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星
(福建省大地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福州市 350013)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農業發展從原來的重點抓糧食產量的增長,逐漸轉變為對農產品生產多樣化的關注,農村改革的逐步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過程。農村經濟結構的多樣化發展也對農村水利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水利設施標準較低,缺乏高效的管護措施,設施老化,資金管理混亂等一系列的問題都亟待解決。當前農村水利建設問題集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農業結構深化調整對水利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原有的農業生產重點在于通過科學技術的不斷推進實現糧食產量穩中有增的局面,故而農村水利工程的建設也主要圍繞這個重點來開展,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花卉、蔬菜、果木等不斷豐富著農業經濟的生產內容,這使得農村水利工作要從原來粗放的明渠灌溉思路向管灌、滴管方向轉變,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系數,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所以農村水利設施需要不斷更新,以適應新時期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
(2)農村水利建設宏觀環境的變化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水利建設的政策環境和投資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村民自主水利建設取代了原來僅僅依靠政府的模式;政府指令性計劃安排農村水利工作逐漸被政府提出指導性意見協調水利工程建設取代;村民出工出力取代了原有的以資代勞,農村水利建設的整體環境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在農村水利工程建設中應充分考慮這樣的變化。
(3)對水利產業政策不全面的理解。按照農村水利建設的功能可以將其劃分為公益性較強的,以社會效益為主的項目,主要包括農田排灌工程、防洪排澇工程、水土保持項目等內容;在綜合考慮社會效益的同時重點考慮經濟效益的項目,比如:水利工程的綜合利用、水產養殖、以及供水工程等。
目前我國農村水利建設中以公益性較強的項目為主,其建設費用以政府財政支出為主,正是由于這一部分項目的存在,使得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投資主體不夠明晰,農民很容易誤認為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的出資者都應該是政府,然而在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僅有政府投入明顯是不夠的,在受益明顯的前提下,農業生產應該吸納企業或者村民參與生產投入。
(4)由于涉及的部門較多,資金整合是農村水利建設中的一個難點。水利事業中以發展農業生產服務為目的的部門即農田水利建設,通過工程項目建設、技術革新等方式,調整自然條件使其為農業生產發展服務,興修水利工程,實現農田排灌、防洪抗旱穩定農田產量的目的。
縱觀整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資金整合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農田水利建設涉及眾多的國家部門,繁雜的運行環節,資金整合的難度可想而知。大型農田灌區配套、建設節水設施、改造灌排泵站等項目由水利部與國家發改委負責;財政部聯合水利部則負責有關小型的農田水利項目補助專項資金的監管;對于農村中低產田的綜合改造則是農業綜合開發辦管理;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優質糧產業項目由國家發改委聯合農業部負責;國家煙草局則負責基本煙田(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涉及的直接投入項目眾多,牽涉的部門不少,這不僅增加了項目評估監督的難度,也極大程度地妨礙了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5)負責水利設施管理的機構,運轉困難,農民用水協會作為民間組織不僅運轉存在障礙,在實際對末端渠系的管理上發揮的作用也比較有限。
在對水利設施管理的實際工作中,僅有的水費收入只能進行簡單的溝渠疏浚和基礎維護,運轉經費困難極大地限制了協會的職能發揮,而協會在水利設施建設與維護中的缺位又會失去村民對協會的支持,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將最終導致協會名存實亡。
(6)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落實難度大,但在一定時期內定將維持。2011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在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然而,由于土地出讓所獲得的收益大多歸區縣政府支配,中央以及省并沒有采取更多有效的控制手段,來調控縣區級政府是否足額提取收益用于水利建設,所以該項政策落實結果并不理想。
(1)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對于實現農業生產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解決農業污染來說至關重要。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扶持節水灌溉典型,配合防滲渠系配套,發展噴、滴灌工程,并逐步實現主干渠道的襯砌化,提高水利用系數,這在缺水地區至關重要。
(2)著重提高農田灌排標準。農村水利建設要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求,越加豐富的農業生產結構對農田水利灌溉、排澇水平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在農村水利建設過程中應適當調整農田灌排標準,使之適應現代農業的排灌要求,重點提高灌溉保證率,以求發揮配套設施的作用,實現農田旱澇保收的目的。
(3)加快小城鎮防洪排澇工程建設。福建省作為沿海省份,夏季經常性遭受臺風襲擊,臺風帶的短歷時暴雨更是對城鎮水利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一些小城鎮的防洪水利設施標準較低,防洪除澇工程體系并不完善,熱帶風暴帶來的短歷時暴雨極易引發洪澇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失,故而,隨著農村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小城鎮防洪排澇工作也應提上日程。
(4)強化水利工程管理。首先,要解決工程運行管理經費,在積極爭取財政支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通過出租承包等方式獲取收益,投入到水利工程日常的維護中。其次,在明確工程管理性質的前提下,對公益性單位實行精簡機構,提高效能的辦法,將工程管理與養護分開,引入企業化、市場化理念,減少養護水利工程而造成的財政負擔。第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下,綜合考慮排澇費用的征收辦法,在充分估算工資、材料費、管理費等各項費用的前提下,由管理單位向受益個人、受益單位收取相應的費用,由財政、集體以及個人共同擔負。
(5)逐步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項目的管理經營改革。小型農田項目的經營管理建設,在明晰工程項目所有權的前提下,對社會開放工程項目的建設權,爭取搞活水利項目的經營權,同時,規范項目的管理權,依據項目特點及當地的實際情況,既可以有地方水利管理單位直接經營,也可以通過承包、選聘人才委托管理等方式,提高項目經營管理水平。與此同時,政府應充分發揮作用,加強行業管理,協調經營中存在的矛盾,在確保經營者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完成好對農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
