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大數據因素的影響,傳統文化館建設暴露諸多不足問題,難以滿足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實際需求。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建立數字化文化館具有必要性。本文將分析傳統文化館建設中的不足及其對數據采集的影響,并提出數字化文化館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 數字化文化館 建設
文化館數字化就是建設文化館網絡基站并在其網站開展各種文化服務及活動。文化館豐富的信息資源和特色差異化等優(yōu)勢,使得文化的傳播對象獲取不同領域的文化信息,以保證文化的專業(yè)性和全面性。除此之外,網絡活動及文化服務的定期舉辦,更能以便捷的形式滿足人民大眾的文化需求。文化館網站所編排的內容可以由工作人員通過當代技術手段、互聯網以及新媒體向廣大用戶提供多種多樣的文化信息服務。除了提供相關文化信息,還可以為公眾提供一些生活、旅游、教育、數字博物館、圖書等信息鏈接。
一、大數據背景下文化館建設的不足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傳統文化館逐漸暴露出諸多不足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文化館發(fā)展與進步的進程。所以,傳統文化館需要通過建設與發(fā)展逐漸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首先,文化館的服務能力明顯不足。文化館缺乏完善的服務規(guī)章制度,未能對工作人員產生規(guī)范性影響;相關服務設備設施不夠健全,難以滿足社會公眾對文化知識的獲取需求;文化館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具有明顯的主觀傾向性,針對基層群眾的服務相對較少,使群眾難以充分享受公共服務。其次,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人們編織極具吸引力的虛擬空間,社會公眾更加依賴數字媒介或網絡。可見,大數據環(huán)境對傳統文化館生存與發(fā)展提出嚴峻挑戰(zhàn)。文化館要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積極利用大數據條件,加強數字化文化館建設,以實現文化館的創(chuàng)新,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
二、數字文化館的建設途徑
(一)數字文化館的文化活動建設
在數據時代,文化館的主要社會責任就是通過舉辦和開展各種各樣人民群眾喜歡的文化活動來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日益增長的基本需要。例如,首先,數字文化館應大力配合相關部門共同舉辦多種文化展覽活動。通過設置文化專屬模塊,為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和展覽提供相關支持,從而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與交流。其次,借助數字文化館舉辦文化培訓活動,提升群眾的藝術水平,不斷豐富群眾自身的精神生活。
(二)數字文化館的管理工作建設
當代為互聯網時代,為了更好地運用互聯網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已成為現代化城市的必需,人民群眾對此的呼聲更是越來越高。然而,要想實現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各地區(qū)文化館做好管理工作顯得非常重要。首先,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必須改善自身的工作思維。在信息化、數字化的背景下,應盡快擺脫舊觀念束縛,全面推進數字文化館建設,逐漸向龐大的文化網絡進軍,認識到互聯網科技對文化館建設發(fā)展的重要性。其次,數字文化館應占領地方性特色文化發(fā)展的陣地。文化館相關管理人員可以申請建立相應的地方數字文化館域名,掌握地方文化發(fā)展的話語權。
三、數字文化館建設的必要性
(一)數字化是當代文化館建設的基石
對于很多人來說,文化館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播和發(fā)揚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大部分人認為文化館只是一種公益性質的機構。然而在文化體制不斷改革的今天,文化館需要徹底改變傳統意義上的觀念,增強文化競爭力以及創(chuàng)新力,將文化事業(yè)推向新階段。
(二)信息查閱的基本要求
過去,各地區(qū)文化館習慣于將文藝作品原件以復制的形式讓觀眾閱覽,而人們在欣賞及尋找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卻花費了很多時間,瀏覽方法很不科學。而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同時,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可以更好地將數字技術與實際作品有機結合,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系統的“網絡博物館”,觀賞者只需通過輸入關鍵詞就能夠獲取相關信息和資料,便捷且高效。
四、結語
在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媒體技術高速發(fā)達的今天,人們越來越多的交流活動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和完成,我們已經利用互聯網科技實現數字化圖書館和網絡博物館等。因此,我們更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數字文化館的建設,讓大眾通過網絡進行各種文化交流。對于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我們更應該從信息資源、文化活動及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入手,讓數字文化館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徐曉琳.數字圖書館建設與運作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2002.
[2]李國新.示范區(qū)(項目)創(chuàng)建與公共圖書館發(fā)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05).
[3]李力.數字圖書館:美國的建設與啟示[J].現代情報,2005(01).
[4]郭平,張楚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07(08).
(作者簡介:沈影麗,女,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qū)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