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海
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11月2日揭曉。由國家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推薦、江西日報社中國江西網制作的網絡專題《千年大墓 驚世發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榮獲中國新聞獎最高獎——網絡專題類一等獎。
再次全面審視這一獲獎專題,回想起團隊漫長的創作過程,辛苦并快樂著——能夠通過互聯網的特色表達和廣泛傳播,講好“北有兵馬俑南有海昏侯”的中國考古好故事,傳遞文化自信的正能量。打磨作品猶如烹飪一頓佳肴,選料、加工、配色,背后的制作過程精細而繁雜,細細品來,體會有三:內容為王,技術為要,制作為上。
內容為王,強化“文化自信”優質主題
海昏侯墓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作為考古所在地的網絡媒體,我們多次專門召開專題策劃會,組建采訪、編輯、技術、美工等團隊,目標是一定要精心創作出一個無愧于時代的大型網絡專題,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這次歷史性考古發掘。
如何無愧于時代呢?我們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中悟到,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之多、種類之豐、工藝水平之高,正是文化自信的最好詮釋。于是,我們將專題定位于通過海昏侯墓葬發掘過程和發掘成果,介紹文物知識和價值;通過展現海昏侯墓葬文物,體現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設置系列互動環節,引導價值取向,激發受眾對文化自信的自覺。
具體來說,從網絡專題搭建的雛形開始,就圍繞“文物與文化”來展開,如“探索發掘”頁設置了“專家解說”“文物列舉”“考古高科技”等系列;在“珍奇文物”頁中,將車馬器、劍、金錢、漆器、木器等歷史首現的文物以融媒體形式展示;在“江西考古”頁中,將萬年舊石器時代的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新干縣商墓遺址等贛鄱古遺址進行關聯呈現。“南昌海昏侯墓文物網上展廳”是該專題的又一個特色內容,通過圖文、視頻等形式編排,清晰地陳列出了墓葬里的金餅、馬蹄金、雁魚燈等數量龐大的文物。這些在公開展覽中都難以足額亮相的巨量珍寶,彌補了全球網友不能及時前往現場觀看的遺憾,更直觀地為此次重大考古發現留存了寶貴的可方便查詢的數碼記錄。
同時,我們在專題內容的選取上實現互聯網“融”的特色:一是報網融合,將《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光明日報》、《江西日報》等中央及地方紙媒關于海昏侯墓發掘的文字圖片融入;二是臺網融合,將中央電視臺、江西廣播電視臺、南昌廣播電視臺等關于海昏侯墓發掘的音視頻融入;三是原創融合,將采編團隊采寫的原創內容進行融媒體報道,通過高清圖集、小專題、小視頻、微博、微信、H5、全景、論壇等形式呈現。
技術為要,強化視覺饕餮盛宴呈現
對于網絡媒體來說,內容是核心,技術是驅動和手段。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采用消息、通訊、評論、訪談、特寫、高清圖、音視頻、Flash動畫、無人機、3D特效、AR、VR全景等多媒體技術呈現手段,新聞專題作品就能豐滿起來,就能直觀、形象、生動、鮮活。《千年大墓 驚世發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正是多媒體技術較為完美呈現的“集大成者”。
我們的新聞專題上線后,在互動環節如論壇、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有眾多網友留言,希望能去考古現場感受,去親身體驗。如何既能滿足廣大網友的心愿,又不影響考古發掘工作?我們的團隊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啟動了專題全浸式創新報道方案。該方案的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利用時下最時髦的無人機全景技術。通過720度全景,航拍了海昏侯墓的全貌及墓下的方方面面,讓網民和受眾在全景的虛擬空間里,身臨其境地浸入大墓,體驗和觀察大墓。這個全景無人機技術呈現,一融入專題當天就獲得了1.7萬的訪問量;
二是制作了兩個三維視頻。我們的團隊在電視直播和全景體驗之外,還專門采集了很多細節,圍繞網民最關心的兩個部分(發掘過程和車馬坑)制作了兩個三維視頻。這兩個三維視頻用簡潔文字配上系列數據,不僅彌補了電視直播和全景體驗的不足,還避免了視覺盲區,讓受眾對大墓的文物保護感受得更加真切;
三是開設了網上展廳。在專題中開設專門的網上展廳,目的就是通過一幅幅美輪美奐的文物照片向全球網友展示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我們結合現有的技術條件,使用了3D建模、貼圖、Flash編程等技術系統,加上整體設計上的美觀視覺、清晰結構,將近千件精品文物圖片設計成18個章節,完成了網上展廳的工程。這種“博物館式”的閱讀體驗,縮短了科學新聞與社會公眾的距離,把各種信息內容都盡可能“動”起來,讓相對枯燥的歷史文獻和各種考證資料也變得有趣易讀。
制作為上,強化穿越時空古今交融
什么是精品網絡新聞專題作品?中國記協評獎辦的要求是:主題得當,特色鮮明;容量大、采集廣、更新快;交互性強、表現形式多樣;頁面結構清晰、邏輯分明、布局合理,頁面設計新穎美觀,富有特色,達到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
從打造精品的角度出發,這個專題從上線以來,就圍繞古今交融理念進行制作。如制作了720度全景和三維視頻,強調的是受眾體驗的舒適度、穿越感。在每個超鏈接的頁面里,都制作了“網友互動”板塊,將專題文章頁面直接與網站的“大江論壇”“手機江西網”、微博、微信關聯。如“網友評說”“墓主猜想”等專題頁面,集納網絡評論精品文章和網友精彩觀點,實現了專題制作上的交互性。在每個篇章的頁面上,大量使用了毛筆飛白、墨跡、云紋、八寶閣、繁體書法印章、透明的Flash動畫等與考古發掘、傳統文化主題契合度統一的制作手法,將整個專題的歷史底蘊、文化品位烘托呈現。在頁面制作配色上,全部采用了古樸典雅的底紋,配上墨跡,融入暗紅字體,增添了神秘氣氛。
隨著劉賀印章的面世,千年海昏侯墓的主人身份被確認。為了展現這個驚世發掘,我們的制作團隊在每個篇章進入時,還專門制作了“進入”按鈕,且這兩個字選用的是繁體字,也是最能反映中國厚重文化的文字表現形式——書法印章。這是該專題作品的特色制作,在中國新聞獎定評時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中國新聞獎評委、山西省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安興對此評述道,墓主被確認為劉賀的最關鍵的鐵證是“大劉記印”這一玉印,中國江西網的專題篇章選用“進入”繁體書法印章,屬于一大特色,也是對這一重大證據的呼應。“進入”兩字的繁體印章設計,也是一種增強視覺沖擊力的體現,提示受眾和網民將要點擊進入的是具有傳奇色彩和厚重歷史的千年帝王侯之墓,增加穿越時空的心理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