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芹 袁 浩 楊俊杰 張凱雄 張求東
(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 武漢 430070)
湖北省2015年水稻稻瘟病發生特點及原因分析
劉 芹 袁 浩 楊俊杰 張凱雄 張求東
(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 武漢 430070)
2015年湖北省稻瘟病中等發生,鄂東南、江漢平原北部偏重發生,感病品種偏重發生,累計發生面積49.55萬hm2次(其中,穗頸瘟發生面積19.94萬hm2次),總體輕于2014年。我們對部分稻瘟病發生嚴重的縣市進行了調研,并將調研情況、日常田間調查情況及收集的相關材料進行了整理,就2015年稻瘟病的發生特點及原因進行分析,并對水稻稻瘟病發生提出了防治對策。
稻瘟病;發生特點;原因分析
稻瘟病是湖北省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鄂西南山區、鄂北桐柏山區、鄂東丘陵地區發生較重。2015年受特殊氣候條件影響,稻瘟病在湖北省江漢平原等水稻主產區的水稻感病品種上偏重發生,造成部分水稻減產,成為制約水稻豐收的主要因素之一。
據初步統計,2015年湖北省水稻稻瘟病發生面積占水稻種植面積的22.8%,相比2011年~2014年(15.9%、28.0%、19.3%、28.8%)屬于發生較重的一年。分析其發生發展過程,表現出以下特點:
1.1 發生程度較重,但輕于2014年
2015年除鄂西南山區稻瘟病常發區以外,我省荊州、荊門、孝感和隨州的部分地區稻瘟病嚴重發生,部分田塊葉瘟和穗頸瘟減產嚴重。
葉瘟發生早,主要發生區為鄂西、鄂北、鄂東山區,部分縣區葉瘟發生較重。5月下旬,全省早稻見病縣市平均病葉率0.2%(2014年同期1.6%)。
穗頸瘟發生程度輕于2014年。早稻穗頸瘟主要發生在鄂東(浠水、紅安)、鄂東南(監利、咸安區、嘉魚),見病早稻田平均病穗率8.2%,最高70%。8月中旬穗頸瘟發生加重,全省平均病穗率0.5%,一般田塊在1%以下。9月下旬見病田塊平均病穗率0.4%(2014年同期1.7%)。
1.2 發病品種多,范圍廣,面積大
葉瘟發生早,感病品種病害發展快,程度較重,但輕于2014年。中稻泰優一號、豐兩優香一號、兩優6326等感病品種稻瘟病(稻葉瘟)發病明顯,穗頸瘟發生程度輕于2014年,但早播感病品種穗頸瘟仍偏重發生。
近幾年稻瘟病感病品種種植面積較大,但近幾年夏季干旱,稻瘟病發生較輕,掩蓋了稻瘟病重發的風險。一些農戶也忽視了稻瘟病的綜合防控,栽培管理上偏施氮肥,預防措施的不到位等,這些都是造成稻瘟病發生較重的原因。雖然2014年稻瘟病局部流行,使得大家對2015年的稻瘟病防治比較到位,但是菌源豐富,導致2015年稻瘟病發生較重。
2.1 菌源充足
2014年水稻稻瘟病在全省各地發病較重,并且局部大流行,因此菌源基數有利于稻瘟病的發生。
稻瘟病發生嚴重的地方,一般年份稻瘟病僅在糯稻上發生,部分農民對稻瘟病在雜交水稻上的發生放松了警惕,播種前未進行消毒處理,致使稻瘟病種子帶菌率較高,田間發病相對較重。
2.2 感病品種多,種植面積較2014年有所減少
為滿足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全省優質稻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而優質稻組合品種多數不抗稻瘟病,有的還高感稻瘟病。去年稻瘟病重發的地區,淘汰了部分感病品種,稻瘟病常發區感病品種種植面積減少。
2.3 氣候條件對稻瘟病流行十分有利
氣候是造成2015年稻瘟病在一些地方發生較重但是輕于 2014年的重要原因。通常氣溫20℃~30℃,相對濕度90%以上,且有水滴存在,對病害的擴展十分有利。在空氣濕度飽和及適溫范圍內,病菌侵入4d左右即可出現病斑。溫度降低,潛育期延長,溫暖多雨、多霧,陽光相對不足的氣候條件常造成稻瘟病流行。因此,從氣候條件講,水稻破口抽穗期遇到連續陰雨天氣和日照時數少是主要原因。長時間陰雨天氣,非常適宜稻瘟病病菌暴發流行。
2015年雨水比2014年多,溫度適宜,葉瘟應該比較重;降雨多,生育期吻合,穗頸瘟應該比較重。但是2015年氣候條件比較特殊,梅雨期為6月13日~7月17日,歷時35d,入梅時間較歷史同期的6月17日偏早,且梅雨期降水量偏多、強度偏大,7月16日~7月18日出現了低溫。出梅后7月25日~8月8日出現了10d~15d的高溫干旱天氣。這種特殊氣候條件導致2015年葉瘟、穗頸瘟都比2014年偏輕。
