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訊精選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動物實驗證明,睡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重新調整大腦中負責學習和記憶的神經元,因此缺乏睡眠會影響大腦的記憶能力。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小鼠進行實驗,分析了其大腦中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海馬體等區域中的神經元。結果發現,小鼠在睡眠狀態下,這些神經元中的受體蛋白質水平與清醒狀態下的水平相比下降了20%。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發現證明了小鼠大腦中神經元在清醒狀態下只能儲存一定數量的信息,然后就必須要重新調整,如果缺少了睡眠和相應的調整過程,那么已形成的記憶也有可能丟失。這種機制也很可能存在于人類大腦中,因此熬夜工作常常得不償失,反而會導致大腦中的相關記憶減弱。
挪威專家小組證實了一個普遍的看法,即有幽默感的人比沒有幽默感的壽命更長,在女性中這種趨勢尤其明顯。
專家們收集了53556名男性和女性的健康數據,分析發現,善于欣賞笑話的女性過早死亡的風險減少了約48%。此外,幽默感還能很好地預防心血管疾病和危險的傳染病。
專家稱,幽默感還能幫助男性和女性應對壓力,從而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
近日,一項研究證實,餐前適量飲水,且保持該習慣12周以上,就可達到明顯的減肥效果。
研究表明,用餐前30分鐘內飲用500毫升水的人比只靠節食減肥的人在3個月內平均多減重至少2千克。
研究人員將參與調研的人分為男女兩組:第一組實驗參與人員始終保持低熱量飲食,即攝入熱量低于消耗熱量;第二組參與者在控制飲食的同時,還要在用餐前飲水,再記錄下體重變化和自身感覺。結果顯示,兩組參與者平均每人都減重5~8千克,而那些既節制飲食又飲水的人獲得了更好的減肥效果。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老年女性如果久坐不動、鍛煉太少,會加速細胞老化。要想保持身體活力,老年人不能過于安靜,應該動起來。
研究人員對1500名64歲~95歲的絕經后女性進行了調查,讓她們填寫調查問卷并連續7天佩戴記錄運動情況的儀器。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老年女性如果每天進行中度至劇烈強度的運動少于40分鐘、久坐不動超過10小時,那么她們的細胞染色體端粒長度相對就更短。與那些同齡愛運動的女性相比,習慣久坐不動的老年女性,其細胞的實測年齡平均要老8年。
新西蘭一項研究發現,多吃果蔬對心理健康大有裨益。奧塔戈大學研究人員調查171名成年人的飲食習慣,重點研究吃蔬果對他們的影響。英國《每日郵報》援引調查結果報道,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的人心理健康方面改善最多,短短兩周就表現得更有活力和干勁。研究人員稱,下一步將研究新鮮果蔬對改善抑郁等心理問題是否也會起作用。
研究顯示,祖父母適當幫忙照看孫輩,有助老人延年益壽,預期壽命能延長5年。如果你家娃是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幫忙在看,一定記得把這項研究結果告訴他們。
研究人員把那些“全職”看娃的老人排除在外,主要關注那些偶爾,比如周末,幫忙看護一下孩子或者從不看孩子的老人,以及沒有孫兒女但幫忙照顧他人的老人。
結果顯示,照顧孫兒女的老人中,半數在10年后仍然活著;而在那些從不幫忙看娃的老人中,大約一半在5年內離世。幫忙看護的積極效果并不局限于照看家人,那些沒有孫輩的老人,如果幫忙照看他人,也有一半的幾率活到7年。不需看護任何人的老人,平均只活到4年。研究人員說:“提供幫助不能被誤解為延年益壽的萬靈丹,適當的幫忙照看看起來確實有益健康。但先前研究顯示,如果強度偏大會帶來壓力,不利身心健康。”
任何人工光源,都會產生一種微妙的光壓力。這種光壓力長期存在,可能會使人表現得躁動不安、情緒不寧,以致難以入眠。而電視或電腦與周圍環境的強烈光亮反差,更會讓人感受到這種光壓力,讓精神在短時間內過度亢奮,而時間一長,又會讓神經產生疲憊感。此外,關燈看電視,光線對比度會特別高,眼睛也容易感到疲勞。因此,建議大家改掉夜晚關燈看電視或電腦的不良習慣。
國外研究也發現,不快樂的人比快樂的人看電視的時間更長。電視看得越多,與人交流就越少,就越不會與人交流,甚至會把自己封閉起來。長此以往,人很難有成就感,孤獨感、壓抑感、焦慮感也會多起來,不快樂的情緒自然也就多了。
“與無糖尿病者相比,中國成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壽命將縮短9年。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治療控制不當所導致,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近日,這一由英國牛津大學和北京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發布。
