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死亡原因排行榜上,位列第一名的是心腦血管疾病,第二名是癌癥,第三名是慢阻肺,前兩名“殺手”已經家喻戶曉,慢阻肺又是什么呢?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簡稱,是一種持續進展的慢性氣道疾病,常見于吸煙者或生物燃料暴露者,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咳嗽、咳痰、氣短、喘息等,冬季明顯,嚴重時患者自己可以聽到氣道痙攣的聲音,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該病的患病率高達8.2%,它高居死亡原因的第三位、經濟負擔的第五位。
目前公眾對高血壓、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的認知較高,而對慢阻肺這個沉默殺手的認識還相對欠缺,一些人常認為反復咳嗽、咳痰等癥狀是吸煙的伴隨癥狀而不在意,致使慢阻肺的確診率只有35.1%。
目前來看,龐大的吸煙人群、嚴重的空氣污染、快速的人口老齡化等原因,使我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慢阻肺威脅。但相當一部分人在患上慢阻肺后竟不知情,當氣促、呼吸困難等明顯時才去就醫,發現癥狀時已是中晚期。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那么認識下我們的敵人(慢阻肺)吧。
一、潛伏的慢阻肺幫兇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許多慢阻肺的“幫兇”,包括吸煙、環境污染、廚房油煙、職業性粉塵和反復呼吸道感染以及可能的遺傳因素。在諸多危險因素中,吸煙是導致慢阻肺的頭號殺手,因此慢阻肺健康管理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戒煙。
二、易被忽略的臨床癥狀
慢阻肺的特征性癥狀是慢性和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咳嗽和咳痰。慢阻肺早期的主要癥狀是似有似無的憋氣,特別是活動以后的憋氣經常不被重視,只有在嚴重的時候才會被提出來,所以癥狀上不突出是慢阻肺早期發現困難的重要因素。
三、被輕視的肺功能
慢阻肺跟高血壓一樣,早期發現不是憑借出現的癥狀而是依靠檢查,要確診慢阻肺必須進行肺功能檢查。在常規的體檢中,大家已經非常了解體檢中測量血壓、血糖、血脂等代表的意義,但肺功能檢測經常被忽略。那么,什么是肺功能呢?肺功能檢查包括通氣功能、換氣功能。肺功能檢查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檢查手段,對身體無任何損傷,無痛苦和不適。肺功能檢查有助于醫生明確疾病嚴重程度。
因此,建議年齡大于40歲的吸煙者或曾經吸煙者;與粉塵和化學物質接觸者;長期受室內外空氣污染者;出現慢性咳嗽、咳痰、活動后氣短、發作性喘息、呼吸困難史的人都應定期到醫院做肺功能篩查。
四、病情的自我監測與正確評估
按病程可分為急性加重期和穩定期。慢阻肺患者呼吸系統癥狀超出日常變異(典型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痰量增多或痰液呈膿性),需要更改日常的用藥即為急性加重。
隨著病情加重,慢阻肺就不僅僅影響呼吸系統,它還會波及全身多個臟器,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焦慮和抑郁、肺癌、糖尿病等。因此要盡量將自己的癥狀向醫生描述全面。
五、慢阻肺規范化的管理
慢阻肺是一種需要堅持長期治療,甚至終生治療的疾病。以下幾點在慢阻肺規范化管理中不能忽視。
1.教育與管理。(1)戒煙(2)了解慢阻肺的病理生理與臨床基礎知識(3)掌握一般和某些特殊的治療方法(4)學會自我控制病情的技巧,如呼吸鍛煉、吸入裝置操作等(5)了解赴醫院就診的時機(6)社區醫生定期隨訪管理。
2.控制職業性或環境污染。避免或防止吸入粉塵、煙霧及有害氣體。
3.藥物治療。無論慢阻肺是穩定期還是急性加重期均須用藥治療,須由醫生協助選擇適合自己的用藥,并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不建議自行調整劑量或者用藥時間。(1)支氣管舒張劑。主要的支氣管舒張劑有β2-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藥及甲基黃嘌呤類,根據藥物作用及患者的治療反應選用,多首選吸入治療。(2)激素。不推薦對穩定期慢阻肺患者長期口服激素及單一吸入激素治療。(3)抗生素。需要有臨床適應癥,不建議經常反復長時間使用抗菌藥物。(4)營養支持。建議攝取高蛋白食物、碳水化合物、水果、蔬菜及奶制品。
4.除常規藥物治療,依據病情,還可以采取氧療機械通氣康復外科手術等。最后,呼吁40歲以上的高危人群應當在每年的定期體檢肺功,做到慢阻肺的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及規范治療。
預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關鍵就是長期堅持規范化治療。而當前慢阻肺疾病控制的情況并不理想,僅35%的患者病情控制穩定。患者認知不足和規范管理欠缺是慢阻肺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慢阻肺的病程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疾病在穩定期仍緩慢發展,肺功能仍會繼續下降,一旦“見好就收”,不僅無法獲得穩定持久的治療效果,反而容易導致病情反復。因此,遵從醫囑并堅持長期規范治療至關重要。在治療藥物中,吸入長效支氣管舒張劑是穩定期慢阻肺治療的首選藥物。一旦發生急性加重,需及早進行就醫治療,或運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劑、激素等有效治療手段盡快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