易發生機械混雜和生物學混雜,導致F1代出現不育株或不育系中產生同質恢卻不易花前去雜去劣,而嚴重影響F1代純度。制約了雜交粳稻的推廣應用[6]。
2.4.2 雜交粳稻品種價格飚升
雜交粳稻種在育種和制種環節上投入較大,所以種子的價格相對常規粳稻還是比較高,所以廣大農戶更偏向于選擇一些價格較低的常規稻品種。近年,常規粳稻品種種子零售價為8~12元/kg,而新品種零售價達40~45元/kg,最高的零售價達50元/kg。種子價格的過高,有部分農民覺得無法承受。
3.1 提高制種水平
制種水平決定了雜交粳稻種子的優劣,只有推廣優質的種子才能提高效益。利用亞種間雜種優勢,提高育種水平和秈粳雜交優勢明顯,都是行之有效的育種方法[6],主要還是要依靠種子企業改良親本和制種基地的隔離問題,以提高雜交粳稻育種技術和種子質量。
3.2 提高農民素質
科技培訓過程中,要把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意識為主要目標。為加快雜交粳稻的示范推廣速度,可以先將一部分農戶培養成雜交粳稻種植技術人員,進行示范種植。帶動當地農民,將雜交粳稻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輻射到千家萬戶。
3.3 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加強職能
3.3.1 增加投入,加大對雜交粳稻示范推廣力度
在任何一個新品種推廣成功的實踐證明,新品種示范展,是加快新品種推廣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要加大對雜交粳稻的推廣力度,充分發揮農技推廣部門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增加良種補貼,發展雜交粳稻。
3.3.2 加快雜交粳稻新品種引進和推廣,充分利用種田大戶的示范和輻射作用
農業技術部門應加快引進雜交粳稻新品種,定期篩選出適合本地推廣種植的主推品種,并且加以推廣。推廣方法上,可加強與農業種植大戶的合作,在做好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的基礎上,發揮種植大戶的先進帶動作用,從而以點帶面進行輻射帶動,使雜交粳稻得以全面的推廣。
3.4 進一步的規范和監督對種子市場,突出重點品種
加強大理市種子管理站的職能。應嚴格引種審批,在數量上和品種上合理引種,篩選出適合本地推廣種植的主推品種。避免“多、亂、雜”,突出重點主推品種,其中新種1~2個進行推廣,爭取使其種植面積擴大。近年我市主要推廣雜交粳稻滇禾優34號,搭配滇雜 31、35、46、滇優 34、35 號等。
[1]大理市志編纂委員會.大理市志.1998,011,20.
[2]東 麗,等.雜交粳稻推廣策略.2012(1):15.
[3]楊志杰.淺談加快農作物新品種推廣.種子科技,2009(7):10.
[4]王錦艷.農作物新品種的推廣現狀與建議.農業問題研究,2011(24).
[5]趙民軍,何吉昌,羅繼進,黃零華,黃俊立,周 雄.水稻新品種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種業,2006(10).
[6]周六斤,項德榮.雜交粳稻發展的現在問題與對策.農技服務,2007(24):51.
S511.2+2
A
1005-7897(2017)08-0141-02
2017-4-12
楊 艷(1978-),女,白族,云南大理人,農藝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水稻、玉米、馬鈴薯等農業技術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