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對曲式教學的指導

2017-02-27 18:11:53王燕
藝術評鑒 2016年20期
關鍵詞:特征

王燕

摘要:百花文藝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李貞華教授所著《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可以說是一本實用性、創新性與啟發性極強的好書。我們知道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作品分析必須是各種形式、不同要求的融入學習的各個階段,同時要合理的結合到具體課程中來;而作曲的學習也屬于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科目,要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必須要把作品分析和作曲課程聯系在一起,所以此書的出版我們不能夠單純的將其當作為一本書,而必須要從更加深層次的角度來看。《音樂分析和創作基礎教程》更加全面化、系統化的解答了上述內容,它必然會對授課內容予以充實和更新,對課型改革創新與授課計劃調整產生很大的影響,促進音樂教學理念的更新和音樂教學改革的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 曲式教學 特征 譜例分析

現代音樂專業的最新教學理念是“理論和實踐相聯系”。培養出合格的專業化人才,培養學生優秀的音樂文化素質。對于專業領域來說,音樂文化素質便是深刻的、準確的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須要借助于更高層次的欣賞,即是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和一定的創作實踐,讓學生更加清楚的理解音樂藝術的本質,進而慢慢的拓展學生專業能力的深度與廣度。這并非是僅僅對學習作曲專業的學生來說,同時也是對每一名音樂專業人才以及音樂教師所提出的要求。

對于作曲專業以及其他相關音樂專業的課程教學,通常來說都設置了曲式教學課程以及曲式和音樂作品分析課程。在開設這兩門課程的基礎上,同時也涉及到了曲式知識的相關內容,但是很少系統化的進行講解或將二者有機的聯系起來。而百花文藝出版社所出版的李貞華教授的新書卻是更科學的將作品分析和作曲兩門課程聯系起來,這樣的做法并不多見,屬于一種新的創意,同時也可以說是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此書的出版與李貞華教授的教學實踐擁有蓬勃的生命力,也會對音樂教學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一、《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特征概述

我們能夠從對此書主要內容的研究過程中,來更好的感受和體會其中的優勢與特征。

(一)科學性

本書把音樂的表現因素歸納為基本表現因素與整體表現因素兩種類型,這樣的分類有助于幫助我們對音樂表現因素的認識,更好的進行分析和創作。本書中更加系統化的對不同音樂因素進行了列舉,比如說旋律線、節奏、速度、音色、音區、和聲以及織體等,同時也對這些音樂因素分別給出了相對中肯的概念,也對音樂因素和生活、情緒以及語言等方面的內在聯系給出了非常詳細的分析和論述。在對音樂表現因素的特定表現力予以分析的過程中,聯系樂譜內音樂形象的分析,讓其得以更好的論證。其主要定義、特征以及表現力的分析,和過去那種普通的曲式學或樂理相比更加豐富和全面,又比如說在“和聲的表現因素”這一小節中,本書歸納為功能、色彩、緊張度、節奏性以及和聲語匯這五種,這也是非常全面且更加科學合理的提法。此處即便不是專門的和聲學,但如此對和聲因素的分析卻是普通和聲學教科書內難以經常看到的,并在此書中分析得更加的透徹和深入。僅僅通過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它不但相對于普通教科書來說更加新穎,同時因為此書對于一些概念和特征的講述都具有更強的科學性,進而更為深入的闡述了音樂語言的本質,有助于我們對音樂更好的理解和感受。

(二)綜合性

本書以曲式結構為主線,其中穿插了音樂作品分析和創作技巧的結合論述。在分析音樂作品主題時,聯系“起承轉合”的發展思路,非常深入的分析了點題、承題、對題以及結題等不同時期的主題寫法以及發展手法。在論述樂思的表達方式的過程中,把音樂的陳述以曲式的不同部位作為順序來劃分為呈示型、展開型、再現型等六種,之后再分別對六種類型予以論述分析。在分析和聲的陳述特征的過程中,也是以作品各個曲式部分分別展開論述。在對音樂作品整個構思進行分析時,是站在布局角度進行探討,進而結合主題材料發展,調高、調式的布局,高潮設計和其他部位的音樂寫法特征予以講解。類似于把基本表現因素、整體表現因素以及整體藝術構思結合起來分析,更加深入的提出了音樂藝術發展的邏輯和本質。它并非是普通的獨立的分別闡述,而是一種內容和形式相結合、分析和創作相結合以及個體和整體相結合的綜合性特征。另外書中還列舉了非常多的譜例,這些譜例都極具代表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對文中的論點進行理解,這也是《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中綜合性特征的直接表現。

(三)實用性

我們能夠從本書的“前言”中了解到,李貞華教授的編寫目的是為了防止音樂作品分析和音樂創作之間的重復,同時解決具體問題,進而編寫了這本《音樂分析與創作分析教程》。主要寫作意圖是為了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提高實際價值,他認為,要具備正確的技法就應當更多的進行分析,練習、寫,運用得越多越好。所以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很容易的找出“導向寫作”的體現。下面我們將簡單的列舉部分例子,從中分析出本書的實用性。

