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君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長沙市 430131)
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它從廣西境內流入湖南,在湖南省內干流長度達到670 km,流域面積為85 383 km2,哺育了57%的湖湘人民,最后在湖南岳陽流入洞庭湖。湘江流域在湖南屬于經濟發達地區,GDP占全省的72.4%。這一流域的發展能否達到平衡對整個湖南省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近年來,隨著湘江流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便是環境污染問題。企業排放的工業廢水和居民生活排放的廢水,再加上湘江的歷史遺留問題—重金屬污染,湘江流域的當前納污量已經超過湘江本身的自凈能力。在目前這種狀況下,建立起能夠統籌全局的湘江流域重金屬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顯得至關重要。
湘江是當地居民生存的最基本保障,為流域居民提供生活用水、農業用水,為當地企業提供工業用水,同時也是生活、生產廢水的納污水體。由于當地不合理的產業模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利益,相當部分江段的污染物排放量已超過了水環境的最大納污量。流入湘江的排放廢水中有相當一部分包含有色金屬物質,例如 Hg、Cd、Zn、Pb、Cr、Cu 等重金屬。目前,湘江水污染中的主要重金屬污染是Cd和As[1]。污染區域主要集中在衡陽、株洲和郴州3個江段。
湘江地區的重金屬污染問題主要是因為當地的產業結構安排不合理。從20世紀開始,政府為了拉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對一些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礦藏的開采、冶煉企業行為極少干涉。這里曾是有色金屬企業的“天堂”,最負盛名的有湘潭鋼鐵廠、株洲冶金廠、株洲化工廠、311廠等企業,形成了郴州三十六灣、衡陽水口山、株洲霞灣港、湘潭竹埠港等四大采選冶煉污染中心區。有色金屬采選冶煉等工業行業的粗放發展對生態環境產生極大地破壞,是造成湘江重金屬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指通過對湘江流域上損害環境資源的行為進行收費或者對保護湘江流域水環境的行為進行補償這一思想為基礎,建立的一種獎懲機制,以達到保護湘江流域水環境的目的[2]。國外的生態補償建設從很早就開始,例如歐洲的農業經濟項目,中國的退耕還林,退耕環湖也是屬于生態補償的一種方式。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現在已經提出了理論依據及構思,也有許多國內外地區在流域內展開生態補償機制的試點工作。
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的生態補償實踐就已經開始,當時就有學者提出關于中國實施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管理一體化的構思[3]。也有許多學者在探究流域補償方式和補償標準的確立[4~6]。黃北新等人[7]利用經濟補償量:M=K×N×L×Q的計算公式計算出廣東省內跨流域生態補償數額;鄭海霞[8]應用意愿支付法以及ordered orbit模型分析被調查者支付方式的影響因素擬合得到金華江流域生態補償最大支付補償量。
謀求個體利益的最優化協調是大多數國外學者對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展開研究的最根本原因,因為開展時間較早,國外已經相對成熟的實踐路線。例如在澳大利,亞馬奎瑞河上游的新南威爾士州林務局對上游林地所有者進行監管,要求他們保護水源地,維護森林植被,下游的農場主則向上游支付一筆“蒸騰作用服務費”。再舉一個法國的例子,法國的一些瓶裝水公司,鼓勵上游農戶植樹,保護上游水源安全,并對農戶進行補償,以保證他們的農業生產收益。植樹造林,保護水源安全是最常見的流域生態補償目的。此外,國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從立法保護到資金保障再到監管,政府保證整個流程中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這對國內流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具有借鑒作用。
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有學者對湘江流域的水資源問題進行研究,湖南省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湘江流域的水污染問題。然而,多數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還處于嘗試階段[9],有學者對湘江流域局部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構建進行了探索[10];也有學者以湘江水文和水質數據為基礎,計算出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數額,建立起科學補償的基礎模型[4];或是通過問卷調查和價值評估的方式計算得到湘江流域居民的生態補償支付意愿,為構建整個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提供依據[11]。
目前關于構建流域重金屬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仍然處于初始階段,補償受體和補償主體的界定模糊,關于重金屬污染補償機制的建立也沒有先例,相關文獻資料,實際案例都較為缺乏。關于重金屬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田土壤、煤炭資源開發、土壤修復領域,鮮有關于流域重金屬的相關研究。然而,開展關于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相關問題研究,可以從根本上治理當地的水環境問題。因此,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刻不容緩。
制定湘江流域重金屬生態補償機制的一個重點就是對重金屬污染治理過程中的相關性及利益關系進行科學的計算和細致的梳理,即補償主體和補償受體的界定問題,這也是建立污染治理機制的難點所在。不僅需要省內各級部門的協助配合,還需要和上下游的其他省進行協調溝通,做到有理有據,科學規劃。此外,還應結合當前湘江流域的污染特征,根據國家減排規劃和污染治理專項規劃,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
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標準是構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的核心內容。必須以湘江水質和水文數據為基礎,綜合當地經濟發展情況,人文歷史因素,統籌規劃湘江流域重金屬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幾個關鍵問題,建立科學的多因素模型用以測算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生態補償資金,形成湘江流域重金屬治理生態補償機制的初步框架。
政府制定明確的監管機制對于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及實施起到決定性作用,政府應該在保證當地百姓居民的利益下統籌企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實施過程中涉及的跨行政轄區的水污染管理、配套法律保障及政策支持、跨行政轄區的生態補償協調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
[1]雷鳴,秦普豐,鐵柏清.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的現狀與分析[J]. 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27(02):62-65.
[2]呂志賢,李佳喜.構建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S1):455-458.
[3]何大偉,陳靜生.我國實施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一體化管理構想[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0,(02):32-35.
[4]徐琳瑜,楊志峰,帥磊,等.基于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水庫工程生態補償研究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04):125-128.
[5]徐大偉,鄭海霞,劉民權.基于跨區域水質水量指標的流域生態補償量測算方法研究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04):189-194.
[6]段靖,嚴巖,王丹寅,等.流域生態補償標準中成本核算的原理分析與方法改進[J]. 生態學報,2010,30(01):221-227.
[7]高永志,黃北新.對建立跨區域河流污染經濟補償機制的探討[J]. 環境保護,2003,(09):45-47.
[8]鄭海霞,張陸彪,封志明.金華江流域生態服務補償機制及其政策建議[J]. 資源科學,2006,(05):30-35.
[9]陳書弈.湘江流域生態補償問題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
[10]楊鎮,韓龍.論湘江流域長株潭區段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J]. 價值工程,2011,30(24):17-18.
[11]李超顯.湘江流域生態補償的支付意愿價值評估—基于長沙的CVM問卷調查與實證分析[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1,(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