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曉林
幾代人的文化情結
文_王曉林
我的先輩是在過去是書客,從事專門抄書賣書的行業。爺爺也是愛書如命,留下的書本裝滿了幾個書箱。聽老爸說,爺爺每逢夏季酷熱的天氣,都要把藏書拿出來曬書蟲。我的老爸今年已經六十三歲了,他自幼就受到書香的熏陶。老爸十幾歲的時候,就是村里的義務宣傳員。他經常拿著自制的手提鐵皮小喇叭,站在村中間高處的碾盤上,向村民宣傳黨和上級的政策。
老爸上高中的時候當過班級的宣傳委員、故事員,每周出黑板報,在校刊上發表過詩歌、散文。由于文采出眾,他的作文經常被老師在幾個班級輪流當范文閱讀。老爸被同學們戲稱為“故事大王”,老師每個星期都要抽一堂課讓老爸給同學們講故事。八個班的同學聚集到操場上,由于沒有麥克風,老爸個子矮小,老師讓同學們把桌子搬到操場上,讓他站到課桌上,用紙筒卷成的“麥克風”給大家講故事。
后來,老爸做了一名外科醫生。他先后在鄉鎮衛生院、計生所工作過,一直是領導們的“兼職秘書”。他在汲灘鎮計生所任所長的時候,書記、鄉長的發言材料都是讓他寫的。我的二奶奶是元莊鄉財政所所長,沒有讓自己單位里的人員寫總結材料,總是找老爸寫材料。老爸一直愛好文學,每次出差,一安排好住宿,他就去附近的書店看書買書,增加知識的儲備量。上世紀80年代,鄉村里接觸最多的媒體就是廣播了,廣播里總是傳來播音員的聲音“王茂斌報道”。由于老爸在工作之余頻繁寫新聞稿件,于1985年被鄧縣縣委宣傳部評為“青年自學標兵”,1997年,他寫的論文榮獲南陽市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老爸愛看書,愛閱讀的習慣一直保持了這么多年。2014年老爸參加了南陽詩詞學會,年過六旬的他,每天早上起床背誦詩詞,在學會刊物上發表詩歌。南陽晚報征集南水北調標語,老爸積極響應,他寫的“千里碧波丹江情,一條巨龍飛北京”被采用。老爸最敬佩文人,總是跟著報社的幾個朋友一起參加文學讀書會活動,結識了住在我們小區的“門衛作家”易存安。寫過《漢武大帝》的南陽作家秦俊是他高中時期的歷史教師。和老師重逢,老爸格外興奮,情不自禁地揮詩一首。
老爸挑選了他寫的比較好的兩首詩,分別請南陽知名畫家作畫,書法家寫詩,裝裱起來掛在家里。不管是家里,還是辦公室里,老爸都掛滿了字畫,充滿了濃濃的文化氣息。為此惹得老媽很是不情愿,老媽不滿地說:“病人來看病還以為來看書畫展覽了呢?”老爸哈哈笑著說:“看病之余欣賞書畫可以平心靜氣,能加速治愈,你欣賞不了呢!”老媽過六十歲生日,老爸的文友送了一首詩,寫好裝裱好了送過來,得到了老媽的贊揚,老爸心里也美滋滋的。
前年五一期間,老爸因為輕微腦梗塞住院了。醫生讓他住院一周,到了周六,正好遇到南陽詩詞學會兩周一次的詩詞交流培訓班。老爸感覺恢復得不錯,就想去參加,遭到了全家人的強烈反對。因為我也一向喜歡詩詞寫作,老爸只好派我前去,將聽課筆記拿回來再給他看。老爸激動地說:“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我女兒代父學詩。”就此事即興做了一首《學詩辭》全文如下:
沙沙復沙沙,女兒當庭畫。不聞落筆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聞消息,今開研討會,半月只一次,會長來解惑。老父臥病床,小弟去照顧,愿為鞍前馬,替父學詩去。東市買毛筆,西市買宣紙,南市買墨水,北市買硯臺。旦辭父母去,一路公交行,不聞父母叮嚀聲,但聞沿途笛笛車鳴聲。旦辭公交去,半天至校園,不聞父母叮嚀聲,但聞花香書香滿路徑。一路車多阻,堪堪險未遲。學堂共研討,紅顏白發老。一時競長短,詩友各千秋。上前拜會長,會長授業忙。注釋遞上前,此時心方寬。會長問所愿,女兒文采尚待練。愿馳千里馬,與父共揚鞭。父母聞女回,蹣跚出病房;小侄聞姑來,歡笑滿臉龐;小弟聞姊來,急步上前拎包忙。推開病房門,坐在父病床,放下手中筆,翻閱筆記長。坐在陋椅上,當窗書聲朗。出門謝詩友,奔波送表忙:研討一上午,代父學詩是女郎。詩書無界限,父女齊來學;父女共馳騁,何日方能遂心愿?
我和老爸一樣愛書,在老爸的熏陶下,我從小就把家里的藏書看遍了。以前,我總是看書,從來沒有想到拿起筆寫一寫。自從看到老爸發在空間的日志,我也躍躍欲試,向老爸學習寫作詩詞的方法,老爸耐心地給我講解平仄、押韻等寫古體詩詞的基本常識。老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閨女,你也學著寫。”我惴惴不安地說:“我怕寫不好。”老爸說:“學著寫就是開始,什么事能一蹴而就呢?”在老爸的鼓勵引導下,我拿起筆來,開始寫眼中的景物、自己的感悟,等等。厚積薄發,多年閱讀存儲的知識量為我寫文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陸續發表了一些詩歌、散文。在老爸的引薦下,我也加入了南陽詩詞學會,會員們戲稱我們是“父女會員”。我們經常一起互學互評,在互相評論中獲得進步受益匪淺。老爸總是說:“閨女比我寫得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兒子也很喜歡我和老爸的詩文,總是纏著我:“媽媽,你給我讀讀吧!”兒子上小學三年級,我已經買了二十多本適合他看的課外書,看到他的語文作業寫話里一些優美的句子“秋天的樹葉像黃蝴蝶一樣飛舞”“春天來了,小蝌蚪探頭探腦地出現在河邊。”我心里也美滋滋的,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力量吧!
老爸如今也學會了發微信,在朋友圈里發一些詩文。老爸很早就有個心愿,等寫夠了三百首詩,就自費出個詩集,分送給親朋好友。我問老爸的文學夢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呢?老爸呵呵一笑,說他會繼續寫下去,讓我也繼續努力,父女合出一本詩集,這是老爸的文化娛樂和愛好,只要他堅持寫下去,我為他點贊!老爸的文化情結將伴隨他一生,銘刻在骨子里,守護在精神里,我家幾代人的文化情結將繼續綿延在家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