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豐
(永修縣水務局,江西 九江 330300)
淺析永修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陳宇豐
(永修縣水務局,江西 九江 330300)
水利是農業發展的命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是基礎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對發展農業經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惠及民生、保障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但通過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管理調查發現,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在運行和管護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文章通過對相關問題的簡要分析,簡述解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問題的幾點改革建議。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存在的問題;解決對策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是促進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設施,對我國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具有規模小、數量多、分布廣等特點,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就目前的普遍情況來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運行管護工作中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亟待解決。因此,不回避實際存在的問題并研究對策加以解決,是做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運行管護工作的當務之急,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和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必要之舉。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后運行維護管理工作是一項關系重大的基礎性工作,但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運行管護工作普遍存在以下4方面的問題:
1)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重建輕管”和“只建不管”現象較為突出。就我縣而言,近年來,我縣水利、農業、國土、農發、扶貧等部門通過多種渠道投入了資金,建成了諸如小型水庫、山塘堰壩、灌溉泵站和機井、排灌溝渠、生產道路及田間渠系建筑物等一大批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項目建成初期,為農業生產旱澇保收、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確實發揮了其應有的預期作用。但工程建成交付使用一段時間后,一些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有人用、無人管”現象,工程效益逐年萎縮。
2)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主體責任不明,工程管護責任無法落實。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以前,農村土地實行集體所用制,產權和經營權都歸集體所用,工程管護責任主體基本為生產大隊或村、組等集體組織。自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村土地產權和經營權分離,經營形式轉變為千家萬戶的分散式經營,但產權歸屬不清晰、管護責任不明確,地方政府不直接使用工程不好管理,集體管理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的代管,農民除經營好自己承包的土地外,普遍對大家共同受益的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漠不關心,導致工程運行管護主體責任缺失,最終走進了“國家不好管、集體管不好、農民不愿管”的死胡同。
3)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經費來源無保障,管護資金難以足額落實。永修縣現有小(1)型水庫6座,小(2)型水庫53座,山塘1662座,堰壩56座,中型灌區4座,小型灌區249座,提水灌溉泵站246座,灌溉機井68座,灌溉大口井46座,灌溉渠道0.86萬條,總長0.58萬km,排水溝渠0.36萬條,總長0.41萬km,田間生產道路0.11萬km,各類渠系建筑物達2.18萬座。經初步測算,上述各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年度運行管護經費需求為2700余萬元,但實際平均每年落實到位的經費不超過500萬元,經費主要來源為上級下達的市級以上財政專項補助資金、縣級財政少量的“一事一議”獎補資金、大型灌區從支渠灌溉水費中返還給部分受益鄉鎮的少量管護經費以及極少數村組投工投勞折資,如此捉襟見肘的運行管護經費對全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需求來講只是杯水車薪。由于運行管護經費來源渠道單一、未形成穩定的投入機制和保障機制,運行管護經費“等、靠、要”現象一直普遍存在,運行管護經費缺口逐年累積加大,大量工程處于老化失修、或帶病運行狀態,甚至有不少工程已經報廢,喪失了發揮其應有效益的功能,給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帶來了嚴重影響。
4)基層水利技術服務體系不完善,難以滿足工程運行管護的需要。目前,普遍存在鄉鎮水管(務)站人員少、技術力量薄弱、工作服務效率的情況。永修縣行政區劃總面積2035萬km2,人口42萬人,所轄19個鄉鎮均已成立了水務站,辦公場所、設備和技術裝備基本達到鄉鎮水務站能力建設標準,但在人員配備方面,核定編制數為42人,實際編制內在崗人員為26人,且在崗人員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普遍不高,具有水利類專業中專以上學歷人員僅3人,其中初級以上職稱人員僅1人,極其薄弱的技術力量難以為包括工程運行管護在內的基層各項水利服務工作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由于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工作基本處于被動應對狀態,很難積極、主動、及時、有計劃性的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管理工作。
