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禮
魯北平原地區田間灌溉工程建設及運行管理問題探討
吳洪禮
(濱州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山東濱州256600)
針對當前農田灌溉存在農民灌溉不便且費用高的問題,就建成的田間灌溉工程項目區進一步改造利用及待建區分別提出解決的辦法。
魯北平原;農田灌溉;工程建設;運行管理
作為糧食主產區的魯北平原地區,田間灌溉基礎設施薄弱的情況依然存在。水利部門的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國土資源部門的高標準農田和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農業部門的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項目、農業開發辦的土地開發項目通過近5 a建設僅能夠覆蓋到農田面積的40%左右,建成后移交給農村基層組織或其它經濟實體(包括公司、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運行管理。尚未列入以上項目區的農田,由于受政策、經營效益等方面的影響,民間資本基本不會涉及田間灌溉工程,農民又無力承擔田間灌溉工程建設費用,所以該區域專門用于灌溉的工程基本空白,農民只能以各自為戰的方式就近從原有的排水河(溝)用抽水機提水灌溉。
2.1 田間灌溉項目已覆蓋區域
魯北平原地區現狀農灌水源主要為黃河水及通過河道攔蓄的雨洪水,無論是引黃灌區還是引河灌區,都需要修建提水泵站將灌溉水輸送到布設于田間的低壓管道或地上渠,然后通過給水栓或分水口灌溉農田。但是,由于此類項目建設時均要求所涉及的土地要成方連片、有一定的規模,一個項目區可能會涉及幾個或十幾個村的土地,建設一片灌溉管網、一條地上渠、一座泵站會控制幾個村子的土地,田間給水栓或分水口數量只按控制面積均勻設置。即使每一個村的灌溉設施能夠獨立運行,當前廣大農村仍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農民經營土地規模偏小,加上種植結構沒有統一規劃和灌溉次數、灌溉水量等無法統一,農民想灌溉某一片地上的某一種農作物可能會出現需要充滿一片管網或一段渠道才能灌溉到所需地塊,浪費了水資源和能源,增加了農民灌溉費用支出;同時,還會涉及諸如動力啟閉及收費、水閘啟閉、管網控制閥啟閉等許多需要協調的問題;另外,農民不具備水利設施管理專業知識,使用不當也會造成這些設施的損壞。由于存在以上問題,所以既有田間灌溉設施不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益,有些干脆成了擺設甚至遭到破壞。
2.2 田間灌溉項目尚未覆蓋區域
由于田間灌溉設施缺乏,項目尚未覆蓋區域農田灌溉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灌溉水源沒有保證,灌溉水源的來源主要是灌排兩用河(溝)蓄存的水量和骨干灌溉渠道在灌溉季節輸入的水量,位于骨干渠道下游的農田要二級甚至三級提水才能灌溉到田間,旱情嚴重時甚至無水可用;②農民灌溉條件不便捷,用抽水機灌溉時機械運輸及運行是非常繁重的體力勞動,目前以老人和婦女為主的農村勞動力根本無法承受。
3.1 進一步改造利用田間已建灌溉工程項目
對建成的項目應由原來負責建設的管理部門摸清家底,按照盤活存量資產的原則區分不同管理運行主體進一步改造利用,使其充分發揮效益。開發利用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經營管理主體、灌溉水源情況通過增加水源工程及提水泵站、管網節制閥、渠道節制閘、計量計費等設施將原來較大的供水單元劃分為若干相對獨立較小的供水單元。
對于由規模經營的經濟實體來運行管理的供水單元由于種植結構統一、灌溉次數和水量一致,所以田間給水栓、渠道分水口等可適當減少,以便節省改造工程投資。
對于由農村基層組織管理運行的區域,原則上可按一村一單元來劃分,遇有各村插花地較多情況時可單設供水單元,由鄉鎮水利站或委托某一村為管理主體進行經營管理。該供水單元由于農戶種植結構不統一、灌溉次數和水量不一致,所以田間給水栓、渠道分水口應適當增加,計量計費設施由經營管理主體控制。
3.2 待建田間灌溉項目區域解決方法
3.2.1 要統籌考慮各類田間灌溉項目規劃設計
各類田間灌溉項目最終目的都是打造高標準農田,由于這些項目申報時,上級審批部門往往要求提報規劃設計成果的時間較短,各專業部門進行實地調研、現場勘察的時間不充分,一般采取項目區內農村基層組織或經濟實體提報工程內容,然后由各專業設計部門進行規劃設計,但除水利之外的各專業部門在水資源利用、灌排體系與項目區外銜接、灌排標準等掌握情況不夠,深入到田間地頭的時間有限,造成規劃設計成果在系統化、規范化、實用化、精細化方面與要求存在差距,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決,即:在鄉鎮水利站指導下,基層村委會或者經濟實體把當前所經營的農田在灌溉基礎設施和運行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徹底摸清,由縣級水利部門把存在的問題建檔備查,做到有備無患,各項目建設主管部門爭取到項目后進行規劃設計時及時與水利部門溝通,水利部門把檔案載入的問題向各項目建設主管部門反饋,各專業部門針對問題進行設計,然后由水利部門對涉及農田灌溉工程部分進行技術及運行管理體制把關,真正做到建成一片、管好一片、發揮效益一片。山東省無棣縣已經作為試點縣從2014年開始進行過此類嘗試,即項目來源仍有原管理部門爭取、建設管理主體仍為各管理部門但具體業務指導統一由縣水利局負責,現已取得初步效果。
