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笑
(上海展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2)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現狀及解決措施分析
王曉笑
(上海展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2)
本文從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出發,結合當前園林綠化工程比較常見的質量缺陷和誤區,探索施工管理當中存在的問題。雖然目前園林綠化工程領域的制度、規范在逐漸完善,但問題依然不少,由此針對問題探索了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僅供參考。
園林綠化;施工管理;措施
園林綠化不僅是為了美化環境,改善生態,更重要是為了給人民群眾帶來更高的生活品質,其作用十分顯著。當然由于其比較復雜,施工當中要考慮很多問題,具有系統性,做好施工管理是保證園林綠化效果的關鍵手段之一。但目前園林綠綠化工程的施工管理尚存在不少問題,因此,探討其施工管理十分必要。
當前針對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及施工,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行業內的企業也在不斷壯大,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對于施工單位來說,施工質量是單位的生命線,無論技術水平多么高,如果無法保證質量,在激烈的競爭中,也可能隨時被淘汰。施工管理作為控制施工質量的關鍵手段,只有做好施工管理才能提供一個質量合格,具有良好經濟性的園林綠化產品。但是工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十分常見的質量缺陷以及施工誤區,已成為業內通病。
1.1 常見質量缺陷及誤區
如果走訪一些施工單位的施工現場和養護現場,不難發現部分園林綠化工程當中的部分苗木,緩苗期長或者是栽植后成活率低,一些質量問題隨處可見。例如,堆坡造型效果不佳,堆坡用土就地取材但土質不一,質量得不到保證;地形標高與設計圖存在較大差異。再如苗木種植過程中出現一些不符合要求和規范的現象,比如說樹土球所包扎的草繩在埋入種植穴前沒有處理,或者苗木根系裸露地表,種植穴內沒有營養土,又或者苗木過渡修剪,導致植被存在觀感缺陷等等。
還有一些質量問題在于栽植過深或是過淺,易忽視土球的大小和苗木根系的情況,而將苗木放入種植穴內覆土栽植。這樣一來一些小型苗木由于根系較淺,會導致栽植過深,進而導致苗木無法成活。對一些大型苗木來說,由于根系較深,栽植深度又不足如上文的例子一樣,根系會裸露,導致死亡。當然還有一些單位為趕工期,在雨天進行施工,雖然精神可嘉,但做法完全錯誤。因為雨天栽植容易導致土壤通透性極差,栽植的苗木根系容易被糊狀泥土埋壓,不利于成活。
1.2 成因分析
針對上述內容,筆者認為造成這些常見質量缺陷和誤區存在的根源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施工隊伍不專業。當前雖然建設單位會審核施工承包方,但是承包方會向其他施工隊伍進行分包操作。這些施工隊伍有些是臨時組建,缺乏配合經驗,很難保證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
(2)大多數中小型工程缺乏前瞻性、科學性的施工規劃,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都比較簡單,造成施工中隨意性過大。而且部分工程中設計與施工之間的前期交流不夠,無法體現整體設計思路。也正是由于這種情況,現場管理人員也不好管理,只能隨機應變,施工質量顯然無法保證。
(3)苗木修剪隨意性較大,修剪是必要的,恰當的修剪能夠減少植物蒸騰作用,保證苗木成活率,結果在修剪過程過渡修剪,無法滿足設計要求,導致觀賞效果欠佳。
(4)施工時對地形及土質沒有進行科學的處理,園林綠化的重要基礎在于科學的地形規劃和合理的土質處理[1]。但在一些因素的影響下,如工程造價、工期進度等,在施工時大多數尚未達到種植土質的相關技術要求。尤其是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如道路兩側的綠化帶容易出現局部漏土,或是存在一些混凝土殘渣、石渣,透水能力很差,導致苗木成活率低[2]。
(5)園林綠化工程的工期一般都比較短,對于施工單位來說,趕工期就比較常見。很多時候施工工期只有2、3個月的時間,這么短的時間很難做到全面兼顧,難免會出現一些疏漏。
(6)后期養護不到位,中耕除雜不及時,澆水、施肥不合理,造成營養元素流失,土壤板結,嚴重影響綠化效果。
綜合這些原因,實質上可以歸結為施工管理上的問題,如果施工管理水平高,其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避免。也就是說從施工管理的角度來看,上述的質量缺陷、誤區以及成因方面的內容表明,當前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問題多,具體表現在施工組織設計不合理,施工隊伍專業素質不高,管理人員業務能力不足。同時施工隨意性大,不規范,有章不循。
2.1 以規范為準則
《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的頒布,為園林綠化工程提供了詳細具體的標準。要保證園林綠化施工質量,關鍵就是要以標準或規范為準則,嚴格按照圖紙要求,在施工組織設計,安全文明施工,技術管理等方面發力,才能保證實現目標。