1.在“音樂的表現因素”這一章內容中,看上去好像是樂理基礎常識的內容,在曲式學中也常常會涉及到,但都不是非常的全面和深入,但這卻是音樂創作中的關鍵因素。所以在書中不但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講述,同時也應用了較多文字來分析其特征,同時結合生活、心理、情感以及語言等不同的方面進行論述,讓廣大讀者能夠有所啟發并提高讀者分析音樂作品,應用表現因素的基本能力。

2.初次學習作曲的學生,常常只能夠寫作出一些更加簡單且方整的曲調,針對大型音樂作品來說就無法很好的分析,更難以進行寫作。在書中的很多章節內容中都涉及到了音樂各種類型的陳述,在音樂作品的不同部位中,對音樂形象的塑造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狀態。同時對于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夠讓我們聯想到作曲是如何進行構思的,讓讀者并非接受相對空泛的概念,而是采取一種實用的方式來灌輸知識。

3.書中非常詳細的寫出了音樂的織體寫法,這對于普通的作曲理論書籍而言,有效的補充了這一空白。根據音樂作品的整體設計情況,書中同時還講到了織體的具體布局,把音樂相關因素和曲式結構真正的融入到不同聲部之間實際音響的實體寫作。讓讀者能夠擺脫過去那種單一化的訓練方式,開始邁入多聲部音樂的具體創作階段。

4.此書內把局部的表現因素和整體表現方式首先分別進行分析,之后又聯系起來展開實例論述,采取這樣的辦法來引導寫作,能夠發揮出非常好的啟發性效果。當我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必然可以更好的理解音樂寫作這一概念,同時也不會對音樂寫作產生畏難情緒,幫助我們掌握正確的音樂寫作方法。

筆者由衷的希望本書能夠作為專業院校和一線音樂教師或者是音樂工作者、愛好者的教材、參考書,進而真正發揮出此書的作用;更加希望此書可以幫助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增強他們的專業水平。

二、《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編寫背景

《音樂分析》和《音樂創作》是兩門獨立的專業課程,二者既有區別又密不可分。區別在于:《音樂分析》是分析別人的作品如何寫,而《音樂創作》是親自動手寫。但基本內容卻是完全一樣的,都是一個對音樂作品的所有表現手段的認識和掌握的問題,只有認識和掌握了前人如何寫,才會自己動手寫。

初學作曲者,常常需要對一些基本的,卻又是十分重要的技法,有一個透徹的理解:如音樂語言中的很多基本因素,包括旋律線、節奏、音區、力度、速度、音色、演奏法、和聲、織體等的各種形態及其表情作用;它們的各種變化途徑;主題的分析與創作;主題材料在點題、承題、對題、結題等各個階段中的各種發展手法及其變化;音樂的陳述與寫法類型;音樂的各種結構類型;音樂作品整體構思的各種布局(材料布局、調性布局、高低潮布局)手法等等。對這些基本技法,不但要了解、分析得越多越好,而且要練習寫,且用得越多越好。可是,在《曲式學》(學校的音樂作品分析課教材,大都是“曲式學”范疇)中,有關這些知識只是在緒論中一帶而過;而在“作曲”課中,對這些知識又不作系統的講授,這就常常使初學者處于茫然的境地。能不能用一本書,把有關的知識盡可能全面系統地闡述清楚,把分析與創作實踐融為一體,使學生通過學習,盡快地從迷境中走出一條路來呢?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作者編寫了這本基礎教程。鑒于在當前國內專業音樂教學中的實際情況,無論是《作品分析》還是《作曲》課,主要還是講授“有調性音樂”的有關知識,而“無調性音樂”方面的知識只是作為“選修”課加以介紹,故本書所涉及的內容也都是屬于“有調性音樂”的范疇。

這本《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是在李貞華教授2006年再版的《音樂分析與創作導論》一書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的。那本書出版后,曾被許多高校教師作為《作曲》課的教材,或《作品分析》課的補充教材(除“曲式”以外的分析知識)以及研究生的參考教材而采用,受到了師生們的歡迎,但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修改的意見。其中主要的意見有兩點:1.缺少作業習題,不便于教學。2.作為《作曲》教材,缺少音樂結構基本知識的講授,不便于創作實踐作為《作品分析》教材開始部分,也缺少“音樂基礎結構”知識的講授,不便于與《曲式學》相銜接。為彌補上述缺點,本書重點在上述兩方面做了增補和修改,使原書“導論”的性質真正轉變為“基礎教程”,這樣更便于高校教學的應用。

三、《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中習題分析案例

本書在新版中加入大量的練習題。每一章節針對不同的知識點都進行了詳細的練習題分析。

(一)分析習題

1.分析要求

(1)標出調性與和弦;(2)說明其和聲的陳述類型;(3)說明其和聲的功能與色彩及其與內容的關系;(4)說明其和聲緊張度的特點及其與內容的關系;(5)說明其和聲節奏的特點及其與內容的關系;(6)說明其和聲組合的特點及其與內容的關系。

2.分析作品

(1)肖邦:《第四首前奏曲》Op. 28、No.4(例256);

