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友王朝霞檀銀忠趙華余小清
(1.湖北省襄陽市植保站 441000;2.湖北省棗陽市植保站 441200;3.湖北省南漳縣植保站 441500;4.宜城市植保站 441400)
襄陽市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
劉尚友1王朝霞1檀銀忠2趙華3余小清4
(1.湖北省襄陽市植保站 441000;2.湖北省棗陽市植保站 441200;3.湖北省南漳縣植保站 441500;4.宜城市植保站 441400)
近年來,襄陽市玉米種植面積迅速發展,種植面積已達16萬hm2,總產7.9億kg,占全市糧食總產50.37億kg的15.67%,已成為繼水稻、小麥之后的重要糧食作物。其中2015年~2016年全市玉米種植面積與水稻相當,玉米生產在糧食生產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玉米螟是我市玉米作物上主要蟲害之一,近幾年一直呈現中等偏重及以上發生程度。由于玉米植株高大,中后期防治十分困難,很多農民放棄防治,給玉米生產造成重大損失。示范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改進施藥技術是確保玉米生產產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同時為落實農業部關于“農藥使用零增長”目標任務,2015年~2016年襄陽在全市八個縣市區進行以生物導彈防治玉米螟為主的綠色防控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并融合實施藥劑拌種技術、物理誘殺技術、性誘殺技術、生物導彈技術、生物防控技術及秸稈機械粉碎滅蟲還田技術等六大主推技術,示范取得了明顯效果。
主推技術生物導彈防控玉米螟的特點是利用釋放出的赤眼蜂將卵產在玉米螟卵內,使其不能孵化成幼蟲。赤眼蜂還攜帶有能感染害蟲的專門病毒,經過高新技術處理過的病毒傳遞到玉米螟卵塊表面,可造成害蟲間的病毒流行病,即使有部分幼蟲孵化,也會因感染病毒而被殺死在“搖籃”里。因其靶向性強,殺滅精確,所以被稱為“生物導彈”。“生物導彈”防控害蟲新技術是利用卵寄生蜂傳遞病毒防治害蟲的一項全新生態防控技術,該技術實施卵期接毒控制幼蟲的發生與危害,充分發揮卵寄生蜂與病毒的雙重殺蟲作用優勢互補,開辟了生物防治的新領域。生物導彈與傳統化學農藥或其它殺蟲產品相比具有如下特點:安全—靶標準確,對人畜安全無毒;生態—殺死害蟲而不傷天敵,有利于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經濟—零污染,低費用,不受地域限制,防治效果好;高效—不用藥械,日均防治6.6hm2~10hm2;持效—不僅對當代害蟲有效,對其后代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生物導彈一般在卵期使用,按10m×15m等距離掛在枝條或殺蟲平臺上即可,每hm260枚~90枚,一般不能與化學殺蟲劑同時使用。
2.1 藥劑拌種技術
在玉米播種前,用吡蟲啉加戊唑醇對玉米種子實行統一拌種,預防玉米瘤黑粉病、絲黑穗病、地下害蟲和控制蚜蟲。
2.2 物理誘殺技術
利用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每3.33hm21盞,防控面積66.7hm2,進行物理誘殺。
2.3 生物導彈技術
分別于7月6日~8日、12日~13日在200hm2示范區內兩次進行投放生物導彈。
2.4 性誘殺技術
在二代玉米螟成蟲高發期6月下旬和7月下旬,分別投放了濕盆昆蟲信息素誘捕器、屋式誘捕器、斜紋夜蛾誘捕器、干盆信息素誘捕器。
2.5 生物防治技術
在二代玉米螟卵孵盛期,每hm2用可濕性粉劑BT1.5kg,采用無人植保飛行器進行超低容量噴霧,實行計算機導航作業,實施精準施藥。
2.6 秸稈機械粉碎滅蟲還田技術
9月中下旬玉米收獲時,采用玉米機械收獲玉米,并同步進行玉米秸稈粉碎,殺滅秸稈中的殘蟲,減少越冬蟲源,實現源頭治理。
3.1 示范目的
堅持玉米產業可持續發展和玉米螟可持續治理原則,突出“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理念,大力推廣生物導彈防治玉米螟的配套使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技術水平,達到控制田間玉米螟為害、施藥減量、玉米增產、品質安全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同時摸清我市玉米螟發生為害規律,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為控制玉米螟為害提供科學依據。
3.2 玉米示范基本情況
襄陽市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面積共計733.3hm2。示范品種主要有:郁青272,鄭單958,浚單20等,播期5月31日至6月5日,種植密度為每667m24 000株,株行距為28cm×60cm,底肥用復合肥(27:8:5)600kg/hm2,7月上旬在玉米10葉期追施尿素75kg/hm2。
3.3 防控對象
6月中下旬苗期,在一代玉米螟卵盛期,應用生物導彈防治一代玉米螟,兼治二代棉鈴蟲及斜紋夜蛾等害蟲。7月上中旬穗期,在二代玉米螟卵盛期,應用生物導彈防治二代玉米螟,兼治三代棉鈴蟲及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害蟲。
4.1 玉米喇叭口期
播種后6月下旬調查,無地老虎、蠐螬危害,8月上旬大面積普查,拌種區無瘤黑粉病、絲黑穗病和穗蚜危害。
