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霞
(深圳市森斯環境藝術工程有限公司 518000)
海綿城市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
——以龍崗河干流綜合治理二期工程-濕地公園及水質改善工程為例
鄭霞
(深圳市森斯環境藝術工程有限公司 518000)
海綿城市主要是為了有效防止城市發生內澇或者雨洪現象而提出的一個可持續發展理念,海綿城市的建立對于調解城市的氣候變化以及必須城市發生雨水災害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以龍崗河干流綜合治理二期工程-濕地公園及水質改善工程為例,探討了海綿城市建設在城市園林建設中的應用。
海綿城市;園林建設;濕地公園
據國家防總統計,過去3年內我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2016年以來,已經有41座城鎮因暴雨內澇受淹,因暴雨洪水已經直接造成了約353億元的經濟損失。同時,據住房城鄉建設部統計,全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于聯合國人居環境署評價標準中的“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2017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km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3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本文通過龍崗河干流綜合治理二期工程—濕地公園及水質改善工程,從園林建設的角度歸納了海綿城市建設的途徑。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雨季吸、蓄、滲、凈水,在需要時釋放并利用,提高城市生態系統功能以及應對城市洪澇災害。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整體規劃、生態優先、安全防范、因地制宜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浸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2.1 整體規劃原則
利用海綿城市理論在建設中,要先著眼于大局,從整體出發,為了充分發揮海綿效應要做好前期規劃設計。我們的設計基于城市原有的系統,這里也要充分了解水系統,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加大落實海綿理論,降低開發雨水系統的構建,整個設計秉承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以便高效發揮規劃管控及設計引領作用。
2.2 生態優先原則
海綿城市概念是基于生態的概念,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第一步要統籌當地河流、湖泊、溝渠等等水資源區,兼顧納入自然排水系統,以保障雨水自然積存及自然凈化,這是循環利用的科學步驟,在此過程中,生態循環得到強化,生態自然修復力也隨之增強,對于之前破壞的部分會起到修補再次融合的作用。
2.3 安全防范原則
很多時候我們在加大生態系統自我提升的過程就是削減人工干預的過程,所謂削減并不等于放棄,在蓄水、排水等方面,還是要做好人工規劃,進一步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建設過程中,一些工程勢必影響自然生態系統,這時我們應以消除安全隱患為前提,綜合一切力量做到防災減災,確保水安全,人民安全。
2.4 因地制宜原則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環境,可以說自然環境相差大,因此在應用海綿城市理論過程中,首先要確定控制目標,一切從當地的自然條件及水文特征起手,在規劃中綜合考慮,選用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多功能調蓄等設施,以系統組合的方式做到因地制宜為當地人民某福。
3.1 海綿城市技術應用現狀
龍崗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龍崗河干流綜合治理二期工程—濕地公園及水質改善工程位于龍崗區龍崗河流域下游左岸,丁山河口上游,占地面積約23.87萬m2。公園位于山脈止落處,背靠山峰,依山勢而建,場地現狀為自然地形,項目建設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及水處理功能為目標,主要功能為周圍山林雨水及橫嶺污水廠尾水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進行水處理,同時,必須結合人們的休閑活動、運動觀光等要求,為人們提供可以觀水、親水、戲水的場所,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營造出自然濕地景觀,結合水景觀、水文化形成“碧波萬頃”大水面湖泊人工濕地景觀的生態格局。
3.2 海綿城市技術應用方法
本工程主要分為三大功能區,分別為山林觀賞區、自然濕地區和人工濕地區,山林觀賞區雨水通過表層綠化進行“凈”之后,通過“滲”至生態排水溝,進行短暫的“滯”排放至人工湖進行“蓄”,在“蓄”同時,通過兩級人工湖流水進行“凈”,之后“排”入龍崗河。橫嶺污水廠尾水進入人工濕地進行“凈”、“滲”、“排”、“滯”至兩級人工湖進行“蓄”之后“排”入龍崗河,同時“用”于本公園的綠化澆灌用水。在兩級人工湖“排”至龍崗河區域設置親水平臺、河中汀步、河底鋪塊石等園林藝術處理設施,滿足人行觀水、親水、戲水要求。
3.2.1 “滲”:源頭減少徑流、凈化初雨污染
(1)透水景觀鋪裝:貫穿整個工程的2米園路、3米園路、停車場、廣場等采用透水磚鋪裝,基層采用碎石砂及級配碎石。工人濕地區域的道路為泥結石路,基層采用碎石砂,在材料上都極易排水。
(2)生態駁岸:整個二級人工湖駁岸采用仿木樁、生態袋、石籠擋墻形式,能使雨水快速的滲透至人工湖。
“滲”能把更多的雨水滲透到城市的地下儲存起來。
3.2.2 “滯”:延緩雨水峰值出現時間
(1)生態排水溝:在2米園路、3米園路旁設置,收集山森雨水,排入人工湖。
(2)人工濕地:尾水進行短暫的滯排入人工湖。
“滯”不能讓雨水很快的流走,也是要把它更多的留在城市。
3.2.3 “蓄”:降低峰值流量、為雨水利用創造條件
人工湖:本工程設置了6個人工湖,5個小工人湖蓄集周圍雨水、尾水等,再全部匯集至大人工湖后排至龍崗河
“蓄”就是采取多種措施蓄水,城市有水才有靈氣。
3.2.4 “凈”:減少污染、改善城市水環境
(1)地被綠化:本工程除園林建設外區域全為綠化,雨水經過地表綠化進行凈化,排入生態排水溝。
(2)石籠擋墻、仿木樁等駁岸形式靠土一方位置設置無紡布,對進入人工湖位置的雨水進行凈化。
(3)2米園路、3米園路、停車場、廣場等鋪透水磚時在基層上鋪筑土工布,對雨水進行凈化。
(4)對進入一級人工湖的雨水做跌水處理,流入二級人工湖,即滿足景觀要求又滿足凈化功能。
(5)人工濕地植物、碎石、砂等材料對尾水進行凈化。“凈”把水凈化,跟污水處理一樣,雨水也需要處理。
3.2.5 “用”:合理利用雨水,提升城市環境品質本工程的主要用途再于綠化澆灌用水。“用”有水了就要合理利用。
3.2.6 “排”:減少內澇、提升城市應變能力
排入龍崗河。
“排”將多余的雨水通過地下管網排出城市。
整個工程圍繞著海綿城市幾個要素進行綜合展開,相互對應、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又相互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海綿城市運用系統,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對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
在城市園林建設中,應結合不同城市的生態環境來進行設計,并充分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論,加強園林設計雨水收集、存儲、凈化方面的功能,并實現園林綠地植物配置的合理化,促進園林功能的實現。深圳作為海綿城市試點之一,其建設思路以及在樣板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十分值得借鑒和參考,為海綿城市的推廣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1]陳碩,王佳琪.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6(03):128~131.
[2]崔桂華.園林綠化景觀在海綿城市構建中的擔當[J].中國林業產業,2016(09):61.
[3]王彭偉.淺析園林綠化與海綿城市的關系——以寧波為例[J].浙江園林,2016(02):61~64.
TU986.2
A
1005-7897(2017)10-0037-02
20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