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
武耕竹
“非遺故事公益行”活動發起人,2016年唯一獲邀參加戛納電影節的話劇主創人員、演員、主持人,曾擔任央視《匠心》欄目責任編輯。
在香港金融界,武耕竹曾經是一名富有遠見的銀行VP,年輕有為,事業蒸蒸日上。然而五年前,為了追求最初的夢想,她放棄優越的工作,從制片人開始走上了更有情懷的文藝道路:不為別的,只為了讓中國文化被更多的人消化和吸收,讓中國非遺項目登上更有意義的世界舞臺。
第一次見到武耕竹,是在她的話劇《愛,去哪兒了》發布會上。她身著一身白色輕禮服,溫柔、端莊,眉宇間卻獨有一份親和力。知道她是主持人、演員,卻不知道她曾經還是叱咤香港金融界的風云人物。很難想象,眼前這個說話低柔的女生,卻要日日同那些金融大佬一爭高下。身居高位卻不強硬,或許正是她的處世哲學。如今,武耕竹從金融界輾轉到文藝界,她依然沉靜如水,踏實而滿足。她的“非遺故事傳播”親子事業也逐漸走進了大家的視線。
曾經獲得很多,所以想給予更多
世界上有宏大目標的女性不在少數,卻鮮有人像武耕竹這般勇敢。她曾經在金融行業做得風生水起,前途、錢途都是一片光明。可是,這并不是武耕竹的終極目標。她是從小翻閱《辭源》去看童話的女孩,喜歡中國文化,也熱愛國學,有一顆中國心,也有一個中國夢。曾經,她為了自身成就放棄過理想,不過回頭看,當擁有很多的時候,她的理想是安靜下來為中國文化做點事。
幾年前,武耕竹受朋友所邀,辭去了收入頗豐的銀行職位,選擇從零開始做一個文藝片的制片人。也正是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在文化這個生態圈,做自己最熱愛的中國文化事業,她仿佛是水到渠成般進入了生命的另一個階段,也在此時找到了發揮自己愛好的平衡點。為了強化自己的文藝功底,辭去工作后,武耕竹去上海戲劇學院學了表演。據她所說,這也是陰錯陽差的時機。本來想學播音主持專業的她,因為學校名額原因被調了專業,當她聽說表演專業比播音主持專業學的東西更多的時候,她選擇留下來,一學就是幾年。
在上戲期間,她還擔任央視《匠心》欄目的責任編輯,做了自己的話劇作品《愛,去哪兒了》。去年,因為《愛,去哪兒了》的出色表現,她成為唯一獲邀參加戛納電影節的話劇主創人員,而她也因此受到了很多話劇觀眾的喜愛。問她哪里來的這么大的能量,可以一直做這么多事情,她說:“因為我和一群優秀的人在一起,我的老師身上,我的同事身上,我的朋友身上,都有無數的閃光點,她們給我的正能量我都積攢下來,現在有這樣的機會,我就想把這樣的正能量回饋給更多人。熱愛中國國學,想傳播中國文化,這也是我現在做非遺項目的初衷。”
帶著非遺親子故事走進校園
中國的非遺項目數不勝數,卻也大多面臨窘境。因為非遺項目都很古老,很難吸引現代的年輕人。“看著那些古老流傳的手藝逐漸消失,真的讓人很心痛。”武耕竹想保護它們,也希望把它們傳承下來,“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如何讓它變得年輕,讓它們和現代接軌,這是我們一直探索的難題。當我們把它和親子劇融合在一起,產生了非常奇妙的反應:故事像一個少女一樣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每個人面前!”去年10月份,武耕竹帶著她的志愿者團隊,把“非遺親子系列故事”《公主尋夢記》帶進了上海的小學,帶到了北京大型公益機構太陽村,反響非常熱烈。之后,在不斷地改進劇本的同時,“非遺親子系列故事”《公主尋夢記》還走進了少管所、美術館……一步步,一場場,每一集都展現著不同的非遺文化。“我們把非遺文化巧妙融入劇本,做成讓孩子們都能讀懂、看懂、熱愛的讀本和小話劇,用最淺顯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共鳴,也用戲劇獨有的魅力治愈受傷的心靈。”這種方式為她吸引了一批忠實的觀眾粉絲。
在旁人眼里,武耕竹的非遺文化傳播事業美麗又美好,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這背后的心血。“非遺故事傳播,首先需要有人。我們團隊雖然人員不多,但是大家卻非常的團結,都熱愛非遺故事,也是這股熱情在激勵他們。從編劇到演員都在一次次磨合,讓這種表演方式在傳播非遺文化的同時,又可以被迅速接納。”這也是她特意選擇到小學開展故事巡演的原因。“如果小學生都可以讀懂了,那么讓家長讀懂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在她的藍圖中,未來陸續搬上舞臺的非遺故事還將融入針灸、風箏、茶道、苗繡、魚燈、漢服、胭脂等非遺工藝和物件。這些五彩斑斕而又寓意深遠的文化元素,將被一個個精彩故事所承載,傳播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公主尋夢記》會結合更多元素立體展現,還會變成舞臺劇。我們也希望在2018年,可以把‘非遺故事搬上大銀幕。”武耕竹說。
做事先學會做人
在開展“非遺故事進校園”活動的時候,讓武耕竹最有感觸的一站是北京太陽村。去年冬天,當武耕竹帶著她的團隊來到大型非政府組織慈善機構太陽村的時候,正是北京最冷的時節,但無論是全神貫注的孩子們,還是用心演出的志愿者們,都讓武耕竹暖心。“太陽村里的孩子非常熱情,他們渴望得到知識,也非常歡迎我們這樣的小話劇演出。那邊生活環境相對艱苦一些,但是孩子們給予我們的卻是滿滿的正能量。我們一演出完,孩子們就搶著上來說要抱抱,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人與人之間的零距離感和熱情,正是人間應該擁有的璞玉。”武耕竹還記得有一次在排隊觀影的時候,一位家長反復教導自己的孩子如何排隊不被別人欺負,而不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懂得謙遜和禮讓,這讓她大為感慨。相比之下,“太陽村里的孩子,眼神都非常的純粹,反而到了大城市,在物質發達的地方,大家被物質壞了心。我傳播非遺故事,其實也是在傳播一種正能量的文化,讓大家真誠相待、禮讓相待,而不是處處算計和猜測。”這是最基本的做人哲學。
做事先做人,是生活前提,也是武耕竹傳播“非遺故事”的前提。“我們創作故事、舉行演出,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播給他們,就是希望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讓大家懂得真誠相待,而非遺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題材。”從金融到戲劇,在別人看來這個“界”跨得有點猛,但在武耕竹看來,任何“從心出發”的路,都會自然而幸運地延續下去。這條傳播愛與希望的路,她還會和伙伴們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