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良階 熊 嘉 孫賢海
(1.湖北省石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434400; 2.湖北省石首市植物保護局 434400)
油菜根腫病發生特點及防控技術
葉良階1熊 嘉2孫賢海2
(1.湖北省石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434400; 2.湖北省石首市植物保護局 434400)
近幾年來,油菜根腫病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國油菜的正常生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油菜發病面積200萬hm2,平均產量損失達20%~30%,嚴重田塊產量損失達60%以上。因其病菌傳染性強,傳播蔓延快,防治難度大,被稱為“油菜癌癥”。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該病害的傳播范圍不斷擴大,導致湖北省宜昌、荊門、荊州等地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分布。為此,石首市作為荊州地區的重要油菜產區,積極開展了油菜根腫病的研究工作。
1.1 發生癥狀
油菜根腫病主要危害油菜根部,發病初期地上部分的癥狀不明顯,以后生長逐漸遲緩,且葉色逐漸淡綠,葉邊變黃,植株矮化,并表現缺水癥狀但不明顯。苗期感病,腫瘤主要發生在主根,嚴重時幼苗枯死。成株期受害初期,地面上部不明顯,但生長緩慢,矮小,重者表現為缺水狀態,基部葉片在中午時萎蔫,早晚可恢復;到了后期則葉片發黃,枯萎至全株死亡。成株期感病腫瘤多發生在側根和主根的下部。主根的腫瘤體積大而數量少,而側根的腫瘤體積小而數量多,腫瘤發生初期表面光滑,呈乳白色膠體狀,后期龜裂而且粗糙,最后腐爛。由于根部發生腫瘤,嚴重影響了水分和養分的正常吸收,從而造成油菜嚴重減產。
1.2 病原
其病原菌蕓苔根腫菌,屬鞭毛菌亞門真菌,不僅危害油菜,還可以侵染包括白菜、蘿卜、芥菜、甘藍、花椰菜等幾乎所有十字花科蔬菜,在根上不正常膨大的細胞內長出大量魚卵狀排列的圓形或近圓形休眠孢子,聚合成不堅實的團,休眠孢子囊團淡黃色,單個休眠孢子囊無色,表面不光滑,直徑2.1m~4.2m,平均2.9m。
1.3 發病條件
1.3.1 土壤溫濕度
該病菌在9℃~30℃均可發育,適溫19℃~25℃。田間水量在50%~98%的范圍內均可發病,田間土壤含水量低于45%病菌死亡。
1.3.2 土壤酸堿度
該菌適于酸性土質環境,若用工業用水灌溉或大量使用酸性肥料,會造成病害發生與流行;pH值7.2以上發病少。
1.3.3 土質源
黏土地是根腫病發病的土質源。
1.3.4 其它損害
油菜根部的傷害等可誘發該病。如地下害蟲危害或人工操作傷害油菜的根部等因素。
1.4 傳播途徑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或粘附在種子上越冬,并可在土中存活10~15年。孢子囊借雨水、灌溉水、害蟲及農事操作等傳播,萌發產生游動孢子侵入寄主,經10d左右根部長出腫瘤。
油菜根腫病防控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從多個方面進行落實。
2.1 加強種子檢疫
禁止從油菜根腫病發生區調進種子,嚴禁無檢疫證的種子進入市場流通。對有嫌疑的種子,一定要用藥漫種殺菌滅毒或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將種子噴灑后再播種。
2.2 減少傳播途徑
不要與發病田共用灌溉水,切忌大水漫灌,防止疫水擴散。對跨區作業農機要進行清理消毒處理。
2.3 強化健身栽培
有育苗移栽習慣的地區,可選用無病地做苗床,進行種子和苗床消毒處理,培育無病壯苗移栽。也可適當推遲播種期,避開根腫病侵染危險期。多施農家肥和磷鉀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對重病田塊適當施用草木灰或生石灰等堿性肥料。及時排除田間積水,認真拔除病株并攜出田外燒毀,在病穴四周撒消石灰,以防病菌蔓延。
2.4 適時輔于藥劑防治
作物發病后,可用枯草芽孢桿菌、氟啶胺、氰霜唑等進行防治。根腫病在十字花科作物的苗期侵染最為嚴重,從2葉期開始,每667m2使用10%氰霜唑懸浮劑1 500倍液或100億個/g枯草芽孢桿菌500倍液進行噴淋灌根,每7d~10d一次,連續施用2次~3次。
2.5 改造酸性土壤
在雨水較多灌溉方便的地方,結合整地在酸性土地塊中每667m2施消石灰100kg~150kg,或移栽時用消石灰、草木灰撒在菜塘里調節土壤pH值,可減輕發病。
2.6 實行輪作換茬
對油菜重病田塊,實行油菜與玉米、麥類、豆科、茄科、葫蘆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并避免在低洼積水地或疫區稻麥田改菜田上種植油菜。
2.7 示范推廣抗病品種并適時播種
選擇如華油雜62R、華雙5號R等抗根腫病新品種,并于9月底或10月初播種,發病較輕;特別是根腫病疫區要做好抗性品種的政府采購和統一供種工作,控制非抗性油菜的種植面積。
2.8 搞好疫情普查
油菜2葉~6葉期是根腫病發病的關鍵時期,也是防治的適當時機。要在定點調查的基礎上,認真組織疫情普查,一旦發現病田,及時上報疫情并做好防治工作。
S435.65
B
1005-6114(2017)05-039-002
2017-05-25
熊嘉,Tel:15972734406,E-mail:wzq_njust@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