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琳嵐
為什么雞會離開叢林,來到人類中間呢?
此文中,科學家會講述雞的祖先的冒險旅程,還將告訴我們在這一旅程中如何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
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家禽科學大樓中,有一個地球模型。這個地球被做成了蛋形,頂端開裂,仿佛有一只亟待破殼而出的小雞。這一模型要傳遞的信息似乎是:雞一直與我們人類相伴……
也是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附近,這里匯聚了世界上最密集的雞群——它們是工業化的產物。如果這些數量龐大的家禽團結起來,這將是一支極其壯觀的軍隊。可惜的是,這些家伙根本無力反抗,如同某些奇怪群島上的鳥類一樣,它們再也飛不起來,只能呆在狹小的籠子里,望著夜以繼日持續明亮著的燈光。
在平日里,我們是很難見到這些雞群的蹤影的。但每當我們推開超市商店的大門時,柜臺里碼放得整整齊齊的雞胸和層層疊疊的雞腿還是將它們存在的事實顯露無疑。雞,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生活在叢林里的祖先
不過,你知道嗎?這些養雞場里的家雞,它們的祖先是生活在叢林中的祖先——原雞(jungle fowl)。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原雞后代生活在印度和東南亞的竹林中。它們仿佛遠古的小型恐龍一般,在叢林中穿梭自如,用健壯的腿踢開落葉,用有力且彎曲的喙啄食著一切被它們發現的食物。
原雞一般棲息在樹上,休息時會把頭低下,埋在自己的翅膀里。一旦受到干擾,這些野性十足的家伙就會大聲地抗議。不過它們的天敵也不少,林中的貓和蟒蛇都對它們覬覦已久,人類獵手也讓它們膽戰心驚。
不過,不同于其他一些美味的獵鳥或是生活在地面的秧雞,原雞家族在這些叢林中已經漫游了上百萬年。原雞能在這樣的叢林中持續地生存下去,依靠的不僅是令人驚嘆的智慧、持續的繁殖力,也許還和我們人類一樣,還有一點運氣!
來自叢林中的“算命先生”
據科學家們推測,距今至少8000年前,人們便開始把林中的原雞帶回自己的村莊。至于為什么要將原雞帶回的原因,學界還沒有一個定論。不過很明顯的是,這些原雞一開始并不一定是作為食物而被帶回的。現今的一些資料表明,原雞早先被帶進人類世界最可能的原因,要么是因為“斗雞”的風俗需要,要么是用這些勇猛的野禽來預測未來。
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用某種方法,將雞穿刺并扯開,就會獲得有關未來的暗示。這種用雞進行占卜的風俗,幾乎和家雞馴養的歷史一樣久遠。即便這樣的風俗并非人類對原雞的第一次開發利用,但也一定在拉近人類和原雞的關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用雞占卜這一風俗的盛行,各地的原雞大量地開始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直到近現代,緬甸的克倫族人仍喜愛用雞骨來進行占卜,即通過雞骨上洞的大小,來判斷未來是好還是壞:洞口大,便是好兆頭;洞口小,便是壞兆頭。或者,整個結論反過來。不管怎樣,在這里,許許多多的重要事務,都可以通過一根小小的雞骨來決定。
在印度的焦達納格浦爾,人們也只用雞來占卜吉兇,而絕不會吃了它們。因為在這里的文化中,吃雞是一種禁忌。同樣的禁忌還存在于斯里蘭卡的維達,馬來西亞的薩賓巴,以及所羅門群島的某些社群中。
另外,這樣的風俗還不僅僅局限于亞洲。在非洲的大部地區,甚至美洲大陸的某些地區,都有這一風俗的蹤影。如果你碰巧去玻利維亞,被當地人用雞骨占吉兇,這并不值得大驚小怪。
總的說來,如同柬埔寨的高棉人一樣,在許多民族的文化中,雞的第一功能是作為算命先生的角色出現的,第二功能則是上場斗雞的選手。它們被吃掉,只是它們命運中極其偶然的一種。
原雞的繁殖習性
綜觀學界對于原雞的研究可以發現,科學家們對于原雞的性別研究可謂情有獨鐘。因此,對于原雞吃什么,或被什么吃,以及它們種群的大小等等,我們都可能不甚清楚,但是,對于它們的繁殖習性,我們卻是知道得真不少。
科學家發現,在原雞中,雌性原雞更青睞那些在受到驚嚇時叫聲更響亮的雄性;同時,長著大大的雞冠的雄性原雞也很受雌性原雞的喜歡。而對于不喜歡的雄性原雞,雌性原雞甚至會通過排出這只雄性的精子的方法來拒絕為其繁衍后代。另一方面,雄性原雞則會傾向于和自己熟悉的雌性進行交配。
