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從沒用過膠片相機,看到現在二手膠片單反相機很便宜,便宜的才兩三百元,專業機型很多也不過一兩千元,想買一臺體驗一下拍攝膠片的樂趣,不知如何選購膠卷單反相機?
答:1936年,世界上第一臺膠片單反相機愛克山泰(Kine Exakta)在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面世,而絕大部分35毫米和中畫幅膠片單反相機停產則在2010年以后,歷時長達75年左右。在這70多年中,膠片單反相機從完全手動發展到全自動,膠片質量、鏡頭的光學性能、沖印的方便性和質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進步,涌現出許多經典的機型,值得回味和體驗。大體來說,膠片單反相機分為兩類,一類是機械快門相機,另一類是由馬達驅動的電子快門相機。不論哪類相機,購買時都要檢查以下方面。
1.檢查外觀。要看相機新舊程度、磨損程度、有無磕碰、劃痕;飾皮有無脫膠、脫落;反光鏡、聚焦屏、取景器是否干凈,有無發霉、損壞;螺釘有無拆過痕跡。此外,還要看背帶、機身蓋、眼罩、說明書、電池等附件是否齊全。
2.檢查快門。包括靜態和動態檢查兩項:靜態檢查就是打開機身后蓋,先檢查快門簾幕(千萬不要觸碰快門簾幕)是否有損壞、漏光等;動態檢查就是從最快到最慢的快門(包括B門)逐擋試一遍,聽聲音是否正常,不同快門聲音的長短有無區別,看快門簾幕的運動是否順暢、準確,最好帶一臺沒問題的相機一同前往比對測試。
3.檢查反光鏡是否操作正常。只要留意一下按快門時反光鏡的升降是否正常及流暢就可以了。
4.檢查取景器和對焦屏。老相機的取景器和對焦屏如新相機一般完全無塵和明亮
的極少,只要沒有破損、發霉、過多灰塵、發暗嚴重或玻璃變異(褪色/霧化/鍍膜損壞等)就可以了,因為這些可能會影響到對焦時的亮度、清晰度。
5.檢查測光。用不同的測光模式對天空、地面和其他不同的地方進行測光,留意測光結果是否有變化,與自己帶的相機測光結果是否一致。
6.檢查相機內部。看看里面有沒有過度磨損、骯臟和發霉,過片軌道、壓片板磨損是否大,過片時過片軸運動是否順暢,密封海綿是否老化。
7.實拍檢查。膠片單反相機與現在數碼相機不同,不能當時看到拍攝結果,所以實拍很重要。通過實拍,才能看出對焦、測光、曝光是否有問題,鏡頭是否漏光等。所以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與賣家商定實拍無問題后再付款,在交易前要用書面文字對這一點進行注明,如賣家不肯則不要買。
問:很多獲獎攝影作品是黑白的,攝影展好多照片也是黑白的,有些我覺得完全可以用彩色呈現,是因為黑白攝影的格調高嗎?
答:喜歡拍黑白的人分為三類:藝術家、發燒友和盲目跟風者。黑白是用黑、白、灰三種色調作畫,歷經百余年的發展,極為成熟,運用得當有獨特的魅力。對于技藝嫻熟的藝術家,每一張黑白照片背后都反映了他們的思考和觀點,是他們表達的工具;發燒友中也有不少鐘情于拍攝黑白照片的,徠卡還專門推出了為拍攝黑白影像而設計的旁軸相機M-Monochrom。它取消了用于彩色攝影的RGB濾鏡,透光率大大提高,拍攝效果更好。此外,還有一些盲目跟風的人,拍攝黑白照片只為附庸風雅或凸顯自己的藝術氣質。個人認為,沒有一定的攝影基礎和藝術修養最好不要涉及黑白視覺藝術,拍攝自己擅長的題材或許會更好。總而言之,別人拍黑白也沒什么好指責的,無論是哪類人群,藝術創作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問:最近準備買一臺數碼單反相機,聽說相機的快門是有壽命的,不知道單反相機快門的壽命是多少?