3.2.2 暫時沒有被列入項目區的田間灌溉問題解決辦法
如果本區域尚沒有國家投資的田間灌溉項目落地、田間灌溉工程投融資又比較困難,那么田間灌溉問題會更加突出。要徹底解決此問題,需要政府加強管理引導,提供政策、資金、資源、技術支持,注重培育好田間灌溉經營管理主體。對以基層組織為載體建設管理田間灌溉工程,要注重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主導作用,由政府提供水源工程及動力工程,田間工程可采取由農戶預支水(電)費的方式籌集資金建設,建設過程由政府提供技術支持,運行管理由基層組織負責,政府在收費標準、經營環境等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能夠組建成經濟實體的采取民辦公助的方式建設田間灌溉體系,政府提供水源工程及動力工程,經濟實體負責建設田間工程,建成后由經濟實體自主經營。在這方面有成功案例:位于魯北平原的山東省陽信縣金陽街道辦事處共有耕地4 266.67 hm2,總人口4.1萬,所轄村全部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產業,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外出打工,以前每戶都有1套抽水設備由農民自行灌溉,澆地難、成本高成為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經濟發展的障礙。2015年初,該街道辦事處王集西街村村民張磊回鄉創業,被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利用其在電子公司打工學到的技術和積累的資金組建了朝陽農業公司,在其村43.33 hm2土地上開發建設自動灌溉系統,基本做法就是根據水源、電力設施分布情況建設小型泵站,鋪設低壓輸水管道至田間,在每戶農民承包地塊內設置給水栓,在泵站處設置自動控制系統,農民通過在IC卡上儲存電費,把錢按其經營的土地數支付給農業公司,然后將IC卡插入控制柜接通電源,即可用遙控器開啟泵站,打開給水栓即可灌溉。該系統成功運行后在方便群眾、節省費用等方面效果顯著,原來該村農民灌1遍水成本需要525元/hm2左右,而現在農業公司只收300元/hm2,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一般年需灌水5次,農民可節省1 125元/hm2;原來全村灌溉1遍地大約需要3 d,而現在只需7 h左右,農民可以把節省出來的時間用于其它經營;原來農民灌溉需要主要勞動力拉運灌溉機械,而現在婦女及老年人可以進行灌溉,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從公司經營角度也有利可圖,農民灌溉需支付公司電費300元/hm2,而公司購電僅需約75元/hm2,灌溉1次可盈利約225元/hm2,全村43.33 hm2按灌溉5次考慮,每年可盈利近5萬元,扣除年維護費用大約1萬元,年盈利4萬元左右,田間灌溉設施建設成本大約7 500元/hm2,總投資32.5萬元需要8 a左右時間回收建設成本。
從以上案例看出,農田灌溉系統作為涉農基礎設施有投資大回收慢的特點,總體上講廣大農民中能夠像張磊這樣既有收入的原始積累又熱衷于該項公益事業的人比較少,各類經濟實體覆蓋率還比較低,離開政府在政策、資金、資源、技術等方面的扶持想大面積推廣不易。山東省濱州市通過對金陽街道辦事處王集西街村田間灌溉模式的經驗進行總結,結合水利、農業、電力、物價等部門對該灌溉模式提出的完善意見,決定進行大面積推廣。具體做法為:以基層村委會為基礎,同時積極引導各種經濟實體作為田間灌溉的經營主體,政府投入資金重點解決各類經營主體無法解決的水源開發建設和電力設施建設;各經營主體負責輸配水管網及計量設施建設,政府投資既不包打天下,也不搞拉郎配,成熟一村建一村,成熟一個經營實體建一個經營實體。政府與經營主體責任明確,投入運行后政府的主要責任是負責水源、水量、水質安全和提供動力保障,為經營實體提供良好經營環境,對形成的固定資產使用進行監督。經營主體主要對形成的固定資產進行經營、管護、維修,通過為農戶提供優質服務收取適當報酬,形成建、管、用的良性互動。目前,全市建成2萬hm2試驗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被當地農民稱為“暖農工程”。
隨著解決“三農”問題力度的不斷加大,國家及地方投資農田灌溉的各類項目也不斷增多,但項目建設需要統籌規劃,使建設方案更加合理,同時注重投資體制及運行體制創新,使農民使用更加便捷、灌溉費用更加節省,為農民增收奠定堅實的基礎。
TV698.2+4
C
1004-7328(2017)02-0040-03
10.3969/j.issn.1004-7328.2017.02.013
2017—01—10
吳洪禮(1961—),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勘測設計和建設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