(2)舒伯特:《春之夢》A段、B段(例60);

(3)貝多芬:《第一首鋼琴奏嗚曲》Op.2.No.1第一樂章(例429);

(4)貝多芬:《第四首鋼琴奏嗚曲》Op.7第二樂章;

(5)舒伯特:《小夜曲》(例62);

(6)巴托克:《獻給孩子們》(二)之7《流浪者之歌》(例1 24);

(7)羅忠镕:《南陵道中》(例1 27);

(8)阿爾貝尼斯:《在棕櫚樹下》(例1 42);

(9)弗拉提蓋洛夫:《水彩畫·牧歌》(例437)。

3.作曲習題

按照下列要求,寫出不同和聲設計的鋼琴小曲五首,每首內容要求:

(1)進行曲(單主題再現單三部曲式);

(2)中國鄉村水彩畫(單一部曲式);

(3)情歌(再現單二部曲式);

(4)一場戰斗(奏鳴曲式);

(5)舞曲(單一部曲式)。

4.和聲要求

(1)每首樂曲必須有不同的和聲風格、和聲功能及和聲色彩。

(2)不同內容的樂曲及樂曲內部的每一個不同曲式部分必須有不同的和聲緊張度設計、不同的和聲節奏設計、不同的和聲組合設計。

(二)分析習題

1.分析要求

(1)全面宏觀分析作品的速度、力度、音區、音色、演奏法。如上述五要素方面沒有中途變化,則分別說明它們的表現意義即可;

(2)局部分析每個部分的內部,如在上述五要素方面還有所變化,則需要一一具體分析說明。

2.分析作品

(1)格里格:《挪威舞曲》(例100);

(2)斯科利亞賓:《鋼琴前奏曲》(例101);

(3)桑桐:《內蒙民歌》(例100);

(4)賀綠汀:《牧童短笛》;

(5)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例100)》。

3.作曲習題

4.運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區、不同音色、不同演奏法(這些可以是每首之間的,也可以是同一首作品內部結構的不同曲式部分之間的)創作出五首小型作品。

四、《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譜例分析案例

(一)《第五交響曲》譜例分析

本書首選的是馬勒的《第五交響曲》,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交響樂。歌曲《少年鼓手》中幾乎每一個段落都包含了2/2拍,從節拍上來說,《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和《少年鼓手》基本相同。第一樂章中存在兩個主題,即是兩個葬禮進行曲。而第二個葬禮進行曲中的旋律便在很大程度上引用了《少年鼓手》的旋律,進而讓這一歌曲中的旋律在第一樂章中譜Ⅱ-2和第2到4小節中對例Ⅱ4到5小節的旋律做出了適當的寬放。

譜例II-2:第二個葬禮進行曲主題

我們能夠從以上譜例中看出,即便是兩條旋律在樂譜中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主要的調式都存在明顯的差異,比如說例Ⅱ-2屬于#c小調,而例Ⅱ-1屬于d小調。另外,例Ⅱ-2的第5到7小節中運用了例Ⅱ-1中第2到3小節的旋律,在對旋律予以放寬的過程中同時加入附點節奏。所以,第一樂章第二葬禮進行曲的主題旋律屬于樂曲《少年鼓手》中主要旋律在材料與節奏這兩個方面的再次整合和調整。

例Ⅱ-2第二個葬禮進行曲的主題就好像是一支非常哀怨的歌曲,在第一樂章中反復存在三次,即便是對《少年鼓手》這首樂曲中旋律的引用,但進行曲各次出現都有著一定的差異,表達出交響曲相對于歌曲而言更加寬的維度。首次出現應當是從35小節到53小節中,包括了兩個合頭樂句,結構屬于8+11,主題幾乎都是弦樂組中表達,給人一種凄涼又孤獨的感受。第二次是在89小節到119小節中存在,這一階段主題變為木管組和弦樂組同時進行,也讓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其基本結構變成8+8+15,長度相對于首次出現提高了12小節,情緒相對低沉,可以說是一種深情的傾訴。而最后是存在于263小節到293小節中,長度基本與第二次一致,但音色出現了改變。從開始的木管組領奏,到之后弦樂組在低音提琴部分稍微進入,其他樂器在之前的14小節都處于沉默的狀態。前兩次主題的存在我們可以感受到具有更好連貫性的旋律,而最后一次的主題出現表現出了較為突出的斷裂性,各個句式都能夠分為2+2+4的結構。從葬禮進行曲主題從278小節開始,小號和中提琴之間的合奏和木管組的主旋律構成二聲部復調,在283小節到286小節之間也出現了小高潮,隨后力度開始降低,兩條對應的旋律相互呼應。

譜例II-3: 第二葬禮進行曲第一次出現(8+11)

例如在第二樂章中第二葬禮進行曲第二次出現(8+8+11)的結構形式。

在葬禮進行曲中,即便是兩條旋律從音高以及記譜位置等方面來說保持了更多的一致性,但是它們之間的調性是存在明顯的差異的。兩個片段分別于Db大調以及D大調中呈示。作者也借助于如此的旋律來當成是第一樂章結束,這是具有極大的深意的。我們不妨首先來欣賞一下這首歌曲的歌詞。