答:先解釋下“快門壽命”的概念。其實,“快門壽命”是“快門精度壽命”的簡稱。譬如一臺相機的“快門壽命”是10萬次,并不是說快門使用10萬次就壞了,而是廠家保證快門在工作10萬次以內精度不會下降。事實上,絕大部分相機的實際快門次數遠遠高于廠家公布的“快門壽命”。例如,尼康D5、佳能EOS-1D X MarkⅡ這樣的專業機型,廠家公布快門壽命已經達到了30萬次以上;準專業機,如尼康D810、佳能EOS 5Ds等也達到了15萬次以上;中檔機型約為5~10萬次;入門和普及機型廠家不公布快門壽命,約在3~5萬次之間。根據專業網站統計,專業單反相機用戶大多數使用快門次數在7~15萬次之間,中檔和普及機型用戶大部分快門次數在3~7萬次之間。而所有相機損壞的情況中,因快門引起的不到5%,說明相機真正用到快門損壞的情況極少,有些專業相機的快門次數已經超過100萬依然可以正常工作。不過,快門的狀態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受影響,精度會慢慢下降,但這是在3~5年高強度使用之后。對于普通正常使用,完全不用擔心會把相機快門用壞。
問:我現在用尼康D750相機AF-S 尼克爾24-120mm F4G ED VR鏡頭,總感覺拍出來的照片沒有周圍朋友的好。其實他們用的器材也是跟我差不多檔次的,有些還不是全畫幅,這是為什么呢?
答:要拍出好照片,器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技術和頭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沒能發揮出現有器材的全部優點,這里只從攝影技術上給你提幾條建議。
1.及時清潔你的鏡頭。鏡頭不干凈,拍出來的圖像很難銳利起來。很多人會用擦鏡布來給鏡頭去污,但擦鏡布用久了之后也會臟,要經常清洗。更好的方法是使用一次性的擦鏡紙,不僅干凈而且省事,無需反復清洗。
2.使用三腳架。很多攝影愛好者認為三腳架只是為了拍風光、拍夜景,只在長時間曝光的時候發揮作用。其實,在不需要長時間曝光時,三腳架也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即使快門速度較快,手持相機也很容易發生輕微抖動,這種抖動在相機回放時不容易發現,一旦上傳到電腦很容易看出來。因此即使日常拍攝也要盡量帶上三腳架。
3.關閉鏡頭的防抖功能。鏡頭防抖是在手持拍攝不夠穩的情況下采用的光學補償功能,它的原理是在鏡頭中加入了一組相對光軸浮動的鏡組,根據感應器探測出的抖動方向和幅度移動,抵消抖動的影響。鏡頭的光學防抖功能對成像有輕微影響,因此使用三腳架拍攝的時候最好關閉。
4.不要使用廉價濾鏡。有很多人愿意花一大筆錢購買最新、最好的鏡頭,但是卻舍不得配上一塊好濾鏡,只舍得買廉價的UV鏡。其實,花5000元買的鏡頭配一片50元的UV鏡,拍攝效果瞬間與2000元的鏡頭無異。雖然不是貴的一定好,但是好的一定會貴。既然鏡頭都買了高檔的,何必缺一塊好濾鏡呢?
5. 自動對焦不準換手動。機身或鏡頭長時間使用后,對焦系統或馬達可能會出現老化的現象,導致對焦精度下降,畫面略微發虛。這時要果斷切換到手動模式,不要覺得自動對焦一定比手動對焦準確,現在相機的實時取景系統越來越好,手動對焦時采用峰值對焦等方法十分方便。尤其在微距攝影時經常要用到手動對焦,應該熟練掌握。
6.用RAW格式拍攝,后期調整。大家經常在網上看到曝光完美、畫面銳利、色彩均衡的圖像,其實絕大多數都是用RAW格式拍攝,然后在Photoshop或Lightroom等圖像處理軟件做過曝光及色彩矯正、局部加亮或調暗、提高銳度等操作的。用RAW格式拍攝可以讓圖像盡可能地保留更多細節,后期處理之后作品會有脫胎換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