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力江
摘 要:防滲墻是修建在擋水建筑物和透水地層中防止滲透的地下連續墻、它的實際應用、卻遠遠超出了防滲的范圍、除了用來控制閘壩基礎的滲流外、還用于壩體的防滲和加固、泄水建筑物下游基礎的防沖、水工建筑物基礎的承重、地下水庫的修筑等。防滲墻之所以得到如此廣泛的應用、主要原因是由于它具有結構可靠、防滲效果好、能適應多種不同的地層條件、施工方便、造價低等優點。
關鍵詞:混凝土防滲墻;特殊處理;質量檢查
Concrete cutoff wall several special processing methods and quality checks
A di li jiang
Abstract: diaphragm wall is built in a water retaining structure and permeable strata prevent seepage of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 its actual application, but far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seepage control, in addition to used to control gate dam foundation seepage outside, also used in the dam body seepage control and reinforcement, drain building downstream basic impingement, hydraulic structure foundation bearing, underground reservoir construction, etc. The diaphragm wall had such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the main reason is because it has the structure to be reliable, seepage control effect is good, can adapt to a variety of different formation conditions, convenient construction, low cost advantages.
Key words: concrete diaphragm wall, Special treatment; Quality inspection
1.混凝土防滲墻的幾種特殊處理方法
1.1 導墻嚴重變形或底部坍塌、宜采取以下處理方法:
(1)破壞部位應重新修筑導墻或采取其他安全施工措施;
(2)改善地基條件和槽內泥漿性能。
1.2 地層嚴重漏漿、應迅速填入堵漏材料、必要時可回填槽孔。
1.3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導管堵塞、壩脫或漏漿需重新下設時、必須采用下列辦法:
(1)將導管全部拔出、沖洗、并重新下設、抽凈導管內泥漿繼續澆筑;
(2)繼續澆筑前必須核對混凝土面高程及導管長度、確認導管的安全插入深度。
1.4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鋼筋籠上浮、需采取以下措施:
(1)應及時調整導管埋入深度并適當降低混凝土面上升速度;
(2)對籠體錨固或壓重。
1.5 一、二期槽孔套接接頭達不到設計要求的最小墻厚時、可選擇下列處理辦法:
(1)在接縫上游側進行高壓噴射灌漿或灌漿處理;
(2)在最小套接斷面處加打一鉆、鉆頭直徑根據接頭孔孔斜和設計墻厚選擇、成孔后在澆筑混凝土。
1.6 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發生質量事故、可選取以下辦法進行處理:
(1)鑿除已澆入孔內的混凝土、重新澆筑;
(2)在需要處理墻段上游側補貼一段新墻;
(3)地層可灌性較好時、宜在需要處理的墻段上游面進行灌漿或高壓噴射灌漿處理。
2.混凝土防滲墻的質量檢查
我國在水利水電混凝土防滲墻施地方面所進行的質量檢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槽孔幾何尺寸和位置;基巖巖性和入巖深度;清孔泥漿的質量及孔底淤積厚度;混凝土澆筑時導管的位置以及導管埋深、澆筑速度和澆筑高程;混凝土原材料;澆筑時對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擴撒度的檢查以及機口取樣的物理力學指標;成墻質量。
基巖巖性及入巖深度的檢查、一般在地質資源比較準確的情況下、由泥漿攜出的鉆渣中即可判斷基巖巖性和入巖深度。但當遇有與基巖巖性相同的卵礫石時、則常常發生誤判此時需鉆取巖心、才能得到可靠的結果。為了減少基巖面判斷的失誤、在開工前沿墻軸線多布置一些勘探孔(間距10~12cm)是必要的。
墻段接縫的檢查主要是針對墻段接縫間是否有夾泥的厚度。如果夾泥過厚、在高水頭的作用下接縫中的夾泥可能被沖蝕、形成集中滲漏通道、嚴重時將在墻后產生管涌甚至危及大壩的安全。我國早期(60年代初)修建的防滲墻、由于采用當地黏土制漿、清孔的手段比較原始、并組對泥漿絮凝的機理缺乏了解、因此墻段接縫夾泥較厚。
一般來說、如果清孔泥漿的密度不大于1.2g/cm3(對黏土泥漿)、黏度在25~55S間、含沙量不大于3%、墻縫將不會產生夾泥。
當泥漿密度較大、含沙量較大、黏度較低而澆筑槽孔較深、混凝土強度又不高時、在長時期的澆筑過程中泥漿中砂粒有可能沉積在混凝土表面、機有可能被裹入混凝土中或被擠向接縫處而形成夾泥層或接縫夾泥。隨著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的不斷深化、1995年修訂的新規范對清孔泥漿含沙量、有原來的12%降低到了8%。鑒于過去多用抽筒清孔出渣、泥漿中的細顆粒(粉粒)不易被清除。近年來由于技術的進步和工藝的改進、開始采用泵吸法出渣和用振動篩、旋流器對泥漿進行處理。經過這樣處理的泥漿可以把泥漿中粒徑大于75㎏μm的顆粒全部清除、保證了清孔泥漿的質量、從而也保證了防滲墻混凝土的質量。
【文章編號】1627-6868(2016)11-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