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坦
鄭州大學綜合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450000)
豫東地區傳統民居的類型與特征簡析
劉坦
鄭州大學綜合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450000)
豫東地區傳統民居是整個中原地區傳統民居營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了解各地區地域文化的特色及形態表征、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豫東地區主要為黃河沖積平原區,歷史上受黃河泛濫影響較大,同時由于傳統民居本身的耐久性以及城市發展等原因,傳統民居保留較少,現存傳統民居大多為清末至民國時期所建。文章通過對該地區現存傳統民居的實地考察,從傳統民居平面布局、民居形制、結構形式以及裝飾等角度對其傳統民居進行簡要分析。
豫東地區;傳統民居;類型;特征
豫東地區位于河南東部的黃淮平原地區,包括開封、商丘和周口等地市及其所轄區域,歷史上經濟文化較為繁榮,地勢平坦,人口眾多。由于歷史上多次受到黃河泛濫和戰亂影響、傳統民居本身的耐久性限制以及近年來城市更新發展等原因,豫東地區現存傳統民居較少且分布十分散落,其中大多為清末至民國時期所建。傳統民居作為當地風俗、文化載體之一,反映了該地區人們的生活、生產、民俗風貌等特點,體現了豫東平原地區人們在特殊的地理條件下不追求建筑恒久性的營造理念以及安土重遷的定居文化,對于了解其地域文化的地方性、多樣性具有重大意義。
1.1 自然背景
豫東地區位于黃淮平原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度在海拔30~78 m之間,平均海拔不足50 m,整體地形地勢平坦。地貌主要為黃淮沖積平原區,屬暖溫帶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北臨明清黃河故道,歷史上受黃河影響較大。尤其是明清時期,黃河泛濫較為頻繁,傳統民居無論是聚落布局還是單體營造均會采取一定的應對措施。
1.2 人文背景
豫東地區屬于中原官話區,與整個河南地區有著相似的語言文化背景。明清時期,河南經濟的繁榮主要得益于其是南北交通的必經之地,交通便利,水陸兼備。其中尤以開封為中心的四大官道之一開封至歸德府的官道最為繁忙。商貿交通的發展和來往商人的增多,不僅帶動了本土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文化的交融,因而,其民居形式往往反映多種文化形態與營造技術的相互融合。
按傳統聚落所處區位及規模劃分,可以分為城鎮、鄉村兩個層級。城鎮大多是以地緣關系為主的聚居形式,鄉村大多是以血緣為主的農耕聚落。這里主要從聚落模式和傳統民居形式兩方面進行分析。
2.1 聚落
城鎮聚落雖然在規模或形式上有所差異,但其形成與演進模式相似,均有城墻、護城河或寨墻、寨河,用以防止水患和匪患。
而大部分的鄉村聚落都是自然蔓延型,并無寨墻、寨溝等明確邊界。只有當村落中具有一定經濟實力、有社會地位的大家族居住時,才能動員大家共筑村寨,開挖寨溝,以防匪患和水害。
2.2 傳統民居
2.2.1 總平面布局
豫東地區現存的傳統民居均為“合院式民居”,是中國北方地區常見的院落形制。根據合院的形態特征與院落的數量,主要有一合院、三合院、四合院、多進合院、多路合院形式。
在城鎮中,官商大宅為一座或兩座宅院并列的多進組合院落,均呈嚴整的中軸對稱布局,中軸線依次布置大門(或倒座)、正房、主樓,形成“前廳堂后樓院”形制;普通民宅為單進或多進四合院,規模相對較小,呈中軸對稱布局,并非嚴整的“前廳堂后樓院”形制。
而鄉村中,民居規模較小,多為一個單體的一合院,也有三合院到多進四合院,布局較為靈活,大多根據家庭的財力與實際需要建造。大門并非均位于中軸線上,有些則與廂房結合從側邊進入。
2.2.2 傳統民居形制及特征
在建筑單體形制方面,按平面形式分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形制:“一明兩暗”基本形式;“一明兩暗”出前檐廊;“一明兩暗”出前后廊;“明三暗五”基本形式;“明三暗五”出前檐廊;“明三暗五”出前后廊。
