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的鄉情、親情固然可以讓一些在外務工的人回來,但對于很多“城歸”來說,在哪里創業、生活終究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一萬打工錢,三代離別淚。”每年春節過后,進城務工的人與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兒女離別的場景總是催淚的一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離開之后,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成為農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大多數人離開生養他的故土是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他們在城市里打拼,學到新的生存技能,并有了一定的積蓄后,更渴望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他們的歸來會給農村帶來什么?怎樣為他們的歸來創造條件,并讓他們回來后更好地發展?值得進一步關注。
“城歸”涌現
“農民工回鄉做創客”“大學畢業扎根家鄉”……近年來,這樣的報道在各地頻現。回鄉創業的人不斷涌現,留在家門口就業的人也越來越多。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開始,中國外出農村勞動力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5年農民工總量為27747萬人,比上年增加352萬人,增長1.3%。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個百分點。
很多從農村出去打工、經商的人,在經歷城市的磨煉后,積累了經驗和人脈,開闊了眼界,具備了創業的能力,愿意回家鄉發展。據統計,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創業累計達到了450萬人,還有約130萬居住在城鎮的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生等下鄉創業創新。
回鄉的初衷各異。“水是故鄉的甜,人是故鄉的親。”這是很多“城歸”念叨的一句話,最樸素的鄉情往往是吸引他們回來的觸發點。而對留在家鄉的父母、兒女的牽掛,也是讓他們回來的重要因素之一。
濃濃的鄉情、親情固然可以讓一些在外務工的人回來,但對于很多“城歸”來說,在哪里創業、生活終究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僅有鄉情、親情,“城歸”不會大量涌現,“城歸潮”的出現與近年來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密切相關。
“這幾年回家,發現村里變化真大,水泥路修好了,網也通了,生活像城里一樣便利。以前想在家做點什么產業,最愁的就是銷路,現在完全可以在網上賣。”陳明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他在北京、廣州等大城市“漂”了很多年,去年回湖南的老家開網店,賣家鄉特色的臘肉。鎮上快遞點很多,收發快遞也很方便。
大量藏在深山人不識的特色產品被“城歸”發掘,搬到網上售賣,頗受市場歡迎。也有很多“城歸”干起了糧食蔬菜、苗木花卉以及禽畜水產養殖等傳統產業,但他們帶來了有機、生態的觀念,并用標準化、規模化改造提升了這些產業。還有些“城歸”將種植養殖拓展到農副產品加工,延伸了農業產業鏈。
農村電商在全國各地興起,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回家鄉創業。農業部發布的數據顯示,54%下鄉返鄉人員是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或者營銷產品。各類農村淘寶店在廣大農村地區火了起來。據阿里研究院和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統計,2016年,全國淘寶村突破1000個、淘寶鎮突破100個,不少淘寶村年銷售額過千萬元。
歸來之后
回家鄉之后的創業路多是坎坷的。尤其是在創業之初,各種困難、瓶頸問題紛擾,還有猝不及防的天災,如去年的洪澇災害等。
不少“城歸”在回來后一兩年便花光了自己之前在外打工的積蓄,資金捉襟見肘,有的甚至不得不暫停生產或者向親戚朋友借錢。而技術問題也成為很多“城歸”的一道坎,雖然之前在城市有所見識,或者進行了學習,但真正到生產現實中,需要更全面的知識與技術,老本肯定是不夠吃的。在摸索中,也有不少人跌了跟頭。
即便發展順利,需要擴大生產規模的時候,合作伙伴或者員工的招募困難重重,在農村,最缺的便是人才,合適的、熟練的工人很難招募,就算是務農,懂得現代化種植技術的農民也非常少。
對于“城歸”們來說,要想扎根,并不容易。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表示,要使“城歸”回去并且干出好成績,還有不少的困難和障礙,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他認為,各地政府首先要高度重視“城歸”這樣一種新現象,并且在思想觀念上確立支持、幫助其發展擴大的理念。其次要調研了解本地區有沒有“城歸”,以及“城歸”干得怎么樣、有哪些困難,摸清底數是政府支持“城歸”、制定政策的前提。第三,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并完善相關政策給予支持幫助,比如在有市場的地方,人社部門、工商財稅部門、商務部門分別從自己的角度對創業、就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務。在人口少、資源條件一般的地方,政府部門可以考慮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方向,支持“城歸”做適合當地的創業項目等,所以要制定并完善相關的政策。最后,對相關政策要逐一抓好落實。
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鼓勵支持返鄉下鄉創業的政策。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推動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并要求打造一批民族傳統產業創業示范基地、一批縣級互聯網創業示范基地。
2016年11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扶持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現代農業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要求各地整合落實支持農村創業創新的有關市場準入、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各地建立返鄉的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創客的服務平臺,開設開放式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務等。
很多地方政府推出了“雁歸工程”,為回鄉創業人員提供支持。比如,貴陽提出返鄉創業農民工可申領補貼及創業擔保貸款。
“中國正在進行一場人力資本的革命。”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廣大農村正在掀起學習知識、學習技術的創新創業的浪潮。“城歸”的出現意味著中國正在發生變化,舊的人口紅利沒有了,新的人口紅利正在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