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委員會農村經營管理處(4 1 0 0 0 5) 劉勝軒
『五代一包』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
湖南省農業委員會農村經營管理處(4 1 0 0 0 5) 劉勝軒
漣源市強農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成功探索出“代耕、代育、代管、代插、代收、一包”的“五代一包”水稻規模種植服務模式。該模式現已在全市推廣實施,雙季稻規模化經營面積達到7866公頃,其中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組織20個,66.7公頃以上的種糧大戶達到6戶。
1.做法和特點“五代一包”水稻規模種植服務模式做法如下。代耕:以翻耕早稻田為主及一季稻田、機收早稻第二次翻耕,單項收費每667平方米200元。代育:以早稻水育秧、機插秧、拋秧為主,單項收費每667平方米100元。代管:以承包水稻病情防治為主,統防統治,并安排統一抽水抗旱,單項收費每667平方米100元。代插:以機插為主,單項收費每667平方米100元。代收:承包機械收割、烘干,每667平方米200元。一包:包每667平方米基本產量400公斤左右、收費標準按雙方協商情況一年一定。
“五代一包”水稻規模種植服務模式以專業合作社為核心、保底收入為利益聯結方式、技術為支撐、農業保險為保障和政府統籌服務為引導,促進水稻適度規模化種植,加快丘陵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①以專業合作社為核心整體打造水稻規模化種植生產鏈。合作社以“五代一包”全程服務的方式貫穿水稻生產全過程,充分發揮專業服務的優勢,統一供種、統一服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蟲防治,優化了資源集約配置,實現了土地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雙贏”。②以保底收入為利益聯結方式。全承包田每667平方米包產量400公斤,少了按照合同賠償,多了歸農戶。這種以保底收入為合作社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方式,在零風險的條件下與農民進行合作。③以技術支撐為重點突破丘陵山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瓶頸。“五代一包”的主要技術支撐是三甲鄉農技站與農機站,每到水稻生產的關鍵節點,合作社就會與農技站與農機站主動對接,推廣應用高產栽培技術、大機械深松整地等標準化生產技術。④以農業保險為保障最大限度降低水稻規模化種植風險。合作社農業保險意識強,通過政策性農業保險這一渠道來降低生產經營的風險,特別是“五代一包”模式生產面臨自然風險威脅時,政策性農業保險有效降低水稻規模種植受到的各種自然災害損失。⑤以政府統籌服務為引導整合優勢資源提升保障效益。作為“五代一包”水稻規模種植模式的首創地,漣源市三甲鄉對合作社給予了大力支持,并派人全程跟蹤指導,協調鄉農技站、農機站給予技術支撐。在“五代一包”模式實施的過程中,政府的組織、資金和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合作社充分利用各方優勢資源,規避各類風險提供了有力保障。
2.作用和成效①解決了土地拋荒難題。處于丘陵山區的三甲鄉,由于農田不適應機械化耕種,外出務工人員多。“五代一包”模式以合同的形式,在不流轉土地的情況下,保持原承包關系不變,既不耽誤農民外出務工,又能保障糧食生產,同時,也扭轉了耕地拋荒現象。②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五代一包”模式解決了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減少了自耕自種時較高的土地投入和管理成本,農民不但得到土地收益,還可以全身心從事二、三產業,確保了穩定增收。③推進了標準化生產方式。“五代一包”模式將相對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由合作社統一管理經營,并購置中型犁田機、小型犁田機、中小型收割機、插秧機、催芽機、植保機械、排灌機械等40余臺,組建了一支專業技術隊伍,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推進實施標準化生產,轉變了傳統的生產習慣。④培育了新型職業農民。作為“五代一包”模式的創始人,李達長是三甲鄉秀峰村第一位返鄉務農的大學生,因其探索“五代一包”模式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先后榮獲“2013年湖南省集中育秧先進個人”“2014年全省鄉村好青年”“漣源市農機大戶”“漣源市十佳科技示范戶”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