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媛莉
《了不起的挑戰》是燦星制作首次涉足戶外真人秀。對此,燦星表示此舉為實現企業“兩條腿走路”,兼具棚內、戶外真人秀制作能力。
歐美綜藝 VS 韓式綜藝
《了不起的挑戰》由韓國MBC電視臺、燦星制作和央視創造三方聯合研發制作,將風靡韓國近11年的“國民綜藝”《無限挑戰》進行本土化改良。
燦星制作宣傳總監陸偉表示,選擇《無限挑戰》主要看中節目兩大特質,一是真實,二是有意義。原版《無限挑戰》定位“一群低于平均線的男人做一些常人覺得普通的任務”,嘉賓非但不是大牌,還各有“缺陷”,挑戰項目盡顯真實狀態。每一期看似“無厘頭”的節目卻有特定的文化主題和社會意義。
出于對原版節目宗旨和形式的認同,燦星從2015年初與韓國MBC洽談。節目引進用時很短,隨之展開的選題確立、模式研發、陪體選擇卻花費了大半年時間。陸偉告訴《綜藝報》,因中韓文化差異,且原版節目沒有制作寶典、固定的節目流程和形式,所以,在研發和改造的過程中需要下大工夫,才能做出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兼具娛樂元素又有意義的節目。
人物設定上,《了不起的挑戰》6位MC(主持人、參與節目的主要明星嘉賓,包括撒貝寧、沙溢、阮經天、岳云鵬、樂嘉、華少,第三期開始尼格買提加入,華少退出)并非一線明星,燦星希望將他們還原成普通人,挑戰生活中常見但可能被忽視的事情和任務,即使失敗對觀眾也是一種激勵。
操作層面,前期策劃由三方共同完成,制作以MBC團隊和燦星為主,人員配比基本為1:1,每個崗位都有1位韓方人員和中國人員。拍攝階段,韓國團隊占主導。
制作過程,中韓雙方不可直接否定對方,即韓方不能直接否定中方提出的任何意見,如果要否定,需提出建議,反之亦然。這樣避免了合作中無法解決的意見分歧和沖突。
《了不起的挑戰》每期主題不同,切入方式、錄制方式也不相同。但為與同類型節目展開差異化競爭,其盡可能地呈現出原版節目中的各種主題。
在陸偉看來,豐富多樣的節目形式除了帶給觀眾新鮮感外,更為團隊積累制作各類真人秀的經驗。“研發這檔節目模式和當初購買歐美真人秀寶典一樣,我們通過和韓國團隊合作將其制作經驗和理念的核心部分全部掌握,未來可以具備較強的戶外真人秀研發能力。”
對于燦星的第一檔戶外真人秀,陸偉給出90分的成績。他表示,扣除的10分是前期研發階段付出的時間成本以及其他節目搶占市場帶來的影響。
央視原有觀眾VS B站年輕族群
燦星和央視一套的合作并非首次,制作《舞出我人生》《中美舞林對抗賽》《出彩中國人》等節目時就已打下基礎。《了不起的挑戰》總導演陳滌也參與了此前的合作。
即便如此,陳滌仍感受到壓力,“節目始終在尋找平衡,將引導和迎合相結合。首先要迎合已有觀眾,讓他們繼續看,之后再引導新的年輕觀眾進來。”
值得一提的是,《了不起的挑戰》不是純粹搞笑,而是“在娛樂的同時講道理”,被網友戲稱節目自帶“雞湯”功能。對此,陳滌認為這也是燦星做節目一直堅持的人文主旨,透過節目傳遞一種情懷、一種理念,甚至自嘲“《了不起的挑戰》是個一本正經的雞湯節目。”
陳滌將節目的主題表達歸納為“人事物理”的邏輯結構——從物切入,用起承轉合的好故事吸引觀眾,通過內容塑造人物,并在不經意間讓觀眾體悟道理。
對此,網友也很買賬。第二期“極限打工”特輯中,撒貝寧體驗絕壁清潔工、岳云鵬下井當煤礦工人、樂嘉和沙溢化身重慶“棒棒工”等環節觸發不少人的淚點。