據介紹,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中國10個地區(5個農村和5個城市)的50萬名成人的數據來了解糖尿病與死亡率的關系。調查發現,在農村地區,由于糖尿病治療控制不當所導致的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如糖尿病性昏迷)的死亡風險是城市地區風險的4倍,而即使是城市地區的風險也大大高于西方國家的水平。
該項研究估算,與其他情況類似但未患糖尿病的成人相比,如在50歲時罹患糖尿病,其隨后25年(即到75歲時)的累積死亡概率將由38%增加到69%,相當于大約折壽9年,其中農村地區為10年,城市地區為8年。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中風研究所完成的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發現,無論寵物貓是否活躍,只要有貓在家,主人的心臟病危險就會降低近1/3,寵物貓緩解壓力的作用十分有益心臟健康。研究人員調查了4435名30~75歲的美國人,其中2435名受試者擁有或曾經擁有寵物貓,其余的人則沒有相關經歷。此項研究負責人稱,研究小組跟蹤調查了受試者包括心臟病和中風在內的各種死亡原因及其比率,結果發現,寵物貓的主人心臟病死亡率比其他人低30%。
許多人以為澡洗得越勤,健康衛生越好。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會對身體造成損害。美國猶他大學最新研究顯示,頻繁洗澡會損害人體微生物組,進而對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甚至心臟造成傷害。
猶他大學研究人員在南美洲一個村莊做調研時發現,當地村民不會天天洗澡,相比其他地方的人,他們皮膚表面微生物組群落更為豐富、更具多樣性,基因功能最多,身體對抗各種疾病的能力也更強。
研究人員表示,這和他們的洗澡習慣有關。頻繁洗澡會對人體微生物組造成傷害。人體微生物組是對體內和體表上生活的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總稱,在維持身體健康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人體微生物生態系統受到干擾影響,平衡被打破,就會導致疾病,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甚至心臟也都會跟著遭殃。
由中國醫生開展的一項研究就濫用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發出警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專家在荷蘭《氧化還原生物學》雜志上發表研究報告稱,此類物質會加快衰老,而不是人們認為的延緩衰老。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暢表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中產階層開始使用維生素C和茶多酚等抗氧化劑,然而這種做法應被制止。
研究人員指出,很多人使用抗氧化劑的目的是延緩衰老,但實際上這么做卻可能導致機體抵抗機制發生紊亂,進而加快衰老。研究顯示,人體擁有能夠抵抗氧化劑的機制,這種機制應當持續保持活躍。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獲得電子的物質稱作氧化劑。然而,在利用維生素等抗氧化劑破壞氧化劑的同時,可能導致這種抵抗機制過于放松并失去活力,從而增加了年輕人過早衰老的風險。
大多數人對手腳老繭并不在意,通常認為是干活多、走路多、運動摩擦而生的硬皮,對身體健康無大礙。然而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的最新研究發現,手腳老繭同食道癌之間存在關聯性。
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手腳老繭異常厚的人得食道癌的風險明顯高于老繭不明顯的人。手腳老繭異常厚的人大多患有胼胝病,這是食道癌的一種遺傳形式,會導致手掌和腳掌皮膚變硬、增厚。
研究人員稱,如果發現自己手腳掌老繭增多或者異常,要及時就醫,以防食道癌。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焦慮癥會加速衰老進程,讓人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老6歲。
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研究人員對5000多名42歲~69歲女性進行了研究。他們采集了參試者的血樣,要求她們填寫有關恐怖焦慮癥(一種常見焦慮癥)的問卷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恐怖焦慮癥與端粒長度關聯密切。恐怖焦慮水平越高,端粒長度就越短。對人群密集的場合產生莫名恐懼的老年女性,其端粒長度比心情更為平靜的同齡女性更短。與正常女性相比,恐懼、焦慮嚴重的女性的端粒長度,縮短程度相當于早衰6年。
人類DNA端粒長度決定壽命長短,端粒越長,壽命越長。端粒被認為是生物衰老或細胞衰老的標志。端粒變短會增加癌癥、心臟病、老年癡呆癥和死亡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