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雪之
華佗高徒吳普
文/王雪之
吳普,三國時醫家,廣陵(今江蘇江都縣)人,為名醫華佗之弟子。他精于醫術,且專長于本草學及養生。吳普向華佗學練“五禽之戲”,堅持鍛煉,年九十余而尚牙齒完堅、耳目聰明。“戶樞不蠢,流水不腐”的成語,講的是“生命在于運動”,即源于華佗與吳普的名言。人的身體應該得到運動,運動后水谷之氣才氣能消化,血脈環流通暢,病就不會發生,猶如轉動著的門軸不會腐朽一樣。因此,以前修仙養道的人常做“氣功”之類的鍛煉,他們摹仿熊攀掛樹枝和鴟鷹轉頸顧盼,舒腰展體,活動關節,用來求得延年益壽。華佗又說:我有一種鍛煉方法,叫做“五禽戲”,一叫虎戲,二叫鹿戲,三叫熊戲,四叫猿戲,五叫鳥戲,也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同時可使腿腳輕便利索,用來當作“氣功”。
吳普輯有本草專書《吳普本草》,又稱《吳氏本草》,計6卷,載藥441種。全書集錄自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桐君、扁鵲、醫緩、醫和等名家的藥學之論,乃魏以前藥性研究之匯總。所記藥效,注重臨床實際,較少雜以神仙方士之說。《吳普本草》每藥論列正名、別名、藥性、產地、藥物形態、采集時間、加工炮制、功能主治、配伍宜忌;討論藥性寒溫、五味、良毒,最為詳悉;兼述產地生境、藥物形態及采造時月,次第解說。該書對考察本草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為后代某些本草及其他著作引用。近代有本草學家輯出鉛印本。
《吳普本草》大約著成于公元三世紀中葉,流行于世達數百年,后代有不少子書引述了它的內容,如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唐代官修《藝文類聚》,《唐書·藝文志》還載有該書六卷的書目。直到宋初太宗所修《太平御覽》,仍收載較多的條文。可惜,此書大約佚散于北宋時期。
因《吳普本草》原書已佚,后代所記藥物數不確,清代焦循于乾隆五卜八年(1793年)據《證類本草》中《吳氏本革》之引文,復以《太平御覽》等類書,校正卜余處,共得石藥22種,草藥98種,木藥21種,禽獸藥3種,蟲魚藥15種,米谷藥6種,果藥3種,菜藥4種,共172種,僅為《吳普本草》原書三分之一。尚志鈞從《證類本草》和有關類書等輯成《吳普本草》,共計得藥物231種,其中玉石類33種,草木類143種,蟲獸類28種,果類8種,菜類5種,米食類14種。吳普另有編輯《華佗方》,一作《華佗藥方》,但也佚。
據傳,今日安徽省定遠縣爐橋鎮尚有吳普后裔,即為當代皖地大醫吳香山,承祖上世代業醫活人無數。頌日:
吳普本草百尺牘,
華佗方藥養生路。
流水不腐樞不蠹,
五行導引熊鴟顧。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