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張 玲郭仁芳 肖炎農
(1.湖北省襄陽市植保站 441021; 2.湖北省谷城縣植保站 441700; 3.華中農業大學植科院 武漢 430070)
襄陽市小麥禾谷孢囊線蟲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
石 磊1張 玲1郭仁芳2肖炎農3
(1.湖北省襄陽市植保站 441021; 2.湖北省谷城縣植保站 441700; 3.華中農業大學植科院 武漢 430070)
調查方式采取區域普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全市9個縣(市、區)中,有6個縣(市、區)小麥禾谷孢囊線蟲病見病,占66.67%。主要發生在漢江沿河流域,發生區域為樊城區太平店鎮、牛首鎮,襄城區臥龍鎮、歐廟鎮,宜城市小河鎮、鄭集鎮,襄州區東津鎮,老河口市仙人渡鎮、李樓鎮,谷城縣冷集鎮、茨河鎮、廟灘鎮等,呈星星點點分布。全市小麥種植面積36.27萬hm2,小麥禾谷孢囊線蟲病發病面積2.76萬hm2,占種植面積的7.61%,其中重發面積0.97萬hm2,占種植面積的2.67%。對部分已發病的鄉鎮進行重點調查,調查面積242.80hm2,其中發病面積110.53hm2,占45.52%;重發生面積 33.80hm2,占調查面積的13.92%;調查田塊520塊,有病田169塊,病田率32.50%;調查2 600個取樣點,有病樣點451個,占17.35%。
2.1 分蘗期和返青期是侵染危害高峰期
通過調查小麥禾谷孢囊線蟲生活世代得知,該線蟲在我市只發生1代,6月~10月份卵不能孵化,其初侵染源主要是二齡幼蟲。在小麥播種后約20d,二齡幼蟲從孢囊內的卵孵化出,即可侵入小麥幼根;在小麥播種后47d(分蘗期)時形成第一個侵染高峰,二齡幼蟲在冬季低溫時停止發育,第二年2月~3月春季溫度回升,孢囊中的卵再次孵化成2齡幼蟲,再次侵入小麥根部,并在小麥播種后約143d(返青期)形成第二次侵染高峰。
2.2 不同品種間抗性差異明顯
通過調查統計單株白雌蟲數量,按照抗性分級標準中的小麥對禾谷孢囊線蟲抗性程度進行評價。調查了43個當地主栽品種,沒有能達到免疫抗性的品種;抗性為高抗的品種有17種,占39.5%;抗性為中抗的品種的有9種,占20.9%;抗性為中感的品種有8種,占18.7%;抗性為高感的品種有9種,占20.9%。
2.3 漢江沿河流域砂質土發病重
從普查結果看,病害發生田塊主要分布在樊城區太平店鎮、牛首鎮,襄城區臥龍鎮、歐廟鎮,宜城市小河鎮、鄭集鎮,襄州區東津鎮,老河口市仙人渡鎮、李樓鎮,谷城縣冷集鎮、茨河鎮、廟灘鎮等漢江沿河流域,發病田塊尤其是病株率大于40%的重發田塊以砂質土壤為主。砂質土壤土壤間的空隙更大,通透性更強,遇到雨水時,水分更容易充斥在土壤顆粒的空隙間,幼蟲才可以快速地孵化出來并通過土壤空隙間的水分遷移到小麥的根部,對小麥造成為害。
2.4 部分早播和晚播田發病較輕
土壤的溫度不僅對禾谷孢囊線蟲卵的孵化起著決定性作用,對小麥等作物的生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素。在低溫土壤環境下,禾谷孢囊線蟲卵的孵化速度會加快,而與此同時,低溫會減弱植株的生長代謝,抗病性降低,這兩種效應共同導致了禾谷孢囊線蟲病更為嚴重的為害。調查中發現,部分早播田塊,等到小麥根系已經發育良好時孢囊線蟲卵的孵化才達到高峰期,此時由于小麥根部抗逆性較強,線蟲引起的病害減輕。部分晚播田塊,由于避開了孢囊線蟲的孵化高峰期,二齡幼蟲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寄主作物而死亡,因此也導致線蟲危害減輕。
2.5 施肥水平影響病害的發生程度
據調查,不同的肥力水平也會對小麥禾谷孢囊線蟲病的發生為害產生影響。施用肥料后,肥水條件好,有利于小麥植株的健壯生長,小麥植株生命力旺盛,抗逆性得到增強。此外肥水條件好,對禾谷孢囊線蟲病為害造成的損失有一定的補償作用,可以減輕禾谷孢囊線蟲病的危害。如若反之,缺肥會使植株的抗逆性降低,有利于禾谷孢囊線蟲病的侵染為害,造成更大的損失。調查中發現,適量增施磷肥和氮肥可降低該病發生程度,一些過量施用鉀肥的田塊病害發生較重。
3.1 農業防治
3.1.1 選用高抗品種
種植抗耐病品種來防治禾谷孢囊線蟲病,相對于其他防治手段的使用限制和自身的負面效應而言,是一種經濟有效且十分環保的方法,如種植豫麥58、鄭麥9023、新麥20等耐病性、產量相對較高的品種。
3.1.2 合理輪作種植
由于禾谷孢囊線蟲寄主范圍較窄,因此輪作是控制孢囊線蟲群體密度的有效措施,減輕病害的同時也不浪費土地資源。小麥與油菜、蠶豆和豌豆等作物進行輪作,能有效控制禾谷孢囊線蟲的種群密度。
3.1.3 適時調整播期
通過播種時期的適當調整,使線蟲侵染高峰期與寄主植株的敏感階段相避開,可使植株根系得到較好發育,增強對線蟲的抵抗力,同時阻礙孵出幼蟲的正常侵染,能有效的降低線蟲造成的產量損失。
3.1.4 加強田間管理
在小麥播種前對田地進行深翻,暴曬,會改變土中孢囊的原有分布,部分進入深層土中,對幼蟲的孵化及幼蟲孵化后對植株的侵染都將產生阻礙作用;被翻到表層的孢囊,在風及陽光下,溫度升高和水分散失可降低后來的幼蟲孵化率。結合小麥的生育期特性,適時、適量的補充水肥,能使麥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性,同時增加產量,彌補了線蟲病害引起的損失。
3.2 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仍是植物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傳統對禾谷孢囊線蟲病的防治藥劑毒性大、成本高且對環境污染嚴重,已經不符合現代農業規定和發展的要求。阿維菌素是生物農藥,對孢囊線蟲的卵和2齡幼蟲有著較強的毒性,且對環境污染較小,適合田間大面積推廣使用。可以在小麥播種期,按種子重量2%的用藥量進行拌種處理,或用3%阿維菌素按30kg/hm2用量在播種時施入播種溝中,能夠抑制早期的初侵染,達到理想的防病效果。
S435.12 文獻識別碼:B
1005-6114(2017)05-050-002
2017-07-11
石磊(1983-),男,農藝師,長期從事病蟲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