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原利 徐榮欽 許艷云 周國珍 羅漢鋼
(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武漢 430070)
湖北省稻田農藥減量控害技術實踐與探討
謝原利 徐榮欽 許艷云 周國珍 羅漢鋼
(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武漢 430070)
20世紀以來,農業生產過程中為追求產量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等造成了極大威脅。20世紀80年代,歐美各國開始在農業生產中實施農藥減量技術,迄今為止,法國、瑞典、西班牙、丹麥和荷蘭等國成功減少了50%化學農藥用量。我國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農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過量使用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2015年,農業部發布了《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我省按照行動的總體思路、原則和目標任務,結合地方實際,著力以水稻生產為重點,實施稻田農藥減量控害。
湖北省常年水稻種植面積213.33萬hm2左右,早、中、晚稻種植面積比例約為1:3:1,其中常發性病蟲30種以上,主要病蟲近10種,商品農藥使用量每年超2萬t。2006年農業部在襄陽市召開全國植保工作會議提出“綠色植保”理念,湖北省植保總站根據會議精神,在相關項目支持下,組織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植保土肥所及基層植保站開展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新農藥、新藥械篩選與示范、專業化統防統治模式探索等工作,積極推進稻田農藥減量控害工作。目前全省水稻已建立11個國家級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區、20個省級綠色防控示范區,年財政資金投入超2000萬元,實施面積逾66.67萬hm2,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試點面積超13.33萬hm2。各地農藥減量技術推廣使用后,生態、經濟效益凸顯,示范區水稻全生育期農藥用量減少1次~2次,防治成本下降50元~100元,節本增效150元~250元/667m2,示范區天敵也有了大幅度增加。
農藥減量技術是指在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治過程中,運用農業、物理、化學、生物、生態等綜合治理措施,盡量減少高毒、中等毒化學農藥及有害助劑的使用量,確保防控效果,達到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的目標。當前稻田農藥減量控害技術在各地使用水平、程度不一,有使用單一技術,也有多項技術綜合配套使用,具體技術有9個方面。
2.1 農業技術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是當前植保工作方針。通過不斷研究與生產實踐,高產抗病品種、平衡施肥技術、濕潤灌溉技術、機耕機插和寬行窄株東西向栽培方式等可達到防病治蟲增產的目的。同時,培育綠肥、配方施肥有利于提高抗病耐蟲性,秸稈腐熟、機械低茬收割秸稈粉碎還田等技術有利于殺滅越冬病蟲害,蝦稻連作、蟹稻連作、稻鴨共生等亦有利于病蟲草害控制等,以上農業技術在高產創建示范區已獲得大力推廣使用。
2.2 物理技術
物理技術中簡易黑光燈誘殺技術使用已近二十年,目前大多已更新為太陽能殺蟲燈,燈光誘殺技術需等天完全黑之后才開燈,否則對生態有一定影響,目前相當比例太陽能殺蟲燈配套微電腦嚴格控制開關燈時間,更加高效節能環保。色板誘殺中黃板、藍板使用較為常見,實踐生產中發現色板對寄生蜂等天敵影響較大,建議在保護地或者溫室大棚使用。隨著集中育秧的發展,防蟲網、臭氧消毒、太陽能高溫消毒等技術也常用。
2.3 性誘技術
性誘誘殺技術在我省應用多年,通過放置誘芯釋放性誘劑誘殺雄蛾,使雌蛾不能正常交配繁殖,減輕下代發生基數,達到減輕蟲害的目標。多年實踐證明,當前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性誘技術效果較好,主害代之前一代使用可大大降低主害代蟲口基數,性誘技術使用中,誘捕器放置時間及放置高度對誘殺效果影響較大。今年部分縣市開展了迷向性誘試驗,即通過釋放迷向激素,干擾雌蛾正常交配,產卵不能正常孵化,降低下代基數,試驗結果有待總結實踐。
2.4 生物農藥
我省農藥市場上常見殺蟲品種有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蘇云金桿菌、、多殺菌素、乙基多殺菌素等。其中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用量最大,兩者年均商品用量達千噸以上,蘇云金桿菌也有一定市場份額,其它品種用量較小。殺菌品種中枯草芽孢桿菌、蠟質芽孢桿菌、申嗪霉素等也常用。
2.5 生物導彈
生物導彈技術正處于示范推廣階段,通過人工釋放赤眼蜂,赤眼蜂產卵寄生害蟲卵,阻斷害蟲卵孵化,降低害蟲基數,控制為害。目前釋放的赤眼蜂有兩種,一種是不帶毒赤眼蜂,主要通過產卵寄生影響害蟲卵孵化,降低害蟲基數;另一種是攜帶病毒赤眼蜂,不光通過產卵寄生影響害蟲卵孵化,同時赤眼蜂攜帶病毒可導致孵化出的害蟲幼蟲死亡。
2.6 高效藥械
運用高效施藥器械進行低量、均勻噴施農藥,提高靶標沉降率,減少農藥流失,提高農藥利用率,減少農藥用量。目前我省通過農機補貼大力推廣的高效施藥器械有自走式噴感噴霧機、靜電迷霧機及無人機,其中無人機近年發展較快,省內年均增上百臺。
2.7 新型農藥