此刻太陽即將升起,輝煌明亮,

仿佛沒有不幸在夜晚降臨。

這不幸僅降臨與我,

而太陽照耀每一個人。

你不必把夜晚擁入懷里,

你必須讓黑夜融入永恒的光明。

我家的小燈熄滅了,

迎接世上歡樂的光明。

從上述歌詞中我們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歌詞主要描寫了一對失去愛子的父母,在他們悲痛欲絕中逐漸找回對未來生活的勇氣。葬禮進行曲的b片段在《此刻太陽即將升起》中可以說屬于一個非常關鍵性的樂句,也能夠表明是作者馬勒對于這首歌曲核心部位的引入。在樂譜中即便是選擇了使用降號來進行標注,然而此旋律每一次都非常堅定的選擇停留于D大調上,也直接了當的彰顯出了作者對于光明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決心。在歌曲中基本上每一個段落要結束的時候都選擇了這一樂句來當作結尾,比如說在第13到第15小節中,在第34到第36小節中,在第75到77小節中。《此刻太陽即將升起》即便是選擇了應用十四種樂器進行演奏(除開人聲以外),但其本身的織體并不是非常的復雜,各個樂器之間也非常好的保持了進退有序的基本原則,給我們營造出了一種十分凄涼的感覺。全曲中級進的音型從頭到尾始終融入其中,唯有一個地方表現出了大跳式的旋律,也被作者馬勒非常合理的引入到這一交響曲來,當成是A1的結尾使用(第一樂章中的A1雖然在長度上要比A短,但對于其中的很多基本旋律都給予了更加豐富的變化和調整)。在此之前,段落A在開始走向結束的情況下,首先出現了小提琴上的c#小調與其他樂器的Db大調之間的疊置反復進行,在末尾的五個小節中(第147-151小節)才全部進行到Db大調中,即便是在低音提琴內存在Db大調的屬、主音,但這一情況下可以說已經缺少了主旋律的存在,導致Db大調不具備較好的結束感。而在A1的結尾位置,因為引用的歌主的進行,才讓A1段落存在更加清楚且鮮明的結束。作者馬勒把樂曲《此刻太陽即將升起》的旋律再次靈活的加入到這里,其目的在于依靠肯定的情緒和葬禮進行曲之間進行對抗。在前文中我們已經分析到,馬勒的“出血熱”曾經對他形成了死亡的恐懼和陰影,對呂克特《亡兒之歌》中的歌詞也能夠產生出一種觸景生情的感情。然而之后自身病情的逐漸好轉也讓馬勒開始重新建立起對未來生活的希望,這一旋律的大調色彩以及堅定強大的結束感,都能夠從中看出作者馬勒自身心態的轉變,而這種心態的變化也反過來表現在其音樂作品的發展過程中,悲哀和喜悅兩種矛盾而又對立的情緒之間進行著反復的抗爭。

在《第五交響曲》中的第五樂章,引子中選擇了《兒童的奇異號角》內《行家的稱贊》這首歌曲的基本旋律。對前一種看法而言,第五樂章中所選擇的樂器缺少了銅管、木管以及打擊樂,僅僅包括弦樂與豎琴,而對于配器來說我們能夠說第五樂章屬于整個交響曲在暴風雨式的行進中所暫時得到的一絲平靜,在這一樂章中所能夠感受到的一種淡淡的憂傷感和哀怨的意境,這種的體驗和歌曲《我在世界上不復存在》非常相似。歌曲《我在世界上不復存在》主要是由木管樂器、豎琴、弦樂以及人聲構成,即便是其中所用到的樂器已經超過了數十種,然而音樂織體卻非常清楚明確,其中不具備樂隊齊奏所產生的那種非常濃重的音色,音樂的力量也不是非常強大,各個樂器之間交替式的進入和退出構成了整個樂曲異常通透的音色。另外我們能夠從歌詞中非常直觀的感受到其中所囊括的憂怨的情感,這首樂曲的主要內容包括了三個組成部分,第一段的歌詞如下:

我在世界上消失了,

在哪里我曾虛度太多時光。

他們久未聽到我的音訊,

他們會認定我已死去。

我們能夠看出,這一段歌詞所要表達出的意境和交響曲作者馬勒在創作過程中的身患重病,即將面對死亡時的情緒十分相近。而歌詞的最后一段卻反映出了對天堂世界的向往和存在于幻想中天堂的寧靜與祥和:

對于喧囂的世界,我已死去,

我在寧靜的王國里休憩。

我只身活在我的天國里,

我的愛里,我的歌里。

交響曲可以說為我們把“天堂的生活”非常深刻的描繪了出來,然而作曲家在直面死亡的過程中,對天堂的幻想和思考再次迸發,這也是《第五交響曲》中我們能夠發現的矛盾情緒。對第二種看法而言,第四樂章的創作時間在1901年年底,而1901年12月作曲家馬勒和阿爾瑪訂婚,所以很多研究人員和評論家也覺得這一樂章中有愛的無歌詞意義能夠更好的進行理解。威廉門格爾貝格還在這一樂章的樂譜內創作了一首詩歌,從而將自己對音樂情感的理解記錄了下來。