示范區玉米螟總體防控效果:喇叭口初期在85.0%以上,大喇叭期在72.6%以上。
4.2 玉米病蟲為害定局(8月30日玉米成熟期)
用生物導彈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治后,二代玉米螟被害株率僅2.67%,農民自防為7.3%,不防區15.2%。生物導彈等綠色防控技術的相對防效達82.4%,農民自防僅52%;三代玉米螟被害株率為13.8%,農民自防區為46.2%,不防治區高達61.7%。生物導彈等綠色防控技術相對防效達77.6%,農民自防僅25.1%。
4.3 產量情況
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每667m2產量為666.7 kg。病蟲危害損失率:示范區每667m2產量與較理想的玉米平均產量相比損失率為5.6%,控制在5.0%左右。
4.4 效益分析
綜合全市八個示范區,項目實施主要成效:用生物導彈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治后,二代玉米螟被害株率僅2.67%,農民自防為7.3%,不防區15.2%;生物導彈等綠色防控技術的相對防效達82.4%,農民自防僅52%。三代玉米螟被害株率為13.8%,農民自防區為46.2%,不防治區高達61.7%;生物導彈等綠色防控技術相對防效達77.6%,農民自防僅25.1%。產量方面:綠色防控示范區比農民自防每hm2實產增收630kg,比不防增1395kg,增幅分別達10.9%、22.7%。收益比較:按玉米市場平均價格1.9元/kg計算,生物導彈每hm2產值12 225元,農民自防11 025元,不防9570元。扣除生物導彈每hm2投入1080元,農民自防900元,生物導彈防治每hm2比農民自防多增收1 020元,比不防增1 575元,收益十分明顯。社會效益:由于綠色防控區減少農藥使用2次~3次,每hm2投資減少450元以上,沒有出現人畜中毒事故,并且保護和培育了大量天敵,確保了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社會與生態效益非常顯著。
4.5 示范處理設置
每個示范點各設農民自防區6.7hm2,未防田0.67hm2,均鄰近示范區。設置農民自防區和未防田的目的是與綠色防控示范區進行對比,以突出示范效果,增強農戶對綠色防控技術的感性認識,以此為契機向全市全面推廣和普及玉米螟綠色防控新技術。
5.1 強化領導,落實防控措施
為確保襄陽市以生物導彈防控玉米螟為主的玉米病蟲綠色防控綜合技術順利實施,成立了以市農委分管領導為組長、市植保站站長為副組長,各縣市區農業局分管局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并組成了以市植保站站長為組長,各縣市區植保站長為副組長,負責玉米病蟲監測工作的技術人員為成員的工作專班。工作專班研究制定了《襄陽市玉米主要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示范方案》和《襄陽市玉米綠色防控示范片技術示范方案》,組織開展玉米病蟲調查與防治,實行玉米病蟲發生與防治情況“周報”制度,切實加大督查力度,確保防治效果。成立由市植保站站長為組長,市植保站測報防治業務科室人員為辦公室成員的技術指導專班,負責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確保技術措施落實到位,負責玉米病蟲的準確測報和防治效果的調查評價,及時提出綠色防控的具體實施意見,并組織實施。
為確保全市玉米綠色防控達到預期效果,各縣市區也相應成立了玉米病蟲綠色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專班。
5.2 加強監測,及時發布預報
從5月15日開始,每5d系統調查一次。性誘指示監測:從5月上旬開始,到8月底結束,每天7:00~9:00觀測誘蟲數量,常握玉米螟發生動態,為生物防治提供參考依據。開展大田普查,每15d左右大面積普查一次,掌握玉米病蟲發生的整體情況,為全面防控提供依據。
5.3 建立樣板,做好示范推廣
根據襄陽市玉米綠色防控兩個示范方案的安排,在我市各縣市區分別建立生物導彈防控玉米螟技術集成與示范基地共八處。舉辦綜合防治示范區2萬hm2次,輻射帶動生物導彈防治玉米螟綜合使用技術應用綜防面積2.6萬hm2次。
5.4 加強宣傳,做好技術培訓
2014年5月和2015年5月分別在我市宜城和棗陽召開了全省玉米綠色防控病蟲防控工作會議,就全省在我市的玉米綠色防控試點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2014年~2016年3年我市舉行不同形式的培訓班18期,參訓人員達3 500余人次。重點對示范區內所有農戶、種田大戶、機防隊人員進行了培訓,培訓農民共計四萬余人次,印發技術資料總計十萬余份。同時,利用電視、黑板報、墻報、標語以及病蟲情報等多種形式進行技術宣傳與報導,使玉米綠色防控技術得到宣傳和普及。
5.5 統一技術指導,強化督導機制,確保措施落實到位
積極籌措資金,落實玉米綠色防控經費,確保玉米病蟲綠色防控工作順利開展。在防控關鍵時期,派督導組對玉米病蟲綠色防控工作實行檢查督導,建立考核制度,實施責任目標管理,確保措施落實到位。在防控工作結束后,及時開展工作總結,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制訂改進措施。
S435.13 文獻識別碼:B
1005-6114(2017)03-038-003
2017-02-22
劉尚友(1974-),高級農藝師,長期從事農作物病蟲測報防治工作。Tel:1397225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