從這些野生原雞的屬性中我們可以看出,原雞依然保持著大多數鳥類共有的特性。比如,它們害怕看到鷹隼投下的陰影;在選擇伴侶的事情上喜歡挑挑揀揀;嚴格遵守自己在族群中的啄食順序。
雄性原雞彼此之間是富有很強的攻擊性的,不過當危險真的到來,它們又會一起高聲鳴叫,以警示整個群體。而此時,雌性原雞便會發出咯咯咯的聲音來進行回應。對于這種“咯咯聲”的含義,學界仍舊看法不一。有一種看法認為,這樣的聲音表示雌性處于一種滿足的狀態。但這還僅僅是個猜測,未被證實。
另外,我們也可別小瞧了這些原雞,它們可是十分聰明,能夠識別出自己群體中高達100張不同的“雞臉”!這一點對于認清誰才是群體中的老大,維持自身的啄食順序,自然是十分重要的能力。
這些不同的屬性在不同的地區被各自發揚光大。例如有些地區的人會將體格較大的個體馴化培育,以獲得產肉率較高的品種;一些地方則更重視雞的產蛋率;而有些地方更是專挑逞勇好斗的雄雞,以使得它在斗雞比賽中能兇猛善戰,將對方打得落花流水。
戰斗到最后一秒
斗雞這項活動的受歡迎程度實在是太高了,可謂“不管哪里有養雞場,哪里便有斗雞產生”。如果說鳥類學家更關注的是雞的繁育,那么普通大眾的目光一定是喜歡聚焦在斗雞上了。
許多現代品種的家雞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從而被當作斗雞品種來進行馴化。這些雞往往不怎么飛得起來,但是它們有著長長的脖子,小小的翅膀,和一雙強健異常的雙腿。這一切對于它們要時常面臨的打斗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不管你怎樣看待這一充滿血腥味兒的活動,斗雞在漫長的歷史中的確到處流行。也許現在的我們不再斗雞,那也不過是將以前的斗雞換成了現在的暴力罪案連續劇而已。我們人類對于一成不變的生活的抗爭,有著一以貫之的套路。
由此看來,對于雞的馴化和選育,不僅顯示出我們自身的欲望,也同時反映著人類的歷史。試想,現今這些來自于東南亞森林的原雞,和它們的人類主人一起,可是已經遍布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了。
舉個例子,人類遷徙史中一直有個未解之謎:居住在太平洋上的島民是否比歐洲人更早發現美洲大陸?這一迷案現在看來已經解開了:位于智利的一處考古遺址中發掘出了生活在太平洋島嶼上的雞骨,而該遺址代表的年代比起西班牙航海家抵達南美洲的時間要早了很多。
除此之外,雞的美麗特點也被人們不斷地進行特化開發。在日本,曾有一個品種的雞竟然擁有長達2.75米長的尾巴;而另一個品種的雞則能夠發出一聲長達90秒的持續鳴叫!這種開發,是從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開始興盛的。從那時起,雞的品種變得越來越多,而越來越多美麗的名字也被冠到了雞的頭上,如我們熟悉的紅帽種雞、竹絲雞、塞布萊特矮腳雞等。
物美價廉的食物
對于整個雞的家族歷史來說,工業革命是徹底將雞打入牢籠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從那時起,人類的文化里就出現了用最少的錢獲得最多的產品的念頭。
從此,家雞便從野外散養轉到了谷倉里飼養。接著,不間斷的光照和過量喂食便開始了。終于,在我們的持續選育下,繁殖力驚人的品種締造了現今家雞的數量比人類還多的盛況。
這些工業化養殖的品種雞,其體型比起生活在叢林里的祖先,已經大了兩倍,并且每年的產蛋量更是其祖先的80倍之多。當然,它們依舊保持著自己的一些原始屬性,如仍然懼怕天上投下的陰影、喜歡爭斗,以及對自己的交配對象百般挑剔等。
故事到了這里還沒完。現在,工業養殖者們還在持續擴大著雞的品種范圍,人類依舊掌握著雞家族的命運。
與此同時,雞家族的歷史也反映著我們人類的過去。就像一面鏡子般,即使鏡中的影像并不令人滿意,但其準確性是毋庸置疑的。現在,在印度的叢林中,仍然還有原雞漫步的身影。這些野性的原雞仍然在向我們訴說:那里曾是人類的祖先和雞家族祖先一起生活過的地方。
原雞哪里找
紅原雞
——分布最廣的品種。在印度森林中,能常常聽見這種原雞的鳴叫。
綠原雞
——最神秘的原雞種類,只生活在爪哇及周邊的印尼群島上。
灰原雞
——生活在印度西部。灰原雞有著雜色斑駁的脖子。
斯里蘭卡原雞
——斯里蘭卡全國都能見到,常常生活在農田和村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