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杰
2017年似乎是手機市場大洗牌的一年。新年伊始,多家國內手機品牌上調旗下產品的售價。最先漲價的就是那些依靠低價模式搶占市場的國產手機品牌。
的確,一些有遠見的國產手機品牌意識到低價模式無法長久,開始戰略調整,不再盲目跟風“性價比”模式,轉而開始進軍高端手機市場。然而,這并非國產手機漲價的全部原因。
雖然去年三星等國際品牌手機表現不佳給了國產手機較大的發展空間,卻并不意味著國產手機品牌自此便可以高枕無憂,狼終究還會回來。本次國產手機的價格普漲,并不是因為國產手機品牌壟斷了市場,獲得了更高的價格話語權,而很大程度上因為元器件的漲價被迫調整。
由于全球匯率的調整和元器件價格的上漲,自2016年下半年起,顯示屏、處理器、閃存、攝像頭及其他模塊必備的元器件不是漲價就是缺貨,部分元器件的漲幅甚至高達一倍。去年國產手機銷售情況良好,導致生產零件需求量的隨之激增。由于核心器件大都需要進口,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
反觀三星,雖然去年Note7電池爆炸對其手機業務產生一定影響,但并未波及去年第四季度的整體營收和利潤,正得益于其芯片內存業務的出色表現。相比之下,國產手機雖然普遍提高售價,但最終的利潤卻無法如價格般一飛沖天。
可見,如果國產手機品牌一味依靠低價策略發展而不進行品牌升級,以獲取更高的品牌溢價,不在用戶體驗和創新方面加大投入,將前景堪憂。一旦核心技術掌控在別人手里,只要供應鏈吃緊,物料漲價,上游原料價格上漲,這些成本的提升必將轉嫁到下游的生產商身上。
花哨而不實用的“創新”只是增加廣告噱頭,標榜的高售價也絕非高端品牌的象征。國產手機生產商應該冷靜思考,2016年國產手機的成功只是占了國際品牌表現不佳的便宜,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以為我們的手機品牌已經成功由“低價”完全轉型到了高端。
盡管目前國產手機品牌發展迅猛,但很多品牌并沒有工廠為基礎,更缺乏專利技術來開路。經歷資本寒冬和市場逐漸飽和之后,靠簡單粗暴的砸錢和毫無意義的噱頭支撐的營銷模式也將終結。
國產手機品牌只有打好自身基礎,走“技術轉換、產品創新”的道路,發現未來需求點,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掌握核心科技,用優秀產品支撐品牌發展,而不是靠簡單的模仿與直白的低價,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良好發展。
走過彎路也遇到過不少問題的國產手機品牌要痛定思痛,不要讓諾基亞消失和摩托羅拉隕落的悲劇在國產手機品牌身上重演。▲
(作者是品牌學者)
環球時報2017-03-02