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偉 鐘宗炬
〔摘要〕近年來,我國公共安全事件頻發,給社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如何有效治理公共安全是社會和政府共同關注的課題,學界對此也展開大量研究。對已有文獻進行系統梳理,有助于把握我國公共安全研究的現狀,總結經驗和教訓,助推公共安全理論研究和實踐進步。目前已有部分定性研究綜述,但缺乏對國內已有研究的量化和可視化分析。本文以CSSCI數據庫中關于公共安全研究的文獻作為研究對象,運用Citespace4.0軟件繪制國內公共安全研究的知識圖譜,并圍繞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和演化趨勢3個方面展開詳細研究。梳理發現,國內公共安全研究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主要圍繞基本理論、管理體系、風險評估及治理、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對、信息發布與輿情引導5個方面展開研究,并指出未來研究趨勢。
〔關鍵詞〕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知識圖譜;CSSCI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3
〔中圖分類號〕G250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2-0119-07
〔Abstract〕In recent years,public security events frequently in China,which brings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nd casualties to the society.How to governance public security effectively is a common topic of the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also been having a lot of discussions on this concept.Review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ystematically,contributes to grasp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research in China,summari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promot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progress of public security and so on.There are some qualitative researches about it,but lack of quantitative and visual 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es.Regarding the literature of public security from the CSSCI datab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aper drew a knowledge map about researching on public security with the software cite space 40,then studied on research status,research hot spots and evolution trends.The result found that the domestic public safety securit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which mainly focused on five aspects:basic theory,management system,risk assessment or governance,public security emergency response,information release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No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uture research finally.
〔Key words〕public security;emergency management;knowledge map;CSSCI database
近年來我國突發災害性、事故性、群體性事件頻繁發生,其往往伴隨著嚴重的后果,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制約著社會經濟的健康運行和持續發展。如何有效處置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防止其發生,是當前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城市社區,以及學術界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公共安全管理應運而生,并逐步發展成為社會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整體而言,與我國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發展相一致,公共安全管理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經過10余年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的研究成果。隨著我國進入改革的“深水區”,社會結構分化、社會道德失范、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心理失衡,處于極強的張力之中,潛在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日益突顯,亟需總結經驗和教訓,因此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顯得尤為必要。
