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群
在拍照設備日趨智能化、大眾化的今天,我們為什么還要賣力拍照?
因為,照片拔高了網絡人際交流效率,傳遞了難以言說或觸不可及的訊息,學習記憶、分享情感的高階需求一并得到滿足;照片也可能是凸顯自我存在的神器,是平凡個體參與大時代現場的證據,亦是個人成長進階的新型“推進器”。
工作環節實時存照
從前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今真是“好筆頭不如手機照”。如果希望煉成辦事又快又好的職場達人,手機拍照功能你可千萬別放過。
裝修新房屋的人家,總會經歷設計師上門“考察”的步驟。傳統設計師的裝備何等簡潔,一尺一筆一紙而已。可現在呢,如何胸有成竹的設計師,都少不了掏手機拍照這道工序。清晰飽滿的實景圖有力彌補草圖缺失的信息,例如光照的程度、房屋的質感、外景的協調……貼合立體的實景去設計,其效果自然靈氣倍增。
媒體編輯們也愛將照片引入工作。例如,發現選題線索,新聞現場圖實時發來,彼此瞬間心領神會,直接進入討論;一人編完版樣,隨手拍照發送工作群,所有不在場的編輯記者立即預覽版面樣貌,提出修改意見,合力改善外觀細節。
生活場景即時送達
一旦和家人好友分隔兩地,問候這件事偶爾令人煩惱。人們專程打電話、發微信、視頻聊天,固然誠意滿分,但都市生活的節奏急促如是,終究使虛擬空間的完美陪伴變成了一件奢侈品。
可若是改成一張照片呢?
90后姑娘佳煜獨自赴上海打拼,已不習慣和河南家人通電話、微信聊天。因為對她的父母而言,女兒發在微信群的一張張照片,足以展現她的大城市生存軌跡。“他們見不到我的生活,所以我想用照片遠程分享心情”。
佳煜還用照片“傳授”父母技藝,比如微信支付、網購食材、手機郵箱等等。按步驟截圖,全程一目了然,父母進步神速。
無論距離多么遙遠,照片即時傳達了你的生活場景。
截屏作為電子證據
你的手機相冊里,是否也儲藏了一大堆“電子證據”?朋友圈微博的搞笑段子、和戀人的甜蜜對話、與朋友私聊的金句……
“咔嚓”截屏,是最便捷的備忘錄。
手機截屏給我們帶來獨特的懷舊渠道,讓人方便“攔截”稍縱即逝的交流快感,并有條件回味投射其中的情感。
截屏照片既可默默收藏,也可上傳社交平臺,將私人舞臺的劇情悉數扔到公共場合,換取互動的可能性。
“電子證據”可信度極高,照片忠誠還原了對話現場的一切元素。這種“證據”自帶“真實光環”,一方面贏得了觀眾的絕對信任,另一方面也化身隱形的武器——你在社交平臺寫下的任何一句話都無法隨風飄散。
多張靜態圖片組合的動圖
今天,如果你還只玩靜止的圖片,那你的社交就太無趣了。充滿魔性的動圖,橫掃社交網絡的每寸土地。
多張靜態圖片幀組合而成的GIF格式圖片,單張圖片變得有連續性,無限循環,視覺沖擊力要遠遠勝于靜態圖片。若是再配上一點逗趣的字幕,就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表情包”。
新媒體運營者們看到動圖的魅力,在微信公眾號推送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都要植入十來個搞笑動圖。動圖很容易贏得年輕一代受眾的喜愛,并進行二次傳播。
求職的自信推進器
在生命的重要節點,總離不開一張“驗明正身”的證件照。年輕人為了一張求職簡歷照,愿意去高檔的照相館,將自己的容顏托付給要價不低的一條龍服務。
化妝師一層層涂脂抹粉,皮膚白亮起來,你不由羞愧自己活得糙。最后的工作交給修圖師吧,他會敲定你在簡歷里的最高顏值。樣片到手,多半美得你心花怒放,同時也美得心虛——“P圖過度到爹媽都認不出我!”
求職關鍵期步步為營,簡歷照也是一枚決定命運的砝碼。與其奇怪年輕人為何花重金拍簡歷照,不如想想,頗懷儀式感地面對自己,也許不失為積攢自信的渠
(摘自2016年12月23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