(1)切實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嚴格落實分包協作單位和施工條件。尤其是前者,園林企業常被戲稱為“城市農民”,因為現場管理水平低。此時就需要轉變理念,嚴格落實審核制度,審查分包隊伍的技術資質,或是自建專業的施工隊伍。施工隊伍應與設計單位進行良好的溝通,在充分掌握設計意圖的前提下,按設計圖核對施工現場,從而編制科學合理的施工計劃書,然后對施工現場進行必要的處理,包括但不限于平整場地、定點放線、給排水、苗木訂購等。
(2)施工當中要以設計圖紙為準則,落實設計意圖。但要實現設計中的最終效果,后續的養護管理也必不可少。當然設計作為園林綠化施工的基本前提,必須要做好,而做好設計如果不按照設計施工,也會歪曲設計意圖,導致綠化效果不佳。所以要同設計單位及時溝通,了解設計意圖,落實交底制度,將設計要求傳達給每一個施工人員,按圖施工。
(3)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嚴格落實現場調查,根據工程特點和實際需要編制科學合理的施工組織,落實施工計劃書,并隨時對施工進度計劃進行恰當調整,以便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縮短工期。對于園林綠化工程來說有很多單獨的項目,施工中需要團隊間的協調配合,因此就需要一個統一的領導,協調各個團隊。并且當前以全面實施招投標制度,必須建設施工現場項目部,以便適應時代的變遷,完善項目管理制度。盡可能地保證施工規范化、科學化。
2.2 以安全為前提
絕大部分園林綠化工程中,安全隱患多,尤其是在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中,可能會受到車流量、人流量的影響,必須要重視施工安全,這樣更需要加強施工管理[3]。以街道綠化為例,要充分了解街道車流量、人流量、道路結構、街道周邊地質條件、街道的附屬設施情況,特別是在分車道綠化帶施工中,更需要重視安全施工。
2.3 以技術為后盾
園林綠化工程雖然具有系統性,有很多細節,但是其中核心在于苗木的栽培與管理,施工管理的一個重點就在于苗木方面。這就需要掌握植物的生態習性以及栽培成活的原理與技術,并在具體施工中嚴格落實技術管理,才能保證最終的綠化效果。所以下文簡略探討園林綠化施工技術要點,以便能夠在施工管理中把握關鍵工序,提高施工質量。
(1)準備階段,園林綠化工程與其他工程的準備階段并沒有太多區別,主要的區別是苗木的選擇上。苗木要成活,選擇好苗木是最基本的前提。選擇苗木必須了解苗木的特性,一般來看,苗木的基本特性可以概括為喜冷、喜熱或是耐寒、耐濕等。選擇時需要綜合考慮苗木的生態型以及種植場地的外部環境,適當增加本地苗木,減少外調苗木。并且要考慮園林綠化工程的性質,以及位置來選擇苗木。比如說銀杏苗,在相關標準中就不能作為行道苗。
(2)土方施工階段。中國園林一般以山水為骨架,施工時最先開始的就是土方施工。對于平地應按預算定額規定平整綠化場地,清理碎石、雜草等雜物。一般將種植場或是草坪定一個坡度方便排水,同時靠近路邊或路牙的區域綠化地應略低約5cm,以免泥水沖刷路面。但也有比路邊或路牙高的情況,這就需要根據設計和實際靈活運用[4]。對于坡地,應按設計所定坡度整理,尤其是假山要處理好峰、谷、澗的關系,既要滿足排水還要保證美觀。一般施工時要人工慢慢雕琢,保證效果。土質應達到要求,土壤pH值應在5.5~7.5之間,土壤中不能有垃圾、雜草,土質疏松,具備一定土深(草地30cm以上,花卉、灌木應在50cm以上,喬木一般在130cm以上)。如果土質不符合要求,需要進行必要的換土處理。土方施工時,可以采用人工方式,也可以全機械化,還可以人機混合,這需要根據項目性質和實際情況來選定施工方法。
(3)苗木移植與養護。這部分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即苗木起挖、運輸、修剪、種植與養護。起挖方面起挖時間應合適,并要考慮好起挖到種植所需的時間,確保苗木起挖后水分充分。同時起挖苗木應選擇健康強壯的苗木,并帶土球,保護根系。運輸方面,主要是要保護好苗木,尤其要保護好苗木根系。修剪方面,徹底清除枯枝爛葉。同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將一些生長強勢而且易抽新枝的枝葉剪除。一些比較珍貴的苗木可少剪,修剪后加保護劑。修剪過程中應盡量滿足設計對冠幅的要求,保留盡可能多的主要分枝,修剪量可參考大樹移植技術規程。種植方面種植坑需要考慮苗木自身情況,大小要合適??拥资┗?,碾碎表土,覆蓋在基肥上,并整平。確保苗木挺直,種植過程中一般需要按照苗木的原向進行。對于一些比較大型的苗木還需要做好支撐。養護方面,苗木栽植后必須進行必要的養護,這是保證苗木成活的關鍵。苗木規格超過5cm,都需要做支架支撐,氣候干燥高溫架設遮蔭棚,注意澆水施肥,防病蟲害等。
綜上所述,園林綠化工程的施工管理同其他工程領域的施工管理在內容上并沒有太大區別,主要就是人員管理、材料管理、技術管理等。當然細節上就完全不同,園林綠化工程的施工管理并不復雜,只是需要注意的細節很多,施工管理的重點就需要抓細節,以保證施工質量。
[1]丁有才,張士平.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現狀及改善對策[J].綠色科技,2016,03:93~94.
[2]楊修權.園林工程施工管理現狀及措施[J].南方農業,2015,09:69+71.
[3]王淼靜.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現狀及改善對策[J].中國林業產業,2017,03:101.
[4]李 成.園林綠化工程施工中的問題和解決措施探討[J].四川建材,2013,04:209+212.
TU986.3
A
1005-7897(2017)10-0018-02
2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