2.4 氮肥施用不當,加重水稻發病
部分農戶看到水稻得病“坐蔸”后,往往采取追尿素提苗的方法,結果適得其反,不僅沒能提苗,反而加重為害。
水稻稻瘟病是一種常發性病害。稻瘟病的發生與栽培密度、施肥水平、灌水技術、氣候條件等有密切的關系。“品種是關鍵,浸種不可少,勤管理育壯苗,常觀察查病情,預防為主、適期防治”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有效措施。為了有效防控稻瘟病的危害,應遵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應用農業和化學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迅速控制病情的蔓延。
3.1 加強稻瘟病預警監測
在常發病區建立觀測圃、觀測點,種植主要推廣的優質稻品種,觀測發病情況,掌握稻瘟病在不同品種的感抗狀況和發生發展動態,結合天氣狀況,做好稻瘟病預警發布及預防指導工作。3.2 選用抗耐稻瘟病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布局水稻品種,避免單一品種在區域內大面積種植,是控制適應性生理小種變異成致病性生理小種的重要手段。技術推廣部門要不斷引進抗病性好的品種進行示范種植進而推廣使用。應淘汰特別感病的y兩優9918、廣兩優558、科兩優1129、兩優289、II優234等品種;山區沖田避免種植y兩優1號、深兩優5814,選用其它抗性好的品種。
3.3 農業措施
控制氮肥用量,實行“淺—濕—干”間歇灌溉技術,加強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田間要保持淺水層,盡可能降低田間濕度。割凈水渠和池埂上的雜草,以增加通風透光性。處理銷毀病稻草,減少田間菌源。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過多、過遲,科學施用氮、磷、鉀肥。
精細整地,提高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溫,促進插后秧苗早生快發,是防治稻瘟病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在整地時一定要精細,要盡量清除稻草和殘茬,減少稻瘟病的傳染源。在施肥上要遵循如下原則,在多施農家肥的基礎上,首先要施足底肥,特別是增施磷鉀肥,來促進秧苗移栽后的早生快發,要提早追肥防止秧苗徒長,巧補穗肥,以提高產量。防治稻瘟病,水的管理很重要。應以濕潤灌溉、干干濕濕為好,并且適時進行曬田,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減輕發病。
3.4 化學防治
根據當地稻瘟病的發生情況調查及預報,選擇具有保護及治療作用較強的新型藥劑進行預防和防治。
一是防治苗瘟和葉瘟。噴好“送稼藥”控制葉瘟發生。在插秧前5d~7d用藥防治一次;秧苗出現病斑,特別是出現急性病斑,必須立即施藥。在水稻分蘗盛期防治葉瘟。施藥后如遇陰雨補施一次,重病田5d~7d再施一次。藥劑可用40%稻瘟靈乳油(富士一號)100mL/667m2或2%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加收米)100g/667m2。
二是防治穗頸瘟。防治穗頸瘟要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各噴一次藥,破口始穗期施第一次藥,齊穂期再施第二次藥,這是最關鍵的也是最后的一步。藥劑以富士一號、春雷霉素為主。3%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100g與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0g/667m2混用增效作用明顯。
S435.11 文獻識別碼:B
1005-6114(2017)05-046-003
2017-06-05
劉芹(1984-),女,農藝師,長期從事植物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