1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和可視化的分析方法,運用Citespace40可視化軟件進行共詞分析,對發展階段、代表性學者、機構及其合作網絡進行梳理,把握公共安全研究的基本現狀;通過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提煉研究的熱點;結合突顯詞分析,厘清公共安全研究領域研究的發展脈絡。
12數據來源
以CSSCI權威數據庫為數據來源,通過“公共安全”或“應急管理”進行全字段檢索,剔除書評、新聞報道、記事類,以及其他不符合本研究的文獻之后,最終得到國內文獻827篇(檢索時間截至2016年5月15日)。由于2016年僅有5個月的數據量,與之前整年的文獻數據不具有比較意義,為了保證研究的整體一致性,本研究在后文關于年份文獻量的分析時將2016年的文獻數據剔除。
2研究現狀
21發展階段
突現詞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突然出現,并且熱度急劇上升的關鍵詞。根據突現詞的變化,可以識別某個學科領域的演化趨勢。筆者以關鍵詞作為節點,繪制國內公共安全研究演化趨勢,如圖1所示。結合圖1和公共安全學術發展情況,依據成果數量和研究深度,大致可以將國內公共安全研究可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萌芽階段、起步和發展階段[1]。
211萌芽階段(2003年以前)
“公共安全”、“公共安全事件”、“城市公共安全”、“社會公共安全”等關鍵詞突現程度較高,這些突現詞含義都與公共安全相近,但卻有細微差異。表明這一時期國內關于公共安全的研究停留在對概念的鑒定,類型劃分等基本理論探討,尚處公共安全研究的早期探索時期,主要局限于在單個政府部門和單個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研究方面。
212起步階段(2003-2007年)
“突發事件”、“公共安全管理”、“應急管理體制”、“危機管理”等突顯詞的出現,表明國內學界開始關注公共安全的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公共安全管理,主要表現為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具體應對和治理。而從實踐來看,以SARS的爆發成為標志性節點,此后進入公共安全研究快速發展時期,主要表現為研究著作和論文呈現“井噴式”發展,數量顯著增長。學界多將2006年作為這一時期的分水嶺,這一年國務院成立了應急管理專家組。在此之前的研究主要源于SARS事件影響,主要集中于突發事件發展周期等方面的縱向概括性闡述;2006年以后,國家層面應急管理體制的探索使得公共安全管理步入橫向研究,且逐步深入到具體類別領域。
213發展階段(2008年至今)
我國公共安全管理研究進入飛速發展時期。2008年是我國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發生頻率較高的一年,先后歷經春節期間百年罕見的南方冰雪災害、西藏拉薩“314”暴力打砸事件、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重大突發事件,給我國公共安全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管理的迫切需求在給學術界帶來公共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任務的同時,也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在此期間,我國公共安全進入了一個顯著的提升階段,一方面表現為公共安全專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另一方面在研究公共安全整體框架上也取得了突破,且內容覆蓋面表現得更全面且更為深入。與此同時,隨著大數據、網絡新媒體的崛起,使得公共安全管理面臨更大的風險和挑戰。同時,學界開始從被動處理公共安全事件到主動預防轉變,開始關注風險評估和風險治理。而大數據分析則又為公共安全風險治理提供了技術和平臺,是未來研究的主要趨勢。
22代表性學者分析
本文CSSCI期刊中關于公共安全研究的作者進行統計,并運用Citespace40軟件生成作者合作網絡圖,如圖2所示,直觀地展現該領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團隊合作情況。圖中每一個節點代表一位作者,節點越大表明作者發文篇數越多;節點內成年輪狀分布且顏色不同的圈表示發文的年份。節點之間的連線代表合著發文,連線越粗表示合著發文越多。根據圖2,可以看出盧文剛(8篇)、朱正威(8篇)、佘廉(6篇)、李樹茁(6篇)等是主要的發文作者;閆勝利、朱正威、佘廉、李樹茁等與其他作者連線較多,表明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了合作團隊,并扮演著“橋”的連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多為“星狀”分布,“網狀”分布較少,同時尚有許多作者不在合作團隊中,說明團隊合作力度不夠。即便是在已有合作網絡中,成員多來自于同一個單位,如佘廉、郭景濤、丁立、吳國斌等均來自于華中科技大學;李樹茁、姜全保、劉慧君等都出自西安交通大學,陳偉珂、何偉怡、向蘭蘭等均為天津理工大學,僅有少量團隊屬于跨單位,如閆勝利團隊由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和公安部科技局成員組成,表明國內公共安全研究多為固定“師門”合著,缺少跨團隊合作。
