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文化”要引領也要關懷
在越來越廣泛的網絡社交平臺上,一種以自嘲、頹廢、麻木生活方式為特征的“喪文化”正在部分青年群體中流行,伴隨著“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并不是很想活”、“什么都不想干”等等話語,加之“葛優癱”、“懶貓癱”等表情包的廣泛流動,這種頹廢的狀態已經相當普遍,這些戲謔無奈的吐槽背后折射出的問題令人焦慮。
這種心態的體現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人的生活?這種表情包泛濫的根本原因在于與年輕人的內心世界產生了共鳴,就業的壓力、生活的預期、夢想的遙不可及使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即使奔跑都不見得能追上,更何況躺著癱呢?實際上大多數青年人依舊在夢想之路上大步馳騁,對“葛優癱”“懶貓癱”的點贊、轉發和戲謔很可能就是奔跑之余路上歇歇的調劑品而已,笑過之后,還會出發。實際上,那些類似無奈調侃的句子或者口頭禪,反映了一種無力、無奈的心境,這是表達方式,也是緩解壓力的一種常用途徑。
有關年輕人生存壓力的考量,現在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一個起碼的共識就是:社會需要給年輕人生存更多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絕不意味著包辦好了一切,而是有公平的競爭環境、通達的上升空間、透明的職業預期和足以承受的社會壓力,這也是一個社會為每個青年的成長、成才所打下的地基。“喪文化”大行其道,是轉型社會期間多重問題疊加交織的深刻反映,重視其背后的真問題,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這種頹廢氣息一旦彌漫不止,年輕人失去活力,整個民族就失去了生機。
——張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