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邢紹靜 何書乾
剪影斑斕
文_邢紹靜 何書乾
“一張白布、一盞燈、數張牛皮刻畫的‘生旦凈末丑’,條條剪影演活那古今流傳的動人故事”。這正是我家鄉長垣最有名的民俗文化——呂氏五彩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由藝人操縱皮制影人,并通過燈光將影像透映于幕布上,配以音樂和唱念來表演劇情的一種傳統戲曲形式,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古老戲曲藝術,俗有電影之師,戲曲之祖美稱。它集傳統的造型藝術和傳統的表演藝術于一身,薈萃了剪紙、窗花、門畫、雕刻、音樂以及地方戲、相聲、口技等藝術形式。
民間用這樣的詩句形容皮影戲:“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一口述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據有關史料記載:皮影戲最早誕生于西漢,相傳漢武帝寵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有道士李少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漢妃抱子宮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制樂傳入百姓家。”這便是皮影戲的雛形。到宋朝,皮影戲進入極盛時代,“每有放影,兒童喧呼,終夕不絕。”元代遠征西亞、歐洲,逐傳國外。著名的《清明上河圖》里也多處有皮影戲演出的情景。
而長垣呂氏五彩皮影戲的發源地在該縣方里鄉呂莊村,僅據呂氏族譜記載,可追溯至清朝初期,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目前河南省尚存的最古老、最原始、土生土長的劇種之一。該劇種利用古人物、古唱腔、古神話寓言故事,反映各個歷史階段人們的人生追求和不同層次人們的喜、怒、哀、樂。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皮影戲,長垣呂氏五彩皮影戲以大戲為主,唱腔多為大平調、豫劇,樂隊陣容大、演出舞臺大、皮影尺寸大,一副皮影對應一名演唱者,演出時氣勢恢宏,深受老百姓喜愛。
五彩皮影演出必備的道具有幕布、影燈、皮影、樂器伴奏、連桿等。配樂樂器一般有大鑼、二鑼、大镲、小镲、大鐃、尖子號、大弦、二弦、三弦等。演出的劇目多為傳統劇目,如《西游記》《封神榜》《見皇姑》《跪漢坡》《吳家坡》等。同演大戲一樣,五彩皮影戲也分生、旦、凈、末、丑等角色,以丑角為主。行動方便,不擇場地,長年可活動于民間的村鎮、宅院,在廣闊的農村扎下了牢固的根基。
據資料顯示,清末時期,長垣縣遭受澇災、蝗災等自然災害,迫于生計,有著戲曲傳統的長垣縣呂莊村人背井離鄉,呂莊村皮影藝人常年活動在開封、滑縣、浚縣,白天唱堂會,表演“二人班”,晚上演皮影,以此養家糊口,皮影戲也逐步成為了呂莊村人謀生的手段。由于受老藝人的熏陶,那時呂莊村許多大人、小孩拿起皮影都能比劃兩下。
在那個娛樂奇缺的年代,呂氏五彩皮影帶給呂莊村人們的不僅是生活上的滿足,皮影繁盛的同時,迎來的也是他們人生的輝煌。
1957年,長垣五彩皮影戲班被政府收編,成為當時中國僅有的4個皮影劇團(唐山、湖北、西安、河南)之一,憑著近300部的皮影劇目游走大江南北。同年,河南長垣皮影劇團赴省會參加河南省首屆戲劇觀摩匯演,演出《西游記》中《火焰山》一折,榮獲兩項金標獎,該團團長、呂氏五彩皮影戲第六代傳承人呂紹治榮獲個人優秀獎;1961年在西安參加全國戲曲匯演,獲得金標獎;1963年慰問陳留(開封)軍隊,獲錦旗一面;1964年在鄭州老墳崗連續演出45天,場場爆滿,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1964年改演現代戲《賣籮筐》《月上柳梢頭》《好媳婦》,等等。
然而,近三四十年來,隨著電影、電視、電腦的快速普及,群眾文化活動的日趨豐富,皮影戲日漸淡出群眾的娛樂文化生活圈。而且,由于難度大,收入低,在這個五彩皮影戲的故鄉,很多20歲以下的人從沒見過皮影,也不愿學做皮影,即便他們的祖父、父親是這門手藝的傳人。今天的長垣,只剩兩位出生皮影世家的老藝人還在默默堅守,并為皮影戲的傳承不懈努力著。
呂子放和呂子武兄弟倆是呂氏五彩皮影的第八代傳承人,他們從小跟著父親學戲,一唱就是50多年。近幾年,為了呂氏五彩皮影戲能夠完好地傳承下去,他們兄弟倆跟著父親四處奔波,從未停歇。無論是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首屆農業科技嘉年華開幕的皮影表演,還是在中國傳媒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的皮影演出,甚至是縣里各種活動的義演……他們都盡心表演,賣力宣傳,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關注。
“總不能讓老祖輩留下來的技藝丟掉。”呂子放說,他真心希望呂氏五彩皮影戲能傳承下去。
然而,與其他地方的多個皮影戲戲種保護相比,長垣呂氏五彩皮影戲略顯滯后。2008年5月,長垣五彩皮影戲被新鄉市政府批準為“新鄉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直至2013年年初,呂氏五彩皮影才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傳承下來的五彩皮影戲劇目僅剩20多部。
“長垣呂氐皮影戲的起源,從時間上或許還能追朔得更遠。”河南省非物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專家范栗方對呂氐皮影戲的傳承問題亦較為關注。他認為,皮影戲在北宋時較為盛行,從地域上看,長垣距離宋朝時的首都汴京(今開封)僅有50公里,“長垣五彩皮影戲很可能是汴京文化的遺存”。
談起五彩皮影戲的將來,呂子放老人既有自己幻想的將來又深深感到無奈:“再給自己一段時間,如果傳承不下去,我就把那些傳下來的明清時的老皮影賣掉,讓真正識貨的人保存,用另外的方式傳承。我不想把這門藝術帶到棺材里。”
(作者單位:長垣縣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