23代表性研究機構分析
主要研究機構發文情況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基本上與高產作者所在單位相一致。從研究機構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最明顯,發文達到35篇,其次是華東政法大學(28篇)、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26篇),清華大學法學院(24篇)、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篇),基本覆蓋了東、中、西部,說明公共安全問題是我國各地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就研究機構類型來看,公共安全問題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這與很多高校開設相關專業、成立研究機構有關,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學科專業緊貼公安實戰,形成了公安學科專業齊全、主干學科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是國內研究公共安全的主要機構;華中科技大學公共安全預警研究中心則是國內高校第一個從事公共安全預警研究的學術機構,最早設立公共安全預警與應急管理博士點,長期從事公共安全管理基礎理論,預警信息收集、生成及控制的理論與技術等方面研究。表明高校在該領域研究中較為活躍,充當主力軍的角色。而從研究結構合作情況來看,大部分機構通常獨立發文,僅有少量機構合作發文,如華中科技大學與國家行政學院等展開合作,反映出當前國內關于公共安全問題研究中的合作多來自于機構內部,缺少跨院校、跨區域合作。
24高被引論文
對經典高被引論文的梳理,有助于把握該領域的基礎知識。筆者對國內公共安全問題研究的高被引論文進行梳理,并節選被引頻次前10的論文,如表1所示。沙勇忠與解志元的論文《論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被引頻次最高(94次),該文章從公共安全的主要議題——公共危機治理展開研究,他們提出公共危機的不確定性使得危機的預防和處置需要引入和調動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和資源,進行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2]。朱正威和張瑩(2006)則公共安全管理體制入手,總結與歸納了美國、日本、俄羅斯等發達國家管理經驗,提出中國應完善法律制度,加強地方政府管理能力,注重預防,成立相應的配套機構等措施[3]。劉鐵(2004)認為公共安全與公共管理密切相關,因此他建議在公共管理中增加公共安全管理,以促進公共安全管理系統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體系的完善[4]。
從風險治理視角出發,提升風險管理的戰略高度,促使朝著風險、應急與危機管理并重的整合式公共安全治理模式進行轉變,是早期國內探索公共安全風險治理的代表作之一[5]。在城市公共安全問題頻發的背景下,寇麗平(2006)[6]、劉承水(2007)[7]等學者關于城市公共安全的早期探討得到了當前研究的廣泛參考和借鑒。彭彥強(2004)對國內公共安全管理現狀、對策等做了系統梳理[8]。而翁詩環和龔建平(2007)從預警視角出發,提出建立一套對公共安全事件進行檢測、評估、預測、報警的預警系統,以提高公共安全管理的前瞻性和科學性。這些高被引文獻基本代表了國內公共安全研究的基礎知識點[9]。
3研究熱點
國內公共安全研究知識圖譜如圖4所示,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高頻關鍵詞,節點越大表明關鍵詞出現頻率越高;節點內部成年輪狀分布的圓圈表示關鍵詞出現的年份,最外側成紫色分布的圓圈表示該關鍵詞仍是當前研究的熱點;節點之間連線表示兩個關鍵詞在同一篇文章中共同出現,連線越粗表明共現頻次越高。通過聚類分析,發現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從定性、定量以及混合的角度,來探討公共安全的基本概念、框架體系等方面的問題,并重點圍繞五點:公共安全管理基本理論研究、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研究、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及治理研究、公共安全事件應對研究和公共安全信息與輿情研究展開研究。
31公共安全基本理論研究
受我國公共安全研究起步較晚和傳統理論規范主義研究習慣的影響,在早期的探索過程中,國內學界傾向于對概念的界定、類型劃分、特征描述等展開詳細探討。首先,關于概念界定,學界主要從兩個方面給出定義,法學理論認為公共安全問題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實施或者足以危害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產的安全;管理學理論認為由自然因素、生態環境、公共衛生、經濟、社會、信息等多重因素而引發,并危及公眾生命、社會秩序和財產安全,圖4國內公共安全研究熱點
需要政府采取應對措施加以處理的公共事件[4]。其次,就類型而言,從圖4可以看到,國家安全、社會安全、城市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事件、交通肇事、突發事件、恐怖主義等都與公共安全相關,是公共安全不同類型的體現。不同學者給出不同劃分,但學界目前比較認可是的劃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4類,從影響的嚴重程度可以分為: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4個等級。就公共安全問題的特征而言,梳理國內已有研究,主要表現為以下5點:發生具有突然性,危害具有嚴重性,影響具有廣泛性,風險具有隱蔽性,以及原因呈現復雜性。
