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財旺
(懷寧縣馬廟鎮中心學校,安徽安慶 246120)
《品德與生活》課堂中創設情境的有效策略
黃財旺
(懷寧縣馬廟鎮中心學校,安徽安慶 246120)
《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是生活的重現與升華。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知、體驗和感悟。因此,教師應創設恰當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幫助學生輕松地進行品德學習,有利于形成“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境界。
創設情景;有效策略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不可能發揮其作用。”可見,恰如其分的生活情境在課堂上具有重要地位。結合學生身邊的事實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激情,激發求知的欲望,也可以使學習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教師要努力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品德與生活》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的問題,增強自己的道德意識。因此教師應從小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把《品德與生活》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中捕捉精彩鏡頭,再反饋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品德與生活》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品德的教育。如在學習《可愛的動物》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精彩的情境:
師:春姑娘一揮,世界萬物都生機勃勃。森林里的小動物正在集會呢,讓我們看看他們正在干什么吧!
(師拿出許多動物頭飾讓學生自己選擇,請他們模擬動物集會的情景,展示動物的特點。)
(頓時,教室里安靜了,但可以感受到無數思想的小溪在流淌,在跳躍,并騰起朵朵美麗的浪花。片刻,小手如林——)
生1:(飛舞著雙臂,如蝴蝶翩翩起舞)我是一只美麗的蝴蝶,春天來了,花兒姐姐正招呼我快樂地傳播花粉呢。
生2:我是一只小燕子,我從南方飛回來了。哦,春天真好呀!
師:小燕子,你這幾天在干什么呀?
生2:(演示捉蟲子的動作)我在捉害蟲呢!
師:你可真勤勞呀!
生3:(半蹲著,邁著沉重的步子)哞……哞……我是一頭牛,我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奶。
生4:(揮舞著翅膀)我長得像貓,但不是貓,專門捉田鼠,大家猜猜,我是誰?
大家歡呼著:是貓頭鷹!
……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許多動物,今后你們將怎樣和動物相處呢?
生5:動物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不能傷害它們。
生6:我今后不再捉青蛙了!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喜歡上了要學的內容,才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因此,教師在選取教學方式時,要從學生興奮點出發,激起他們對知識內涵和社會奧秘的探索熱情。如在本案例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和樂于表現的欲望,摒棄傳統的讓學生說說對動物的了解,而是讓學生扮演小動物,在扮演情境中了解動物的特點。這樣一來,演的學生演得逼真,說得充分,聽的學生也興致勃勃。對動物的了解也就輕松地掌握了。所以,在進行教學時,教師不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照葫蘆畫瓢”抄教案。教師應該沖破樊籬,不唯“教案”是舉,不唯“教材”是經,一定要選取學生喜歡的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學生只有對所參與的活動感興趣,對其充滿探究的熱情,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來。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創造一個歡樂生動的教學環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活動,用蘊含《品德與社會》信息的故事、游戲、圖片、多媒體,使《品德與生活》的學習成為一種樂趣,點燃他們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讓他們的思維之花在課堂上得以綻放。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世界的認知比較淺顯。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淺嘗輒止的,不能深入去探知。針對學生這個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趣味的情景,一步一步慢慢地牽引他們走向更深處。如在教學《秋天在哪里》時,教師可以這樣創設:
在上這一課的前一周,教師先和學生說道:“孩子們,秋天已經來到我們的身邊了,你能在生活中找到秋天的蹤跡嗎?”孩子們都睜大了眼睛驚奇地說:“老師是到生活中去找嗎?”“是的,有信心找到秋天嗎?”孩子們都紛紛表示能找到秋天。看來課前讓學生去生活中找秋天這一舉措已經成功地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肯定會很快走進秋天。
轉眼間就到了上《秋天在哪里》這一節課,教師還沒走進教室,孩子們就大呼:“老師,我們找到了秋天。”“孩子們,你們能說說在哪兒找到秋天的嗎?你找的秋天是什么樣的呢?”孩子們有的說看到菜園里那又黃又大的南瓜就知道秋天來了;有的孩子說樹葉在慢慢地變黃;有的說路上的野菊花已經在盛開說明秋天到了人間;有的說蟋蟀叫得特別歡的時候說明秋天已經來到人間;有的說秋天到了,我家門前的柿子就紅了……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門,但無不說明學生找到了秋天來了。在此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說說看,老師會在什么地方找到秋天?”在學生一番猜測后,教師又播放了一段關于不同地方秋天的視頻。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找秋天。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很快能發現還有許多事物的出現都能看出秋天來了。如菜市場里的大閘蟹、校園里的桂花散發出香氣、人們把身上的短褲短褂換成長褲長褂等等都能說明秋天來了。這些情景的創設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增添了課堂的情趣。
探索是學習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學生的發展。品德教學應該積極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為學生設置探究的環境,提供探究的機會。有探究性的教學情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使課堂綻放出生命的活力。如在《出行的學問》的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情境是:暑假到了,明明要出去廣州游玩,你會提醒明明要注意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情境來幫助明明,學生能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建議。如“要注意當地的氣候”“明明要研究出行的路線以及交通工具”“明明要看天氣預報,不能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出行”“明明要帶上常用的藥物與地圖”等等。從這些建議中,學生明白了出行也是一門學問,從而激起學生探究新課的興趣。在本活動中,深化了學生的認知,促進了學生的思考,學生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再如執教《做時間的主人》一文時,教師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一個叫丁丁的小孩不愛惜時間,做事總是拖拖拉拉。別人半個小時就能做好的事情,他需要兩個小時,有時候還不能做好。有一天,他要和媽媽去外地參加鋼琴比賽,可由于他的拖拖拉拉,因而他和媽媽沒有趕上火車。他們只好望著遠去的火車嘆氣,白白失去了一次機會。這時,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喜歡這樣的丁丁嗎?如果你是丁丁,你會怎么做?學生思考后都說出了自己的做法。雖然學生的做法不一樣,但都有一個共同點——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讓學生在情境中去思考、去得出結論,遠遠比老師苦口婆心地說教有作用、有藝術。教師在創設情境教學時要讓情境多一份可探性,讓學生在情境中學會思考,也勇于思考。
總之,如果《品德與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得以精彩展現,那么《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就離不開情境的創設。而為了更好地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有生活性、趣味性、針對性和可探性。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詩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黃財旺(1962—),男,安徽安慶人,懷寧縣馬廟鎮中心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生德育。
責任編輯 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