農村水利工作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總結經驗教訓,深入分析問題,不斷創新理念,探索適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農村水利發展方向。農村水利旨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創收、農村發展,重點完善防洪抗旱,優化水資源配置、改善水環境,健全水法規和服務體系等方面內容,農村水利建設還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宣傳教育,不斷深化社會對于農村水利的認識。農村水利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生產中的支撐環節,應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理念,針對農村經濟新增長點的發展要求,宣傳教育,不斷深化光大人民群眾對于農田水利建設認識水平,提高群眾參與水利建設的積極性,通過傳播經驗、樹立典型等方式,營造良好的行業氛圍,促進農村水利工作的不斷推進。
(2)建立完善水利建設投入機制。“一事一議”的實行,農村水利工程的投入機制從傳統的“完成土方靠勞力,籌措資金靠配套”蛻變出新的變化。一方面是政府利用當年可用的財力投入水利建設,來達到財政轉移支付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在劃分事權與分級負責的前提下,明晰投入水利建設的主體,依照“收益負責”的原則,協調水利工程覆蓋的收益地區企事業單位與居民來共同承擔工程建設責任;最后,引入市場調節機制,通過市場杠桿的調節,引導投資流向。
(3)著力提高農村水利工作隊伍的業務水平與綜合素質。作為縣級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水利站主要負責完成規劃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的水利工程項目,管理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預防旱澇災害的發生,實現區域內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協助相關費用的收取與行政執法工作,同時輔助新的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等工作。鄉鎮水利站在工作中應注重工作隊伍建設,著力提高隊伍的專業水平與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水利建設和管理的水平,進一步擴大水利技術推廣的力度,努力達到將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分離的目的,實現服務的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把指導性服務與科技型服務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基層水利工作的質量。
(4)強化相關部門之間的資金整合力度,提高項目區的設計標準,對核心區內的農田水利設施進行集中整治,為建設美麗鄉村添磚加瓦。為實現農田水利的集中整治,需要提高省級單位的資金整合水平,通過省級財政的積極工作,更加有效地歸并、協調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在不違背農田水利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各級政府有計劃地分配好農村耕地平整、農業節水改造、灌區配套設施建設等各方面的資金,集中整治,共同打造美麗鄉村。
(5)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制定建設規劃,將建設規劃與小流域綜合治理結合,把重點放在“治水”問題上,將農村山水、農田改善、村路村道與植被保護等問題綜合起來考慮。通過培養具備農業水利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農業水利、水電、水保、設計院等部門從事水利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試驗研究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才能對農田水利工程進行合理規劃,加強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糧食生產的安全,確保農作物的產量和農產品的供給,確保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諧。
(6)農田水利的宗旨是服務農業,建設高標準農田,在大力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的同時,也要加強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推廣。由于政府各個部門的局限性,我國的農田水利往往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忽略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示范。舉個例子,國土部門負責的土地整理這項工程是以新增耕地,實現區域內耕地的占補平衡為目標,通過土地平整、新建水利和道路工程,提高水利用系數和道路通達率來實現這個目標,而對于農業的新技術這方面缺乏專業人才,無法在實施項目工程的同時進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對于提高項目區內的農業產值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農民的脫貧致富。而作為中低產田改造的管理部門-財政局,在摸索多年的建設經驗后,已經從單純的基礎設施建設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除了必要的農業和水利措施外同時在項目區內進行科技措施的示范和推廣,聘用專業的技術人員推廣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對農民培訓新技術、新知識,推進整個產業規劃,這對農民增收致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說“農田水利”我們除了關注“水利”外更多地應該關注到“農田”上,在農田基礎設施標準提高的同時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推廣農業 “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新技術”。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農村的水利工作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工程建設要求越來越高,水利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因此,農村水利工作應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理清思路,轉變理念,擴展服務范疇,健全法律法規,促進經營管理建設,完善服務體系,維護農村水利全面健康地發展,充分發揮水利支撐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郝朝德.對新時期農村水利工作的思考 [J].江淮水利科技,2010,(5):3-4.
[2]王小芳.樂都縣水利可持續發展面臨問題與對策[J].水利科技與經濟, 2006, 12(5):308-309.
[3]任蘭義.地方小水電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思考[J].廣東科技,2007,(8):131-153.
[4]溫立平.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探討——民間資金建設農田水利工程案例的分析[J].中國農田水利水電,2007,(06):49-50.
[5]徐勤學.農村水利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科技博覽,2010,(8):237.
[6]李英華.農村水利工作對策及思路[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8,36(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