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時期,北京西站候車廳,一位“小候鳥”男孩趴在行李上開心地笑著。每年的春運號稱是“人類規模最大的遷徙”,背井離鄉的人們會為一張回家的車票而焦慮,但這種焦慮何嘗不是鄉愁的一部分,如年輪般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跡。紅紅火火過大年,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對于中國人來說,沒有一個節日像春節那樣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成為每個中國人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
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
演繹中國春節
奧地利圣·珀爾滕節慶劇院,由中央芭蕾舞團帶來的原創芭蕾舞劇《過年》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過年》的背景音樂與經典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相同,呈現的卻是中國人過年的故事。觀眾既能在耳熟能詳的古典音樂和優美動人的芭蕾語言中體會中西文化的和諧交融,又能在妙趣橫生的過年故事和充滿東方韻味的舞蹈編排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中西文化如兩條河流交匯在一起,流淌在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們心中。
不懂網絡熱詞,還能愉快地聊天嗎
前不久,《咬文嚼字》雜志發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語”——“洪荒之力”“吃瓜群眾”“工匠精神”“小目標”“一言不合就XX”“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供給側”“葛優躺”“套路”“藍瘦,香菇”——其中80%為網絡用語。《咬文嚼字》名譽主編郝銘鑒認為,現在的流行語越來越呈現出娛樂化的趨勢。近年來,大量的網絡用語顛覆了精英主導時代的語言模式,更接地氣,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強了網民這一群體的集體認同感。
即便長大成人,依然忠于魔法
《神奇動物在哪里》的上映,讓世界各地的“哈利迷”們有了再聚和瘋狂的理由。2016年11月底,一群身穿黑色法術袍的“哈利迷”頂著寒風前往上海和平影都集體觀看零點場。盡管《哈利·波特》系列早已完結,伴隨著小說和電影成長的一代人也已經長大,但他們依然忠于魔法。今年,距哈利·波特到達霍格沃茨學校正好20年,《哈利·波特》已經超越了一部小說,成為了一種文化認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東西投射到自身。對我們來說,它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存在的惡意,給我們帶來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