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英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進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工作
郭書英
(海河水利委員會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天津300170)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是當前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根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明確了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的8項任務。
綠色發展;生態文明;水生態環境治理;海河流域
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特別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要求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強調建設美麗中國,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活環境。水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是當前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提高水生態文明水平,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水生態安全保障,必須全面認識和準確把握綠色發展理念和內涵,在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上取得突破和進展。
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求,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建設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保障流域水生態環境安全。
1.1 堅持系統治理,形成水生態環境治理合力
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自然生態的各個要素,預防為主、自然恢復,切實維護水生態系統原有結構和功能,加強生態脆弱河流水生態修復,扭轉水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并根據流域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特征,統籌考慮上下游協同治理與保護,協調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關系,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等。同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合力參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格局。
1.2 堅持依法治理,提升水生態環境治理法治化水平
構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統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為基礎,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制度機制為依托,以綜合規劃、專業規劃、專項規劃為支撐的水生態環境法律制度體系;同時,健全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監督考核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1.3 堅持綜合治理,努力破解重點難點問題
注重資源節約、保護和高效利用,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采取自然措施與人工措施相結合的治理路徑,努力提高資源質量和保障能力。堅持工程措施與管理措施并重,堅持治標與治本并舉,統籌好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防治水污染、修復水生態之間的關系,管當前、顧長遠,集中解決重點地區、重點部位、重點環節的突出問題。
1.4 堅持源頭治理,夯實水生態環境治理基礎
根據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以保持水系連通性、水體流動性、水質良好性、水生物多樣性為目標,合理制定水量保障、水質保護、水生態修復的生態安全空間格局,劃定水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紅線。以提高水資源監控、水生態預警和水污染風險管理能力為目的,建設水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構成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聯防聯控資源環境監測預警機制。以提高水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水平為目的,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水生態環境保護議事協調機制,實施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信息共享。加大水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強化源頭治理,同時培育社會公眾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發揮社會公眾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功能。
2.1 健全法制保障體系
制定水生態環境治理的規章或規范性文件,明確社會治理的主體、原則、內容和程序,規范和完善社會治理公開、保障、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健全行政許可、行政執法和法制監督工作規程,增強水生態環境保護行政管理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社會協同性。同時,制訂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標準,切實增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2 健全規劃保障體系
以流域綜合規劃為統領,以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規劃為基礎,以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防治水污染、修復水生態為根本,構建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推動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同時,加強規劃的實施監管,開展規劃評估,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力措施,確保規劃目標任務的順利實施。
2.3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流域和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總量“三條紅線”,協調落實好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及生態環境水量配置方案,強化管理監督與考核。制定最嚴格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管理制度,保障并維持其自然結構特征和生態功能,強化河湖水域岸線保護,嚴格控制擠占河湖、蠶食水域、亂采濫伐等行為,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保障流域水生態環境安全。
2.4 落實政府目標責任
完善資源環境保護體制,實行地表水與地下水、水量與水質、城市與農村水資源以及生活、生產、生態的用水的統一管理,建立水環境改善和水資源保護的新機制;重視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發揮水利工程的生態功能,實現水循環的自然過程;防止地下水位的不斷降低,保持入海河口生態水量,保護好飲用水水源。據此,建立健全保護目標的指標評價體系,明確工作任務和各級地方政府的職責,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能力的評價,并納入政府績效考核,促進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
2.5 完善環境監測預警
以河流水功能區為單元,構建水量、水質、水生態一體化的監測站網體系,建立常規與自動相結合、定點與機動相結合、定時與實時相結合的監測模式,提高水資源監控、預警和管理能力。建立覆蓋全流域各級實驗室的通信與網絡系統,實現流域水環境監測數據的共享和傳輸,理順信息流通的通道,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實現監測預警、信息發布規范有效,滿足有關部門及社會公眾對水環境信息的需要。
2.6 強化行政監管干預
加強與相關部門配合,強化水污染防治設施建設的行政監管。規范行政審批程序,完善取水許可、入河排污口審批、核準和登記備案等水資源行政管理制度。推進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修復要求與各行業特別是水污染防治規范標準的銜接。推進水功能區達標建設、飲用水水源地建設、入河排污口整治建設,努力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實現水源保障、水質安全、生態環境良好。
2.7 強化水污染應急處置
完善流域突發水污染應急預案,健全應急處理工作機制,完善地區間、部門間突發事件通報制度,保持信息渠道暢通。完善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監測體系,健全各級應急監測隊伍,提高應急監測人員的實戰能力。構建潛在污染風險源等級評價體系,繪制易發水污染風險圖,建立重要區域突發水污染預警系統。建設處置管理平臺,實現水污染事件風險源空間信息、風險等級信息、風險預警信息的查詢,實現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分析、預警、會商,為水污染事件處置提供有效支撐。
2.8 加強基層能力建設
建立健全流域基層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體系,強化基層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和部門的職責。加強基層機構和隊伍建設,培養基層組織在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監管、科普宣傳教育和基礎能力建設等方面的作用。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引導,建立健全社會動員機制,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水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服務、科普教育、產品研發等活動,引入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發揮社會力量,促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公共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TV213.4
A
1004-7328(2017)02-0014-02
10.3969/j.issn.1004-7328.2017.02.006
2017—03—22
郭書英(1959—),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流域水資源保護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