1)切實扭轉不良政績觀念,樹立建管并重的大局意識。除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受益主體管護意識淡薄外,不良的政績觀念也一直影響部分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決策,只是一味地新建大批路邊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而忽視了工程建成和投入使用后確保持續效益的管護工作。現階段應切實扭轉重形象和重政績的局面,樹立建管并重的大局意識,各級政府、主要領導及水行政主管部門,要把抓工程建設的熱情同樣投入到工程的后續運行管護工作中,重點抓好質量管理工作,由監理單位做好質量監督和管理工作。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多渠道、多手段、多形式地加大宣傳有關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政策,讓全社會充分認識到加強農田水利工程管護的重要性,積極營造一個全社會重視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的良好局面,使大量已建成的小型農田工程能長期穩定地發揮其應有的效益。
2)推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歸屬,落實管護責任主體。前幾年進行了全國性的水利普查工作,可以結合水利普查有關成果,分類核實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現狀,對工程進行資產評估,根據工程受益范圍大小和對象不同,明確各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歸屬。對利用政府或集體資金建成的受益對象較多的工程可以明確其產權歸村組或農民用水戶合作組織所有,對農民自建自用的微小工程可以明確其產權歸一戶或多戶農戶個人所有,以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核定、縣級人民政府頒發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登記證書形式明確產權歸屬。在明晰產權歸屬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工程管護責任主體。工程管護責任主體可以是工程產權方,也可以推行通過產權拍賣、承包、股份制、租賃或政府購買服務即引進專業化、物業化管理模式等形式來落實工程管護責任主體。
3)拓寬工程運行管護經費來源渠道,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切實拓寬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資金的籌措渠道,穩定經費來源,是做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工作的基礎保障。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應遵循“誰使用,誰受益。誰管護,誰負責。”的原則,多渠道籌集運行管護經費,切實解決普遍存在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資金渠道是多樣的,如積極爭取省級以上財政補助資金,縣鄉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經費列入財政年度預算,切實推行農業水價改革、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和水費計收制度,組織工程受益主體投工投勞折資,吸收社會資本等都是解決小型農田工程運行管護經費的有效途徑。目前我縣正在推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試點,建立了運行管護經費“四個四分之一”的分攤機制,即省財政補助、縣級財政配套、鄉級財政獎補、受益主體自籌各占25%的比例,打破了過去“等、靠、要” 的被動局面,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
4)切實加強基層水利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專業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為積極、主動、及時、有計劃性的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管理工作,基層水利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專業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升顯得格外重要。①要建立和完善用人機制,優化現有人員結構,鼓勵高素質人才進入基層水利隊伍,使人才隊伍建設初步形成較為合理的人才梯次結構,可以采取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原則,逐步淘汰低素質、非專業人員,逐步提高基層一線人員占全縣水利技術人員總數的比例。②要加強專業知識培訓和學歷教育,針對基層水利隊伍人員文化程度不高、相當部分在編水利員不具備學歷要求的實際情況,要加強對基層水利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可以提供必要的條件,通過組織水利類專業函授、專業知識培訓、脫產學習等方式幫助基層工作人員更新知識,提高水利員文化及專業理論素質、業務操作技能,提升水利員隊伍整體素質。③各級政府應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財政預算,足額落實必要的事業經費,保證其正常運轉。④要切實加強農民用水戶合作組織能力建設,農民用水戶協會是一種直接有效的管理組織,是小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的重要載體,要積極幫助其提升管理和服務能力,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與鄉鎮水利管理機構共同形成完整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
綜上所述,切實做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后運行管護工作對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的增收致富以及現代化新農村的建設進程都具有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作為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和保障性工程,只有建后得到良好的運行管護,最終才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效益,才能為發展農業經濟提供有力保證。
[1]周華.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管理的對策及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3):177
[2]張銳.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管理的強化建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05):108-109.
[3]韋明凱.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與維護管理探究[J].技術與市場,2015(10):125,127.
[4]徐成波,王薇,溫立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中的主要問題和建議[J].中國水利,2011(07):23-25.
1007-7596(2017)10-0209-03
S27;F323.213
B
2017-09-23
陳宇豐(1966-),男,江西九江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