32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研究
公共安全管理不僅表現為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更強調政府部門、社會對一切危害社會公共安全事件及其隱患的常規化管理。公共安全管理體系主要包括指導和規范突發共安全事件處理的法律法規、管理組織體系,以及具體的管理方案。“一案三制”是整個公共安全管理體系成果的集中體現。學界主要從3個方面展開研究:一是預案研究,包括預案的選擇、評價與優化研究、預案體系結構和功能研究[10-12]。特別是2003年我國出臺《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后,國務院各部門編制部門預案和專項預案,地方政府也制定地方應對預案,使得公共安全預案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二是救援體系研究,作為公共安全管理組織體系的關鍵,應急救援體系包含公共安全應急救援法律體系、應急預案體系、組織體系、管理體系、運行體系和保障體系[13]。按照“全風險、全過程和全參與”的管理理念,國內應急救援體系可以分為國家、省級、縣(市)級3級。三是管理機制研究,目前我國基本確立了“一案三制”為核心框架的應急管理制度體系,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州)、縣(旗)四級縱向應急管理機構(應急管理辦公室或應急管理委員會),形成“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公共安全管理體制[14]。
33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及治理研究
公共安全概念涵蓋風險與危機兩個部分,公共安全管理要集風險管理與危機處置為一體。張海波(2007)認為風險和危機有著密切關聯,風險是前因,危機是后果[15]。因此,公共安全風險管理是預防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重要前提。學界正在逐步從公共安全應急處突轉向應急預防,力求將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扼殺在搖籃之中,并主要圍繞風險評估和風險治理展開研究。
1)就風險評估而言,國內學者比較關注評估方法的選擇、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等,如楊驍勇(2013)探討了定量分析方法與半定量分析方法在航空安保風險評估中的應用,并闡釋了威脅源評估、脆弱性評估與危害性評估的方法[16];滕五曉等(2014)從專業性和參與性出發,探討政府、社會、社區如何互動,創建“政府—研究機構—社會組織—社區”多元參與的社區安全風險評估模式[17]。楊雄(2013)從外部環境和項目本身涉及指標兩個方面出發,建立一套包含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政治環境、價值觀、社會性、協調性和可行性在內的7個二級指標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18]。
2)關于公共安全風險治理,國內學界主要從治理思路、治理工具,以及治理路徑等方面展開研究。就治理思路而言,學界強調要樹立區別于公共安全管理的風險治理思維,即協作治理、多元治理,如薛瀾等(2008)認為要將風險管理與應急管理、危機管理相融合,構建無縫隙公共安全管理框架,并將風險信息劃分為4個區(開放區、隱藏區、盲區和不可預知區),強調重點監測盲區和不可預知區[5];曹惠民(2015)在“風險社會理論”的視角下,以城市公共安全風險治理的理論模型為基礎,結合上海踩踏事故案例,探討我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提出基于政府-社會協同參與的城市公共安全風險治理的具體策略等[19]。就治理工具而言,風險的隱蔽性和復雜性歷來使得傳統治理方法顯得捉襟見肘。而以大數據為代表的知識與技術的廣泛性應用,通過對海量信息的挖掘和相關性分析,整合網上現有相關數據信息,實現政府監管與服務信息的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改變“信息孤島”、“信息盲區”的傳統治理的不足,能夠較為準確地識別風險,為風險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使公共安全治理應走向“智慧治理”。就治理途徑而言,建立完善的風險監測、識別、監督和相應機制是治理公共安全風險的重要保障。
34公共安全事件應對研究
公共安全事件應對歷來是學界和政府關注的焦點。學者們多從定性的方法對公共安全事件進行階段劃分,以及實證的方法進行應急能力和應急處置的評估。
341階段劃分
《突發事件應對法》將突發事件應對區分為預防和應急準備、監測和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 、事后恢復與重建等4個階段。
342突發事件應對
李昊青等(2016)認為公共安全事件應對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應急響應與應急決策研究;二是應急處置與應急救援[20]。應急響應是公共安全事件應對的重要前提,學界歷來注重應急響應的時效性、規范性、標準型,以及響應的聯動性。而應急決策則是整個突發事件應對的關鍵,如何科學、民主、高效做出應急決策關系到整個突發事件的應對成敗。因此,學者們多運用仿真模型等方法來探討應急決策方法、過程和結果的優化研究,如熊偉、錢彥(2010)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將基本的多階段群決策模型進行改進,通過Delphi法得到了系統狀態評價指標和預案效用指標及相應權重系數,建立了多階段群決策模型[21]。應急處置和救援是決策的具體落實,在“大應急、大處置、大救援”工作背景下,應急聯動與協同是公共安全事件應對成敗的重要環節。學界多從處置責任主體、應急處置指揮體系與運行機制、應急救援程序與力量整合等方面入手,探討應急處置和救援,如滕五曉(2005)認為我國公共安全應對效率不高在于地方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和災害應急過程中存在管理缺位,應該強化地方政府災害管理責任,發揮各級政府防災減災的作用[22]。