新型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在我省推廣力度較大,新煙堿類殺蟲劑如吡蟲啉、噻蟲嗪等近年銷售火爆,新品種烯啶蟲胺、哌蟲啶的銷量也在逐年穩步增加,雙酰胺類殺蟲劑如氯蟲苯甲酰胺自2007年上市以來,市場占有率急速上升,多年占據銷量冠軍,氟蟲雙酰胺、四氯蟲酰胺等同類品種也發展較快。新型殺菌劑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環唑、噻呋酰胺等品種市場表現也不錯,這些高效新型農藥不僅有效成分用量大大減少,且劑型大多為水劑,甲苯、二甲苯等有機溶劑大幅度較少,環境污染大大減輕。
2.8 農藥助劑
農藥使用過程中添加增效劑,降低藥液表面張力,改善藥液在作物表面附著性能,增強農藥擴散與滲透能力,有效提高藥效,一般可減少農藥用量10%~30%,目前我省常用的農藥助劑有有機硅、增效酮梨、氮酮、多元醇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等。
2.9 生態工程
利用害蟲和天敵的push-pull策略、attract-reward策略、attract-kill策略控制害蟲。即在生態景觀層面進行人為設計,平衡生物多樣性需求,提高生態系統的服務能力,實現既能保障水稻產量,又能保持較高的生態可持續性,將稻飛虱等病蟲害種群控制在經濟損失容許水平之下。目前我省咸寧、當陽等多個示范區開展了田埂種植香根草誘集二化螟、大螟等產卵,減少田間發生量,同時種植顯花植物或保留田間雜草,提供寄生蜂等天敵活動場所和餌料等。
農藥減量是一個系統工程,即需要技術支持,又需要財力保障,涉及農業、宣傳、財政、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結合我省近年開展實踐,以下幾方面工作是取得農藥減量的基本保障。
3.1 精準預測預報為基礎
病蟲防控工作如一場戰爭,預測預報就是情報、施藥人是戰士、藥械是槍、防控技術是子彈,幾方面共同決定用藥量和防控效果,其中情報是否精準起決定作用。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農業有害生物預警控制體系建設,在98個病蟲區域監測站基礎上建立全省農業病蟲監測信息網,借助現代農業科技技術、信息資源等,及時監測稻田有害生物發生危害特性及趨勢,實現了數字化監測、網絡化傳輸、模型化預測和可視化預報,監測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逐年提高。
3.2 項目扶持帶動為保障
現有的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目前主要以政府主導為主,主要以縣市區實施帶動工作開展。我省近年來積極爭取政策,將水稻高產創建項目、農作物重大病蟲統防統治、農機補貼、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等項目結合在一起實施,以點帶面,推動農藥減量控害技術實施使用。潛江、武穴、荊州近10個縣市每年投入千萬元開展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項目,農藥減量技術及高效器械在當地提升較快。
3.3 專業化統防統治為依托
多年實踐證明,專業化統防統治是實現農藥減量的有力抓手,專業的人、專業的組織干專業的事,可實現成本下降、資源節約、效果提升等多重優勢。近年來,我省在政策、資金、技術、器械等多方面培育支持專業化防治組織發展壯大,推進農企合作、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等,引導全省上萬家服務組織開展病蟲防控,全省稻田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0%以上。
4.1 市場效應不明顯
當前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推廣主要以政府項目實施帶動開展,項目配套新農藥、新藥械實行免費或者補貼給農戶使用,項目初期帶動效果明顯,一旦項目停止,使用技術就難以持續。
4.2 產品優質不優價
示范區實施綠色防控技術,防治產品上升,農產品質量提高,但是優質農產品并未在農資市場上通過價格形式得到直接體現,從而影響農戶使用綠色防控技術積極性。
4.3 技術集成度不高
農藥減量技術使用要求較高,如燈光誘殺技術要在全黑情況下使用對生態影響較小,性誘技術、生物導彈等技術使用要求對害蟲生育期精準預測,部分地區減量控害技術使用不到位、不科學,技術單一、集成度較低等,難以達到理想的防控效果。
4.4 對策
隨著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逐步推廣,我省農藥使用量逐年提高,但水稻種衣劑、水田高效施藥器械等技術仍需完善,相應推廣實施體系仍需健全,要真正取得稻田農藥減量理想效果仍需在以下幾方面努力。一是組建種子、栽培、植保、土肥等農業聯合專家組,根據不同區域農業生產特點,制定相應技術方案,協調使用相關技術。二是用好國家支農政策,整合各塊資金,加大新型施藥器械的示范推廣,加大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的建設,規范服務組織發展,加速推進統防統治服務。三是建立健全基層農技服務網絡建設,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有效保障打好病蟲防控關鍵戰役。四是大力加強植保相關高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等部門合作,集成組裝配套減量控害技術,加強宣傳培訓力度,確保技術開花結果。五是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推進“三品一標”申報,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推動技術使用推廣。
S474
A
1005-6114(2017)01-047-003
2016-12-11
謝原利(1982-),男,碩士,主要從事植物保護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