由此能夠看出,學術界當前的討論中心在于兩種情況都應當存在于此樂章中,對于旋律的應用則偏向于《呂克特歌曲五首》與《亡兒之歌》中的兩手歌曲,即《我在世上不復存在》以及《我什么都懂了》(1901到1902)。第五樂章除和《我在世上不復存在》的意境相似,音樂旋律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此樂章內還選擇了《亡兒之歌》中《我什么都懂了》的基本旋律。

(二)《第七交響曲》譜例分析

本書對馬勒《第七交響曲》的分析也很有代表性。阿多諾曾在其《音樂哲學》一書中將第七交響曲結尾的章節比喻為由各色人等構成的一個音畫,而其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便在于第七交響曲輝煌的末尾章節中,從開頭的53小節我們能夠發現五個不同的主題,而這幾個主題在各種不同的樂器中順序出現,給樂曲添加了絢麗的色彩。實際上,作曲家馬勒用整部交響曲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非常豐富的夜晚世界,在他內心非常悲傷的狀況下,同時也能夠看出他對于美好與幸福的希望。換句話說,樂曲作品的不同色彩和情緒不局限于最后樂章,而是融入于整個作品中。其中“Klagend”(悲傷的)就已經出現了四次,首次是在38小節,作曲家馬勒用這一情緒來體現出從38小節到53小節的基礎表情。樂譜內,長笛與雙簧管聲部同時奏出主題B,在這一主題的行進過程中以級進式旋律為主要部分,同時以4+4+4+4的結構進行,整個旋律的線條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即便是一些較為分散的上行旋律中依舊是通過級進式的方式進行,而下行過程中則出現了大跳音程,這樣的下行旋律趨勢十分符合較為悲傷的情感。同時,音樂中相對壓抑的情緒同時也來自于樂隊中選擇弱音器的弦樂聲部、相對較弱的力度和非常短暫的漸強與減弱。隨后此旋律在108、345以及405小節中存在,“Klagend”記號一直隨之出現。

譜例IV-1: 第三樂章第38-53小節

諧謔曲樂章內還包含了尖叫以及碰撞的聲音,比如說在26小節中的單簧管聲部,開始于e3到f結束,大約存在三個八度下滑,又比如在154小節中雙簧管聲部奏出的尖叫聲等。這些都明確的表現出了壓抑與黑暗的氣息,作曲家恰恰是選擇這種非常突出的變化來反映出一個讓人恐懼的病態的社會,這便是作曲家馬勒為人們所描繪的“夜”,我們能夠從痛苦、抑郁以及頹廢中發現。

除開譜子中作曲家馬勒清楚的標明的帶有悲傷性的旋律之外,還包含了一部分相對短暫的旋律,同時也表明了一定的情緒,比如說第四樂章內的1到4小節便是這樣的旋律。在此樂章的呈示部以及再現部中反復的出現,體現出了一種十分哀傷和痛苦的表情。作為這一樂章的開始,往往容易讓人想起舒曼的《童年情景》以及第七首《夢幻曲》的開始,這兩首樂曲都是從F逐漸朝著上方跳進,而唯一存在差異的是,夜之樂中直接包含了八度跳進,《夢幻曲》的旋律卻是在緩沖后慢慢的進入到了相對寬廣的音程。夜之樂中開始的八度跳進好像對這四個小節的旋律給出了音區的限制,跳進后有了一段時間的停頓,音樂開始逐漸下行,其中不存在一點多余的牽絆隨后回到F中。即便是這一段和《夢幻曲》一開始的旋律線條存在一定的相同點,但是《夢幻曲》的旋律在下落過程中反復的迂回,把線條拉長的基礎上也進一步的減少了情緒的跌落感,在一次次峰回路轉中體現出了那種夢幻的感覺。相對來說,夜之樂開頭的1到4小節之中,并未有任何翻轉和回旋,直接干脆的跌入谷底。從力度方面來說,夜之樂的1到4小節開始于f后瞬間提高到sf,最后慢慢的轉到pp,利用這短短的4個小節便彰顯出了其豐富性,加上馬勒所獨特標注的“MitAufschwung”(漸漸消失)的要求,能夠讓我們感受到那種渴望美好但卻無能為力的傷感情緒。

五、《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曲式分析案例

《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可作為《作曲》課的基本教材,也可作為《作品分析》課教材的開始部分,然后再進一步學習更加詳盡的《曲式與作品分析》教材,這樣就更加深入完整了。

音樂作品分析課所使用的教材大都是以分析音樂作品為對象。本書也對主要的作曲家的作品進行大量的曲式分析,例如教材中對著名交響樂曲的曲式做了詳盡的分析,所選的曲子也是在調式和調性上有鮮明特征的。下面以馬勒的《第六交響曲》為例進行詳細的分析。