343應對能力和效果評估
應急能力是公共安全事件處理成效的表現,而應急評估是加強應急能力建設的重要質量保障,對進行有效評估有助于全面認識和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學界多從實證方法出發,對應急效果和能力進行評估,如張海波等(2009)開發了分別適用于城鎮和社區、城市、都市區域、國家的多層次模型,探索應急準備與應急績效之間的差異與因果關系,依據評估層次和評估內容選擇評估方法使得理論模型與經驗研究相結合[23]。田軍等(2014)將能力成熟度模型應用于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評估工作中,提出政府應急管理能力成熟度概念,并構建應急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框架,建立了以關鍵過程目標實現程度為基準的評估指標體系和測評方法[24]。
35公共安全信息與輿情研究
信息發布和網絡輿情在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預防、處理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網絡新媒體發達的今天,海量的信息自由傳播和流動,任何信息封閉、延遲、失真、錯位都會引起輿情風波,給公共安全管理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后果,進而給政府帶來巨大的挑戰。為此,學界歷來重視公共安全事件管理中的信息發布和輿情控制研究。
1)就信息發布而言,政府部門在應對和處理公共安全事件過程中,應堅持三原則:主動、及時、準確,如陶方林(2011)認為把握事發狀態、搶占話語先機,緊扣事件動態、掌握傳播節奏,坦誠公開表態、滿足公眾期待,注重公眾情態、引導社會輿論,恢復發布常態、消除各方疑慮,撫平公眾心態、贏得人民支持等,是政府在應急信息發布過程中的正確做法[25];同時也注重信息發布渠道多樣性,保障信息暢通,如曹海林等(2012)認為災害應急管理信息溝通依然面臨著公民知情權缺乏制度性保障、媒體報道渠道受阻、地方政府輿論引導不力、公眾缺乏溝通的主動性等諸多現實困境,需要加強信息公開,建立政府和媒體良性互動,實現全媒體引導[26]。
2)就網絡輿情而言,集中于輿情生成與傳播機理、演化規律、監測與預警、導控策略、輿情熱度評價、公共安全事件網絡謠言及輿情治理等方面研究。如曹英(2012)認為在大的災難沖擊面前,民眾難以理性地面對,只能選擇情緒性的注意、記憶與表達,并產生環境依賴和惡意聯想,這被歸咎于政府應對的不力[27]。鐘慧玲等(2016)采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從媒體、政府、網民、事件和當地公眾輿情主體構建“鄰避”沖突事件網絡輿情演化模型,并通過Vensim PLE軟件驗證模型的有效性和分析靈敏度[28]。
4結論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立足于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具體國情,對公共安全管理進行了本土化理論構建,并結合具體事例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整體而言,與我國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發展相一致,國內公共安全管理研究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主要圍繞公共安全基礎理論研究、公共安全體系研究、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及治理、公共安全事件應對研究和突發事件信息與輿情研究五點主題展開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理論成果。同時,通過對國內公共安全管理研究文獻的梳理,發現其重基礎概念鑒定,階段劃分等定性研究,雖然出現了用實證方法來模擬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發展、演化等,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均有待加強,且關于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具體演化機理和預防機制等相關研究還有待提升。未來國內公共安全管理可能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一是注重應急管理頂層設計,加強應急管理體系的整體性和戰略性研究;二是注重應急管理體系的法制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構建與國治理現代化相匹配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為國家治理現代化保駕護航;三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和“大數據”優勢,構建科學、全面、可操作化的公共安全管理監測和預警體系[29];四是借助全媒體優勢,積極推動信息公開,努力引導網絡輿情,營造良好的公共安全管理輿論氛圍,凝聚社會共識,化解應急管理的阻力;五是致力于打造“統一協調、上下聯動”的公共安全管理機制,整合部門資源,構建無縫隙公共安全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高小平,劉一弘.我國應急管理研究述評(上)[J].中國行政管理,2009,(8):29-33.
