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凌
自由競爭的市場不是法律缺席的市場,而應是法律健全的市場。
近期業內發生了一些由片方或第三方票補等現象所引發的爭論。對此,有人認為作為高速發展的行業沒有什么不可以做,只要能達到商業目的就行;有人雖覺得這些做法在法律和道理上并不穩妥,可別人做了自己不跟上就吃虧了;當然也有少部分有跨界專業知識并眼光長遠的人指出,這種做法已經涉嫌商業欺詐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商業法規。
對于這些爭論,從宏觀層面來說,中國自改革開放不過短短30多年,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具體到電影行業,則是中國經濟具體而微的縮影,且因市場化改革起步晚、法律法規建設更亟待完善。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基于對“市場經濟”理論認知差異而帶來的觀點差異,即認為中國電影業才放開、才活躍十幾年,“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去發揮作用”也許是最好的辦法。
經濟學里所描述的“完全競爭市場”須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大量的買家和賣家;2.市場的進入和退出皆無阻礙和限制;3.資源的充分流動性;4.信息的充分透明;5.產品或服務的同質可相互替代性……
比照這些經濟學定義, 簡單回顧中國電影行業自1993年以來的改革,無論是1993年的“引進大片和推行分賬制”,還是2000年以后的向民營公司頒發發行許可證、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影院、推行院線制,基本都是針對“市場的進入門檻”一項做出的調整。對于電影行業而言,這都極大增加了產業鏈上的供應者和購買者數量。可在后三方面,尤其是“產品的同質可替代性”一項來說,恐怕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無法達到的,這是電影這一文化產品的特殊屬性決定的。
所以,“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更多是作為一種理論假設模型做研究使用,在真正的現實經濟環境中,只能是“趨近于”“完全競爭”。換言之,只要沒有達到文中所述的前提條件,這些管理理念也就未必100%有效。亞當斯密提到的“看不見的手”就是其一。
1890年,美國出臺了后來對商業經濟體系影響極大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這在崇尚自由經濟的西方社會影響巨大。到了1948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依照《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頒布“派拉蒙判例”,禁止好萊塢大公司擁有及經營院線和影院,更直接催生了今天的美國電影產業架構。
反觀近15年的中國電影行業,行業政策調整吸引了更多投資、更多背景不同的從業主體,既帶來了行業前所未有的活躍和熱鬧,也難以避免的在利益驅動下,因為缺乏專業知識、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在實際運營和操作中出現各種觸碰法律邊界、甚至過界的行為。正因為這種繁榮和高速增長來之不易,如何保持及推動電影市場的競爭程度進一步提高,而非暗箱操作、以虛假數據進行商業欺詐及不正當競爭,在今天才顯得格外重要。這一方面是行業主管部門的責任,一方面也是所有從業者的使命。電影行業不是法外之地,諸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法律法規同樣適用于電影行業,不可無視。
衷心希望,有法必依、違法必糾成為常態。因為自由競爭的市場不是法律缺席的市場,而應是法律健全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