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趙 玥
如何破解天然氣過剩難題
○ 文/趙 玥
政府放權、多環節降價、開拓市場,讓天然氣不再是 “富貴氣”。
長期以來的“氣荒”就已經悄然轉變為“荒氣”。這是我國天然氣市場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局。
近幾個月來,圍繞天然氣改革的政策密集出臺,核心指向天然氣價格改革。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不久前公開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天然氣仍將面臨供大于求困局。而通過大力實施一系列天然氣體制機制改革等措施開拓消費市場后,預計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可達到3500億立方米左右。
“隨著化肥用氣價格放開,由市場主導價格的氣量已占到我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80%以上。這也表示著國家對天然氣價格管制日益放松。”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說。
長期以來,天然氣價格調整的模式基本由政府主導,政府模擬市場調整價格,引導資源配置。這一模式正在打破。
最近的一個事例便是中石油向各天然氣用戶下發通知,2016年11月20日起,上調非居民用天然氣結算價格。其中,華北地區上調15%,其他地區基本上調10%。中石油管道銷售公司也下發了《關于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結算價格的通知》,稱鑒于山東地區、東北地區冬季需求旺盛、資源緊張、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市場形勢及銷售特點,從11月20日,非居民用天然氣(不含化肥用氣)按客戶現行門站價(山東省為省界價格)上浮10%執行。
與此同時,內蒙古、陜西、寧夏等LNG工廠陸續接到氣源價格上調10%的通知。
“這次調價是中石油歷史上第一次主動上浮天然氣門站價。”中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所高級經濟師徐博表示,過去發改委規定天然氣門站最高限價,企業只能下調不能上浮。2015年改成基準價后,企業就有權自主上浮價格了。這意味著氣價改革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不過,此次中石油并未將發改委允許的價格上浮范圍用足。
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在中石油的主導下,天然氣價格實行了上調和下調,看似實現了“天然氣價格市場化”,但總體上仍由上游單位主導,下游用戶參與度較少,尚未達到供需雙方完全的市場化。
這意味著政府還應進一步放權,才能真正完成市場化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天然氣體制改革試點即將落地 。2016年11月14日,發改委決定在福建省開展天然氣門站價格市場化改革試點。這是天然氣第一個市場化改革試點城市。12月,能源局下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將通過推進試點、示范先行,有序支持重慶、江蘇、上海、河北等省市開展天然氣體制改革試點。
目前,福建省已啟動天然氣門站價格市場化改革。西氣東輸供福建省天然氣門站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
劉毅軍表示,將福建等地作為價格改革試點,更多的是從價格市場化改革的角度來考慮,并希望將試點取得的經驗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借鑒推廣。
截至2016年11月,“三桶油”已按照國家能源局要求,公開油氣管網基礎設施相關信息。這被市場認為是深入天然氣管輸改革的有利信號,也將推進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震認為,天然氣改革的第一步是信息通暢,讓行業的參與者和社會投資者知情。
實際上,通過2016年發改委出臺一系列天然氣改革政策,能夠看出國家推動天然氣改革的決心和信心,也能看出政府對于信息通暢的重視。
王震認為,天然氣全產業鏈確實需要改革,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環節太多。“環節多必然增加成本。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亞天然氣出廠價大約0.5元~0.6元/立方米,但是到了上海、浙江終端用戶那里,氣價已經達到3.4元~4元/立方米,從門站到用戶中間要經過五個環節,雁過拔毛是很常見的。當然,這些加價都是有道理的。所以說,必須要全產業鏈改革。”
在他看來,門站價格還是有降價空間:“西氣東輸不管是進口還是國產,我們當時要給付別人更多的溢價。”
劉毅軍則把降價空間主要鎖定在輸氣這一方面。他指出,目前管道部分除了環節多,價格也太高。“我們講管道大幅度價格降低主要是在輸氣環節,無論是達產的干線還是區域的管網。”不過,他不贊成大幅降低城市燃氣的價格,甚至認為某些地方還需漲價。因為過去很多是用煤氣,轉到天然氣以后管道需要更新。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郭焦鋒在第四屆中國天然氣行業市場化發展大會上透露,我國下一步將改變天然氣的計量計價方式,不再以天然氣體積或者質量作為計算價格的標準,而是使用天然氣的熱值來計量計價,用千焦作為單位。如這一改革實施,無疑對天然氣價改帶來更深的變化。

●天然氣因為輸送環節過多成了“富貴氣”,導致許多工業用戶用不起。
攝影/胡慶明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到2020年我國約有400億~750億立方米天然氣過剩。因此,我國下一步重點開拓新的天然氣消費市場。
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天然氣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提振需求,而需求的本質還是價格。
“其實上游希望盡快努力為優質的大客戶提供直供,直供可以降價。居民用氣量小,工商業用氣量大,從市場規律來說,居民就應該承受高氣價,工業用戶是大用戶應該相應低價。但是,現在中國因為體制的原因,必須要用工業來補貼居民用戶。這就是為什么下游公司選燃氣項目時,首先看這個城市的居民用氣比例的原因。如果居民用氣比例過高,企業就沒有動力去做這個項目。”劉毅軍說。
在此情況下,提振需求難度極大。
劉毅軍把天然氣稱為“富貴氣”。在他看來,由于我國的新常態還未形成穩定的預期,導致社會主體不敢去投資,不敢去開拓市場。“在沒有穩定的預期,因為財力支持不夠,當然要求用氣價格更便宜,因此擴大市場不容易。”
他也指出,現階段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正日益成為我國油氣價格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考慮因素。國家出臺的多項行業政策都專門強調發揮交易中心作用,驅動更多的貿易主體和天然氣量進入交易平臺。
2016年11月26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正式投入運行。事實上,自2015 年7月1日試運行以來,交易中心的交易量屢創新高,2016年天然氣交易量據初步估計突破300億立方米(雙邊)。
劉毅軍表示,穩定的用氣量可以采用長期協議合同,而調峰用氣可以更多運用市場化手段。比如用戶有富余氣量,可以拿到交易中心進行交易。這樣操作市場各方更容易接受,也能提升市場活躍度,顯示一部分天然氣價格,也能擴大市場。
徐博認為,交易中心勢必為國內天然氣的市場和價格機制帶來廣闊空間。不過他也提醒,市場化必然帶來天然氣價格的頻繁波動。目前中心主要是掛牌、競價等現貨交易,要處理好風險對沖的問題,否則可能影響整個中國天然氣市場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趙 雪
znzhaox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