對于主題材料而言,《第六交響曲》第一樂章應當是此部交響曲的靈魂樂章。從第一樂章中悲劇性的核心主題中我們能夠看到四種不同的節奏和旋律模式,在之后所存在的主題或樂章中都或多或少的體現出來,借此對整個第六交響曲中占據主要內容的悲劇性氛圍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撐。這一主題和《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所表現出的主題屬于同樣的風格,在此卻并不存在《第五交響曲》中的孤獨和哀嚎,在相對均勻的4/4拍節奏的引導之下,灰暗的a小調主部主題逐漸產生出類似于威懾和囂張的態勢,就好像一種強大的黑暗的力量開始進入,仿佛死神一樣直面而來。

除開這些逆行寫法以外,在此模式中的關鍵性因素——八度跳進也在第四樂章的相關材料中表現出了非常好的基礎性功能。《第六交響曲》第四樂章可以說是馬勒全部交響曲作品中最長的一部分,單單前面的引子便有113小節之多。這部分樂章一共包含了五個小部分,八度跳進在第四樂章的引子中便明確的出現。鋼片琴與豎琴較為簡短的兩小節琶音結束之后,第一小提琴借助于一種更強的力量瞬間表現出c2到c3的上行八度跳進,木管組在從強逐漸減弱的VII2/V和弦和加弱音器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大提琴的結合顫音之下,把此八度跳進更加全面的表現出來,同時也包含了無法言語的悲沉。之后,旋律開始較快的攀爬到最高點(小字三組的Ab),經過一段時間的停留之后,開始慢慢的下滑到16小節低音提琴中大字組的A。此時把過去一個八度跳進慢慢的拓展為多達5個八度,在這一過程中同時還包括了銅管組與定音鼓演湊出“motto”動機,經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第一樂章中最開始的八度跳進不管是外形或者是內容都變得更加的豐富和多元。當第四樂章開始時,低音提琴中的A并未有喘息的時間,便開始和大管聲部旋律的首音節進行重疊,開始進入引子的第二部分。從此開始后,大管聲逐漸成為此樂章的關鍵性素材,在此素材中的音符和模式Ⅰ使用的音符相同,唯一存在差異的地方是此素材在模式Ⅰ逆行的前提下進行一定的變動后形成的。但過去的模式Ⅰ包含的八度跳進以及附點節奏都得以保存。阿多諾曾經也發現,第四樂章中出現的這一現象即16到22小節內A-B-C-A從本質上來說屬于第一樂章中最前幾個小節中的再現。

第四樂章呈示部主題在114小節中出現,之前的四個半小節無論是從音響效果還是模式Ⅰ來說都是相同的,依舊保存的八度音程與附點節奏相同,讓此主題擁有了進行曲的風格。即便是音高存在差異,但也可能說是對模式Ⅰ的加花處理。雖然此樂章呈示部對于模式Ⅰ予以寬放,但其中的情緒卻始終不存在較大的變化,反而表現得更加悲拗與猙獰,如下例中所述。

譜例III-8:第四樂章呈示部主部主題與模式I

在第四樂章結束部分,我們能夠看到八度跳進再次出現。從第792小節開始,大管聲部如同之前引子中首次存在的以八度上行跳開始,之后下行級進,進而開始這一悲拗音調的最終旅程。此時四支長號也慢慢的融入進來,對引子內第一部分主題做出了一定的變形,唯一沒有變化的依舊是八度跳進以及附點節奏。在這一交響曲的第816到819小節中反復存在的模式Ⅰ的變形,音的時值被拉長,力度逐漸從p發展為pp,在末尾的小三和弦沉重的聲音中結束了這一作品。

在第一樂章呈示部的主題內,雖然模式Ⅱ和模式Ⅰ一樣能夠起到一種冷酷的渲染力,但模式Ⅱ借助于速度的變化先在第一樂章副部主題中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在再現部內,D大調Alma主題再現之前的350到351小節中,這一主題首先在第一和第二小提琴聲部Eb大調短暫的停留,好像便是對上文譜例中表現出田園風格的一種回望,隨后馬上開始朝著D大調變化。這里的主題并未真正的回歸于主部主題的a小調中,進而體現出了一種非常開放的狀態。但它卻是那樣的匆忙,在13小節后開始逐漸邁入再現部的結束部以及整個交響曲的尾聲。在尾聲的末尾部分,此部分主題表現出更加昂揚的氣勢,我們能夠從444到448小節里出現四支小號同時演奏的情況看出,Alma主題已經變為一支讓人振奮的樂曲,好像是要和樂章開頭部分讓人陰冷沉重的主題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其中所表現出來的A大調又好像是對再現部D大調“失敗”的補充。

上文中我們對模式Ⅰ進行分析時已經提及,第四樂章主部主題剛剛開始的旋律與模式和模式Ⅰ進行對比我們能夠發現幾乎是一致的。因此能夠說模式Ⅰ已經為我們提前的演示了第四樂章主部主題的很多特點。相同的模式Ⅱ中也為我們預演了第四樂章中的副部主題。此主題內的旋律片段和模式Ⅱ以及Alma主題極為相似,還能夠借助于以下譜例來更加清楚的了解這幾個旋律的關系:

譜例 III-14:

這一譜例屬于第四樂章副部主題中我們選擇出的一個旋律片段,同時在副部主題之中的15小節內出現的。我們能夠從譜例Ⅲ-14中了解到,模式Ⅱ和Alma主題以及第四樂章的副部主題之間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第四樂章副部主題的出現也能夠讓我們非常清楚的體會到對之前第一樂章主題的記憶。存在明顯差異的是,之前的附點節奏消失不見,而旋律行進方式依舊保留了下來。在822個小節的第四樂章內,副部僅僅包含了26個小節,但也十分明顯的劃分為兩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包括14個小節,旋律音區相對狹窄,以樂節為單位有所停頓,旋律相對細化;而第二部分的音區跨度相對較大,常常選擇大跳的行進方式,同時存在朝下屬方向離調的趨勢,情感更加強烈,一直到末尾才讓D大調得以穩定。阿多諾提出這也許是馬勒交響曲中最能夠代表散化風格的一個片段,就如同一只小小的船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航行。

在第四樂章的引子中,從開頭便說明了琶音動機的作用,其貫穿于整個113小節的引子部分。在這一情況下也呈現出比諧謔樂章更加顯著的效果,甚至在其出現之后,其他各個聲部都能夠進行避讓,進而讓這一動機變得更加獨立,具備更高的可辨性。比如說19到23小節中大約超過一半的樂器都處于停止的狀態,織體更加通透,這一動機在單簧管聲部中的呈示讓第四樂章從開始就已經表現出一種相對陰暗的狀態。在之后的25以及26小節中,長笛、英國號以及單簧管聲部為我們帶來了此動機的倒影,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空曠和難以名狀的情緒,而這一動機的倒影也恰恰在此樂章內產生了新的內容。

64到65小節屬于引子部分中第Ⅲ到第Ⅳ部分的連接位置,琶音動機存在于長笛、雙簧管以及單簧管中,同時非常有力的過渡到第Ⅳ部分的“motto動機”內。從第97小節即是引子結尾的部分開始,大提琴聲部中對主部主題動機予以預示后,琶音動機開始在中提琴聲部持續的反復的出現。之前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對慵懶的情況消失了,而體會到的是更加急促和緊張的情感,在之后的101到102小節中,琶音動機及其倒影第一次在中提琴與低音大管聲部以一種對位的方式存在。在之后的109到113小節,琶音動機倒影成為非常關鍵的素材,在長笛、雙簧管、英國管以及單簧管聲部迅速的聯系起來,和大管、圓號以及大提琴中進行曲風格的旋律一起迎接主部的到來。此動機原型和倒影這兩個因素在之后又與114小節中的呈示部主部主題相結合,最終構成了此主題的核心音樂材料。

通過上述描述,我們發現,第四樂章內的琶音動機不單單存在于樂章開頭的引子部分,同時也存在于呈示部中,奏鳴式的展開部以及再現部中。可以了解到的是,從此樂章開始,它們便早早的融入進來,讓我們不管是在主部主題和材料連接位置、副部主題行進時或者是呈示部結束段落內都能夠尋找到其影子。比如說在包含了進行曲風格的主題進行時,此動機以一種相對較高的音區跨度無時無刻的促進者音樂的發展;而在塑造一種凋零和幽暗的氣氛的情況下,它又換做一種相對慢的速度以及較暗的音色進行表述。在展開部的首要部分,琶音動機倒影和牛鈴聲、豎琴以及鋼片琴共同出現,而其余的聲部有的處于休止狀態,有的在ppp的力度中演奏。唯有此倒影動機能夠提高到sf,之后瞬間降低到p,在一個半小節中快速的變化情緒。之后的239和240小節,此動機最開始存在于長笛聲部,隨后慢慢轉移到雙簧管聲部,接下來是單簧管聲部,三次反復音色的改變和呈現,形成了一種從遠到近的效果。隨后,此動機出現在圓號聲部,給我們帶來一種更加悠遠的體驗。然而在恍惚之間,進行曲式節奏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此動機瞬間轉換為過去的形式,在木管組樂器內又開始出現了怪誕與暗啞的聲音,此時該動機尾音逐漸拖長,能夠感受到一股陰沉的氣息迎面而來,這種情緒的突然改變在此動機的各個形式中不斷進行轉變。

第四樂章再現部始于520小節,經過之前展開部中的矛盾糾纏,后面的音樂又再一次的將情感帶入了一種相對空靈的意境之內。該動機以倒影的形式存在,但和前面部分存在較大區別的是,首個音符時值有了很大的延長,速度更加緩慢,所表露出的孤獨感更強,往往隔開幾個小節才存在,和和弦式的其余聲部聯系起來,力度變得十分柔弱。之后的副部主題以及主部主題逐漸再現,此動機開始轉化成為更加興奮昂揚的音調,最終的尾聲中卻并不存在,因為這首交響曲作品的最終歸宿是向命運妥協的“motto動機”。

