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2017年中國成為世界票房冠軍的預期正在被快速放大,資本蜂擁而入,大膽的估計是1000億元人民幣。
2015年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2016年行業的諸多變化,筆者以“十變局”為題,以期對已經進入變革程序的以下探索做出淺顯梳理。
第一是激光放映的運用。電影產業是工業的產物,工業流程最忌諱標準被模糊。過去一年,銀幕3D放映效果繼續被詬病,當然有人還會為其辯護,說本來3D放映的光亮度、清晰度就是要打七折云云。但是,觀眾根本不會買賬,因為這等于說賣東西的人硬把用戶體驗不好的產品說成是合格的,并不符合商業邏輯。
最好的辦法是做出完全符合觀眾對畫面放映亮度質量要求的新技術設備。激光放映解決了這個問題,也為影院差異化競爭帶來了新的維度。
第二是實時分賬。這與產業財務周期帶來的業務流水相關。這個產業的中下游環節多數靠這個流水養活。一家大影城票房只要不必實時分賬,其短時間的沉淀就能帶來不錯的現金流收益。一條大的院線同樣如此。哪怕只靠一個月的票房沉淀,過億的款項就能帶來巨大的利息收益而養活幾十號人,使得院線可以零成本運營。
所以,接下來院線間的競爭就會是實時分賬的院線和沉淀票款的院線間的競爭。這會成為中國院線很快就分線發行的強大理由。發行方和出品方的歡呼將溢于言表,而院線和影城將面臨又一重生存壓力。
第三是“偷漏瞞截”監控系統。安裝,還是不安裝?這是個問題。看看2015年全國6500家影院的票房吧,幾百萬收入的影院占據半壁江山。在過去,它們年復一年存活得很不賴。一旦安裝這種第三方監控系統,所有票款都將無遺漏地進入分賬,年票房幾百萬的影院數量定會大大壓縮。
這個系統目前正在測試,這和實時分賬一樣,是產業走向標準化的必經之路,也是提升這個行業素質的必然做法。它的背景是,中國電影行業最初的“放養式”政策鼓勵正在結束,“山寨式”經營必須停止。
第四是行業內的各種互聯網軟件。互聯網作為時代的生產方式變革已經改造了電影產業,“外生式”的變革正在向“內生式”轉變。電影的發行和放映一直是“被互聯網”的,現在,行業內部的一系列互聯網軟件正在逐步研發和推廣中。
譬如“智能排片軟件”,現在已接近成形。掌握這個軟件,幾乎任何一位剛入行的新手都能八九不離十地順利做出每日的放映排期。更令人期待的是,各種連接行業與跨界的軟件也在最后測試當中,很快就能實現。中國電影產業巨量且源源不絕的數據流量,將會被如同工業時代的石油煤炭一樣輸入互聯網的大世界中,中國院線數據“國際商業聯盟”不是夢。這將是電影產業對于互聯網的最大貢獻;反向的,也因此會有更多數據從外界進入中國院線。
第五是電影產業基金涌入。2017年中國成為世界票房冠軍的預期正在被快速放大,成為資本蜂擁而入的借口。這些基金會巨量到什么程度?大膽的估計是1000億元人民幣,也許這里還沒有包含來自華爾街的投入。這些基金已經放出無數獵頭捕捉中國院線和影城及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個人。例如華爾街,更是直接,就希望控制中國的電影產業,手段一貫是拿下一個個中國院線和影城的精英級代表,讓他們脫離開自身原來生存成長的軌道而俯伏在資本腳下。
資本的野蠻布局已經開始。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產業的最佳狀態不就是搭建自己的資本平臺嗎?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如果資本的涌入超過了產業自身的創造能量,一定會造成破壞性的泡沫。
第六是影片產量飆升。影片獲得資金容易,制作成本攀升,質量上乘的影片自然就不止《捉妖記》《尋龍訣》了。個人認為,2016年全年影片數會飆升到1000部。對此,我們選擇了這樣一種描述——“全民電影時代”。從全民看電影,到全民談電影,到全民做電影,這是驚人的。很多人想當電影院經理了,想當電影投資人了,還有很多人甚至直接上來就當導演。各個行業都希望與電影發生點關聯。所以,“全民電影時代”概念才真的是影片數量飆升的背書,很快會成為時代的寫照。
第七是院線影城股權收購熱潮。資本的涌入使得這個話題很容易理解。其中的關鍵是如何冷靜地判斷市盈率。當然更大膽地切入到收購當中是一種英雄行為,我們對此贊譽有加的原因是——大家普遍高看這個高速增長的產業。30多年前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有人提出要為每一個中國人造一雙皮鞋,還被人嘲笑:那得殺多少牛啊!現在,中國人均擁有皮鞋多少雙?中國的皮鞋已經走遍全世界。這就是說,一旦生產力被解放出來,它的能量是不可預測的,這是已經被證明了的。同理,10年前有多少人會想到中國電影市場能成為全球第一?但是,需要清醒的是,院線和影城的收購有很多學問,也會觸及很多人的利益,更會改變行業的版圖,這是需要仔細觀察、理性分析的。
第八是更多電影公司上市。2016年將是中國電影產業的上市年,是上市公司的打法逐漸代替非上市公司打法的起始年,自然也是滄海橫流的一年。上A股,上創業板,上新三板,回歸A股,借殼上市,并購上市等等,手法不一而足。在大家急不可耐,擇捷徑而狂奔的路上,一定要留意路途中的陷阱。
第九是大批10年以上的影城面臨重新簽約。這樣一大批影城恰恰是院線制改革的先驅,當年簽下的租約大多數是今天難以企望的。當然也要考慮到,今天影城對于商業的價值不同于昨日,而且幾乎要成為商業的標配了。然而,不管如何,重新簽約對于不同地段不同業態下的影城還是會有壓力,因為電影院今天盈利的相對能力正在壓縮。
第十是電影專用光纖進入影城。我親眼見證過光纖是如何在十幾分鐘內把一部影片拷進放映機的,這是一次悄然的革命。且不用說光纖之于影城而言還會有更大的用途,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光纖進入影城很快就會實現,這是比硬盤更快、比衛星更穩定的節目傳輸方式。有超前變革意識的影城是時候先行布局了。
綜上所述,2016年中國影業的變局不一而足,這里所列出的也許僅是冰山一角。在這個大時代,更多的變化,更多的嘗試,更多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有力地印證著它的天翻地覆與摧枯拉朽。
(作者系中影南方電影新干線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