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省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 劉婧
穿刺檢查會造成腫瘤轉移嗎
文/四川省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 劉婧
有位腫瘤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不是“我愛你”,而是“你的腫瘤是良性的”。良、惡性腫瘤,不僅決定著腫瘤的治療方式,更重要的是決定了患者的預后,而辨別腫瘤性質的金標準,就是做病理活檢。
通俗地說,穿刺檢查是用一根能夠抽吸的細針,經過皮膚,穿刺到腫瘤,抽吸出一點組織后,再將針退出體外。
每每聽醫生介紹到這里,患者朋友大多會皺著眉頭,向醫生提出這樣的疑問:“穿刺的針,在體內戳來戳去,會把腫瘤細胞帶到其他部位導致轉移嗎?”
很遺憾,有可能。
不論是動物實驗還是在臨床的實際操作中,都有腫瘤通過穿刺的“針道”轉移到其他部位的案例。腫瘤從一個部位轉移到另外一個部位,需要一定的渠道,可以是人本來就有的淋巴管、血管等,也可以是穿刺針。
從穿刺針扎進腫瘤組織的那一刻起,針面上就可能攜帶一定的腫瘤細胞,如果對這些針面上的腫瘤細胞不加處理,它們就可能隨著穿刺針,在所到之處播散下腫瘤的“種子”。
根據國內的文獻,穿刺導致腫瘤轉移的概率大約是0.07%~2.33%。之所以概率的范圍會出現如此大的波動,大致有這么幾個原因:
1. 不同的腫瘤類型:不同的腫瘤惡性程度不同。即使同一種腫瘤,惡性程度也因分化程度的不同存在差別,惡性程度越高,越容易出現針道轉移。
2. 穿刺針不同:直徑越大的穿刺針,越容易出現針道轉移。穿刺針的直徑增大,和腫瘤接觸的面積也就增大,從而導致概率增加。
3. 穿刺的次數不同:有的檢查只需做一次,而有的檢查由于診斷不明,就需要醫生反復穿刺來明確。穿刺的次數越多,中招的概率越大。
4. 處理方式有別:在穿刺完成后,有的醫生會在穿刺針退出的沿途組織中注射乙醇,這樣可以使得沿途散落的腫瘤細胞凝固壞死,從而減少針道轉移的發生概率。
盡管0.07%的發生概率的確很小,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概率還會進一步減小,可是,對于每一位腫瘤患者來說,一旦通過穿刺發生了針道轉移,那就是100%。
那是不是穿刺檢查就不應該做呢?在決定是否該做之前,得明確一點,想知道腫瘤的性質,也并非只有做穿刺檢查這么一條路可走。
在利弊都存在的情況下,穿刺檢查比起盲目的診斷和治療,綜合起來看利多弊少。用這樣最直接的辦法,盡快明確腫瘤的性質后,才能幫助醫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明智的治療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