《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一書具備非常強的概括性,其中譜例充實,通俗易懂。對于音樂創作除曲式之外的很多方面內容都進行了十分詳細的分析論述,也是初學者應當擁有的一本優秀的入門參考資料。我們知道,音樂創作和作曲技術的關系可以說是每一名準備從事作曲或是正處于學習作曲人都必須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近年來各種關于音樂創作和曲式研究的中外著作相繼出版,但能夠全面系統的將旋律、節奏、調式、速度、音色、演奏、唱法、和聲以及主題等方面問題展開來談的作品還相對較少。李貞華教授對于和音樂創作相關的基礎性知識給出了非常詳細深入的研究,進而最終著成此書。

有關創作技術的理論和作品分析的中外書籍,各地已有大量的出版。許多著作都對和聲、復調、配器和曲式進行了專門探討和論述。然而對諸如音高旋律線、節奏節拍、調式調性、織體、主題結構、音樂發展的手法、樂曲整體構思等方面卻缺少專門論述。在一些曲式學或作品分析著作中,對上述問題也只是作為“緒論”簡略地加以介紹而已。在一些有關作曲技法的著作或作曲教學中,也多未作系統講授。即使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專論,也大都是注重技術規律方面的闡述,至于如何有目的地將這些技術和知識應用到活生生的作品中,如何把它們與情感的表達、形象的塑造緊密聯系起來,這個聯系有些什么規律可循,對這些問題仍然講述得很少。而所有這些知識對學習者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

六、結論與分析

作曲基礎理論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也十分豐富,現階段并未有非常系統化的作曲參考教材,且這樣全面的教材的編寫難度也非常大。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作曲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持續的產生更新的作曲理論和方法,因此對于音樂作曲的教學也必須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而充實新的內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對基礎理論的完善還是必須的。李貞華教授所著的《音樂分析和創作基礎教程》中,對于音樂作曲相關的基礎理論也進行了一定的完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此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也應當看到,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員對這方面進行總結和研究,為國內音樂作曲相關教材和參考書籍的完善做出更多成績。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它的高度藝術價值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這不僅是所有作曲家關心的問題,而且也是必須要首先加以解決的問題。經驗告訴我們,對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各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是解決這一問題十分關鍵的手段和方法。作品分析的任務首先就在于分析研究優秀音樂作品的創造性和高度的技藝。這不僅表現在曲式結構、主題材料的使用、陳述方式、調性安排、起伏高低潮的發展行徑等許多方面的整體構思和布局上,而且也表現在作曲家具體使用的音樂各基本表現手段是如何高度緊密地配合在一起,十分貼切而有特點地體現出這一整體設計的目的上。這一點,不只是對于作曲家十分重要,而且對于每一個其他學音樂的人來說,無論是從事理論、欣賞或表演的人,作品分析的技能和知識也同樣是不可缺少的。

總而言之,李貞華教授一直以來都在實踐著音樂作品分析以及音樂作曲課程的教學,站在實踐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角度,通過長期系統的分析研究,最終寫出了《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課程》一書。這不但是對過去很多著作中針對音樂創作與曲式寫作問題的補充,在闡述有關作品分析和創作的一些基礎性問題時更為全面和系統化,而且在其中的某些方面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所有這些無論是從理論研究方面來說,還是從實踐方面來說,都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事。當然,這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幾乎每一個章節都可以單獨成為一個專門性的課題,要想對所有這些問題都闡述得非常透徹,這還有待于更多的學者去從事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這里,艱苦的工作已經開始,并且得到了相當的收獲。我想,作者在此時所最關心的,是能否獲得廣泛的支持和善意的批評與指正。

參考文獻:

[1]李貞華.音樂分析與創作基礎教程[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3.

[2]孫絲絲.交響曲中的“無詞歌”——馬勒《第五交響曲》中的歌曲引征及意蘊解讀[J].北京:人民音樂,2015,(05):88-91.

[3]孔苑苑.關于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曲式分析教學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5,(23):207.

[4]張含.馬勒第六交響曲“Tragic”剖析——中間樂章音樂學分析及演奏順序的討論[J].黃河之聲,2015,(22):15-20.

[5]孫絲絲.馬勒的《第六交響曲》:悲劇意識與主題構建[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02):100-107.

猜你喜歡
特征
抓住特征巧觀察
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分布列與數字特征
具有兩個P’維非線性不可約特征標的非可解群
月震特征及與地震的對比
如何表達“特征”
被k(2≤k≤16)整除的正整數的特征
中等數學(2019年8期)2019-11-25 01:38:14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詈語的文化蘊含與現代特征
新聞傳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24
抓住特征巧觀察
基于特征篩選的模型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视频97|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在线欧美| 婷婷亚洲天堂| 四虎成人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第一区|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看片网| av在线人妻熟妇|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夜夜操国产| 嫩草在线视频| 精品视频第一页|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国产自在线拍|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91九色国产在线| 99re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欧美a| 欧美日韩资源|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亚欧美国产综合|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最新地址|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免费视频6|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第一页| 毛片在线区|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国产一线在线| 欧美日韩综合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aaa国产一级毛片|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二级毛片|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欧美a在线视频|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男女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