[2]沙勇忠,解志元.論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J].中國行政管理,2010,(4):73-77.
[3]朱正威,張瑩.發達國家公共安全管理機制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46-49.
[4]劉鐵.公共安全與公共管理[J].學習與探索,2004,(5):79-84.
[5]薛瀾,周玲,朱琴.風險治理:完善與提升國家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石[J].江蘇社會科學,2008,(6):7-11.
[6]寇麗平.淺談城市公共安全規劃的現狀及可行性方案[J].城市規劃,2006,(10):69-73.
[7]劉承水.關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J].城市問題,2007,(4):80-83.
[8]彭彥強.中國公共安全管理:問題、國際經驗與對策[J].中州學刊,2009,(3):9-13.
[9]翁詩環,龔建平.公共事件管理預警系統的構建[J].求索,2007,(5):56-58.
[10]張海波.中國應急預案體系:結構與功能[J].公共管理學報,2013,(2):1-13,137.
[11]劉鐵民.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概念設計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8):5-13.
[12]劉吉夫,張盼娟,陳志芬,等.我國自然災害類應急預案評價方法研究(Ⅰ):完備性評價[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2):5-11,181,179.
[13]李昊青,郭其云,夏一雪.構建公共危機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的理論支撐[J].中國應急救援,2011,(4):11-14.
[14]陳安,上官艷秋,倪慧薈.現代應急管理體制設計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8,(8):81-85.
[15]張海波.社會風險研究的范式[J].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36-143.
[16]楊驍勇.公共安全管理決策中的風險評估方法——航空保安管理的視角[J].社會科學研究,2013,(3):117-119.
[17]滕五曉,陳磊,萬蓓蕾.社區安全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上海社區風險評估實踐的探索[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6):70-75.
[18]楊雄.關于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3):25-31,91.
[19]曹惠民.風險社會視角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策略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5,(3):98-105.
[20]李昊青,夏一雪,郭其云,等.公共危機應急救援力量研究(2001-2011)文獻計量分析[J].現代情報,2011,(9):116-119.
[21]熊偉,錢彥.突發事件應對的多階段群決策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0,(20):40-41.
[22]滕五曉.公共安全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責任及其作用——以重慶市開縣井噴事故災害為例[J].社會科學,2005,(12):65-71.
[23]張海波,童星.應急能力評估的理論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09,(4):33-37.
[24]田軍,鄒沁,汪應洛.政府應急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4,(11):97-108.
[25]陶方林.政府應急信息發布的基本原則與傳播策略[J].情報探索,2011,(12):43-45.
[26]曹海林,陳玉清.我國災害應急管理信息溝通的現實困境及其應對[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3):20-24.
[27]曹英.新媒體時代突發事件輿情引導方略[J].領導科學,2012,(25):22-24.
[28]鐘慧玲,李偉,張冠湘.“鄰避”沖突事件網絡輿情演化研究[J].情報雜志,2016,(3):111-117.
[29]馬奔,毛慶鐸.大數據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行政管理,2015,(3):136-141,151.
(本文責任編輯: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