城鎮中民居正房以“一明兩暗”出前廊或出前后廊者居多;廂房以“一明兩暗”基本形式或出前廊居多;堂樓多為“明三暗五”出前廊形式。而鄉村中,以單層“一明兩暗”和“明三暗五”基本形式為主,偶爾有少數富裕人家才會在正房采用“一明兩暗”出前廊的形式。
2.2.3 傳統民居材料
在建筑材料方面,豫東地區傳統民居多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以磚(青磚或土坯磚)、瓦、木為主要材料,永城北部等地也有少量使用石材的。由于該地域在明清時期森林較少,根據經濟條件的不同,建筑材料使用的情況有所不同,較突出的表現在墻體材料差異上,主要有青磚墻體、土坯墻體、青磚與土坯墻體、青磚與石材墻體。墻體厚度大多在400~ 600 mm,保溫隔熱效果較好。從材料的使用部位看,城鎮中民居青磚主要用在臺基、墻體處,瓦用在屋面及屋脊處,木材主要用在柱子、梁架、椽枋、雀替、門窗等處。而在鄉村民居中青磚僅用在外墻表皮、防潮層以下或者門窗洞口等結構薄弱的重點部位,其余墻體部位施以土坯。瓦主要用在屋面及屋脊處,而木材主要用在梁架、椽枋處。
2.2.4 傳統民居結構形式
按承重結構的不同,民居結構形式有:梁柱承重的抬梁式木構架體系;磚木混合承重的抬梁式木構架體系;磚墻承重的的抬梁式木構架體系。
由于傳統民居對木材短缺的反映十分敏感,在清代人口急劇增加,房屋需求量增大,但木材相對貧乏的時期,大部分的普通民居木材使用量有限,只在一些富家宅院才保持著需要木材較多的梁柱承重的木構架體系。城鎮中的官商大宅以木構架承重體系或木架與墻體結合承重體系為主,均為抬梁式五架梁。鄉村中民居多為磚木混合承重體系,一般為五架抬梁式屋架結構,但在民國以后的民居中,為了進一步節省木材,梁架進一步簡化為人字形梁架,稱“插手梁架”。
2.2.5 傳統民居裝飾
建筑裝飾是傳統民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建筑材料、結構構件以及藝術特征高度統一。豫東地區傳統民居的建筑裝飾大多是從實用功能出發,裝飾構件同時是結構構件,體現了傳統建筑裝飾藝術特有的實用理性特征。
就院落而言,裝飾部位主要集中在大門(包括照壁)、正房、堂樓等重要的建筑單體上;就民居單體而言,裝飾部位主要集中在屋面(包括屋脊和屋檐)、屋身(包括柱礎、門窗洞口、墀頭、山墻山尖等)、臺基。裝飾的手法主要有木雕、磚雕、石雕以及彩畫等,其中木雕和磚雕較為常見。裝飾的題材主要分為文字紋樣、花草紋樣、動物紋樣、人物紋樣以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器物紋樣等。雖然裝飾題材較為多樣,但大多是寓意福、祿、壽,多子多福等寄托美好生活向往的吉祥紋樣。
豫東地區傳統民居雖然存在較多的共同性特征,但也存在著局部地域差異性特征。在同一地域里,人們的方言、生活生產相同或相似,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傳承了較為一致的建造技術和營造規則,從而使得該區域內傳統民居具有很大的相似度。但同時,傳統民居不僅受到所在地域的大環境影響,還受到具體所處的小環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主人的身份地位、審美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同一區域內的傳統民居也會有不同之處。通過從人文地理學視角對豫東地區傳統民居類型與特征的相似性及差異性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傳統民居與其地域環境之間的關聯性。
[1]左滿常,白憲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2):26-28.
[2]許繼清.黃泛平原“水域古城”的生成與演進[D].南京:東南大學,2009.
[3]鄭東軍,張玉坤.河南地區傳統聚落與堡寨建筑[J].ARCHITECT,2005(6):115.
[4]李曉峰.鄉土建筑——跨學科研究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3):36-37.
[5]左滿常.中原傳統民居平面形態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