節目于2015年12月6日登陸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周日晚黃金檔,首播CSM50城收視率0.934%,市場份額2.47%,收視不算搶眼。但在網絡端,《了不起的挑戰》卻引發熱議,尤其在B站受到熱捧。截至1月12日,四期節目在B站播放量473萬,彈幕量33.67萬。
陸偉表示,節目引爆B站在意料之中。“節目節奏緊湊,鏡頭切換快速,花字、特效,包括配樂的風格完全是年輕人習慣的方式。在宣傳推廣上,也將AB站作為主要傳播平臺,每期節目播出后會快速在AB站上線。”
有跡可循VS
充滿未知
陳滌坦言,制作棚內節目和戶外真人秀的差異比較明顯。一定程度上,錄制棚內節目時,所遇的人和事可以預測和設定,對節目的框架結構和走向可以把控,而戶外真人秀則充滿未知,隨機性強。
《了不起的挑戰》攝制團隊,包括中韓雙方的攝像導演、編劇、制片、翻譯等共計150人,每個MC單獨執行故事線時都要跟隨人數眾多的工作人員。
由于節目無劇本、開放式劇情,導演組往往無法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么。首集“YES OR NO”主題之下,MC做出的每個抉擇都可能將劇情引至不同方向。為了應對不同MC的反應,前期導演組預定了400多張機票、200多張火車票。陳滌介紹,根據最后的選擇結果,真正用到的交通票數是預定數量的1/3左右,其余的票都要退掉。
另一方面,“棚內節目第一期過后,第二期的工作量基本會減少40%,節目會變得有跡可循;但《了不起的挑戰》由于每期主題都不同,則完全無跡可尋。”陳滌說。
不同于棚內節目先粗剪再精剪的操作流程,戶外真人秀的后期剪輯對細節的捕捉和呈現要求非常高,每一個版本的畫面剪輯都有不同效果,甚至一個微笑的弧度都能釋放出不同的信息。《了不起的挑戰》后期制作中,粗剪、精剪、花字、特效基本是協同完成,對工作人員來說,挑戰很大。節目的成片比為1:140。
素材把控VS 自然發展
戶外真人秀強調一種真實記錄的狀態,對節目的少干預使得很多素材被浪費。談到這點,陳滌特別提到《了不起的挑戰》中一個重要元素——陪體,即陪著MC一起完成挑戰的人。原版節目中,陪體的作用并不十分明顯,更多是穿針引線的作用。在中國版中,每個陪體都經過導演組的精挑細選,并將每個人身上的故事挖透。四期節目中,無論是采茶老奶奶、東航空姐、蟹宴廚師、火鍋夫妻,還是曾為汶川地震幸存者、如今擔任消防隊員的蔣雨航,都有出彩表現。
“星素結合”的人物設定是真人秀一直努力探索的形式之一。在《了不起的挑戰》中,導演將“陪體”元素放大,使得節目更加落地,同時,素人故事更易令觀眾產生勵志、感動的效應,讓人看后有所思考。
陳滌介紹,這些人物關系節目組會事先安排,但在節目錄制過程中,他們是否與MC發生聯動、是否有較多互動、如何互動則完全沒有設定,全憑MC的現場反應和表現。比如,第一期節目中,動車上與撒貝寧鄰座的“老外”,就是節目組提前半個小時上車、通過和車廂里的人不斷溝通聊天覓得的,但他并沒有和撒貝寧過多交流,他的故事最終也未呈現,“做棚內節目時,如果遇到一個好故事我們不會放過,但做戶外真人秀的態度就是錯過即錯過,讓事情自然、真實發生,這也是真人秀的魅力所在。”
陳滌將這種節目形態和結構稱為情境式真人秀,“節目組對故事走向設定了情景、環境、人物框架,但不直接告訴MC具體行為方式,我們傾向于把其放在一個情景里,一個個環境條件因素的疊加將他的體能和心理逼到真實狀態,他做出的反應也必然是最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